<p class="ql-block">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p><p class="ql-block">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被后世誉为“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p><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p> <p class="ql-block">祭侄文稿</p><p class="ql-block">【唐】颜真卿</p><p class="ql-block">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修,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维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hú liǎn),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jiǎn)谷。何图逆贼间衅(jiàn xìn),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bǐ)方期戬(jiǎn)谷。何图逆贼间衅(jiàn xìn),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bǐ)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gòu)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chèn),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即戊戌年九月,初三日,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颜真卿,用清酒和各种美味的食物,来祭祀亡侄、追赠为赞善大夫的颜季明的英灵,说道:你从小就很出众,早已显示出少年人的德行。你是我们颜氏宗族中可堪大用的人才,如同宗庙中的瑚琏,又像是阶庭中的芝兰玉树,常常让人感到欣慰,原本期望你能享有福禄。没想到逆贼安禄山等人趁机制造事端,举兵叛乱,违背天理。你的父亲(颜杲卿)忠心耿耿,担任常山太守,我当时接受朝廷的命令,也在平原郡任职。你的父亲关爱我,派你前来传达消息。你完成使命回到常山后,(协助打开了土门),土门打开之后,叛军的凶焰受到极大的挫折。可是贼臣(如王承业等)却不来救援,常山孤城被叛军围困逼迫。父亲(颜杲卿)被俘,儿子(你)战死,就如同鸟巢倾覆,鸟卵也随之破碎。上天却不停止这灾祸,是谁在制造这残害呢?想到你遭受如此残害,即使我自身死一百次也无法换回你的生命啊。唉,太悲痛了!我承蒙皇上的恩泽,调任到河关一带任职。你的哥哥颜泉明,后来又陷入常山,他带着你的头颅和棺木,到现在才一同回来。抚摸着你的遗骨,内心摧折悲切,震惊、哀悼使我的容颜变色。正等待一个适当的日子,为你选择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不要为长久作客他乡而悲叹。唉,太悲痛了!请享用这些祭品吧!</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p><p class="ql-block">2.“庚午朔”:那个月的朔日是庚午日。朔:月相名。旧历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的月相。亦用以称旧历每月初一。亦专指正月初一。“三日壬申”:那个月的初三日是壬申日。祭祀就发生在九月初三日。</p><p class="ql-block">3.第十三叔:颜真卿在从兄弟十五人中排行第十三。</p><p class="ql-block">4.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相当于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曹魏官制九品,光禄大夫列第三品,魏晋及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唐朝光禄大夫为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宋朝光禄大夫为从一品、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二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二品。元、明沿宋制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p><p class="ql-block">使持节:一种官职,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大权。“蒲州”,地名。唐武德元年(618)于桑泉县置蒲州,故治在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宝、解、永乐等县。开元八年(720)改为河中府。后多次易名。</p><p class="ql-block">5.上轻车都尉:上轻车都尉是勋官名,比轻车都尉高一级。</p><p class="ql-block">6.“丹杨县”,地名。742年(唐天宝元年)丹杨郡移置润州(今镇江),同时改曲阿县为丹杨(阳)县。丹阳县开国侯:唐代的爵位,食邑三千户。</p><p class="ql-block">7.清酌庶羞:清酌:古代祭祀所用的清酒;庶:众多;羞:美味的食物。指祭祀用的清酒美食。奉清酌庶羞之奠,敬祭示吕八兄化光之灵。——唐·柳宗元·《祭吕衡州温文》维年月日朔,孙女夫某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敢昭告于故黄州高府君之灵。——唐·陈子昂·《祭黄州府君文》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宋·欧阳修·《祭石曼卿文》</p><p class="ql-block">8.赞善:官名。“赞善大夫”的省称。始置于唐,在太子宫中掌侍从、讲授。设左右赞善大夫。时亦指宫中女官。赠:赐死者以爵位或荣誉称号。生曰封,死曰赠。——宋·赵升·《朝野类要·入仕》</p><p class="ql-block">9.挺生:挺拔生长。亦谓杰出。</p><p class="ql-block">10.夙标:“夙”:早先、一向的意思,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如此。“标”:树立、标明,这里引申为表现出、彰显出。《晋书•王敦桓温列传》:“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p><p class="ql-block">11.“幼德”:年幼时所表现出的德行或品质,通常指从小就有高尚的品德。“幼德”的“幼”字,一释作“劭”字,劭,高尚美好之意。</p><p class="ql-block">12.瑚琏(hú liǎn):瑚、琏皆宗庙礼器。用以比喻治国安邦之才。亦借指国家宝贵的人才。</p><p class="ql-block">13.“阶庭兰玉”:喻能使门楣光辉、有出息的子弟。阶庭:台阶前的庭院。兰玉:芝兰玉树。意思是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世说新语·言语》大意是说:太傅谢安问众子侄:“子侄们又何尝需要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子弟?”大家都不说话。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晋书•谢安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荀子·宥坐》:“孔子曰:‘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王勃《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p><p class="ql-block">14.戬(jiǎn)谷:福禄。后用为吉祥之语。天保定尔,俾尔戬谷(戬,福;谷,禄。毛传)。——《诗·小雅·天保》神之听之,俾我戬谷。——晋·陆云·《张二侯颂》</p><p class="ql-block">15.间衅(jiàn xìn):“闲”同“间”,亦作“闲衅”。伺隙;乘隙。巨猾闲衅,窃弄神器(闲,候也;衅,隙也。薛综注)。——《文选·张衡〈东京赋〉》獯虏间衅,靡剥司兖(一本作“闲衅”。间,伺;衅,隙也。吕向注)。——《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序》自巨盗间衅而武臣颛焉。——唐·刘禹锡·《因论·讯氓》然朝廷之臣亦不至于乘隙间衅以邀大利者,外有节度之权以破其心也。——宋·苏辙·《唐论》</p><p class="ql-block">16.称兵:举兵。谓动用武力,发动战争。</p><p class="ql-block">17.犯顺:叛乱。甘卓伐暴宁乱,庸绩克宣,作镇捍城,威略具举。及凶渠犯顺,志在勤王。——《晋书·甘卓传论》郭公举兵犯顺,其势不能为汉臣,必不为刘氏立后。——《新五代史·东汉世家·刘旻》奴儿哈赤犯顺,袭我城堡,杀我大将。——清·钱谦益·《潘佥事哀辞序》</p><p class="ql-block">18.作郡:指担任一郡长官,治理地方。“常山”即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平原”即今山东德州陵县。王东亭与张冠军善。王既作吴郡,人问小令曰:“东亭作郡,风政何似?”——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岑参在西安幕府,诗云:“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韦应物作郡时,亦有诗云:“宁知故园月,今夕在西楼。”——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p><p class="ql-block">19.止: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诗.齐风•南山》:“既回归止,曷又怀止。(怀,思也。笺云:怀,来也。言文姜既曰嫁于鲁侯矣,何复来为乎?非其来也。)”</p><p class="ql-block">20.爰开土门 :爰,乃,于是。土门,今河北井陉,唐时为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21.凶威:凶人的威势。蹙:受挫,窘迫。</p><p class="ql-block">22.贼臣不救:指当时的节度使王承业等不救援常山。</p><p class="ql-block">23.巢倾卵覆:比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也以喻整体被毁,其中的个别也不可能幸存。</p><p class="ql-block">24.悔祸:谓撤去所加的灾祸。</p><p class="ql-block">25.荼毒(tú dú):毒害;残害。</p><p class="ql-block">26.遘(gòu)残:遭受残害。遘,遭遇。遘(gòu):遇;遭遇。</p><p class="ql-block">27.百身何赎:百身:自身死一百次;赎:抵。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p><p class="ql-block">28.吾承天泽,移牧河关:颜真卿接受皇帝的恩泽,调任到河关一带任职。天泽:上天的恩泽。亦谓天子的恩泽。</p><p class="ql-block">29.比者:近来。</p><p class="ql-block">30.泉明:颜杲卿的儿子颜泉明。</p><p class="ql-block">31.榇(chèn):古时指内棺,后泛指棺材。</p><p class="ql-block">32.抚念:犹爱怜。</p><p class="ql-block">33震悼:惊愕悲悼。</p><p class="ql-block">34.方俟远日:正等待一个适当的日子。</p><p class="ql-block">35.卜尔幽宅:为你选择墓地。幽宅:坟墓。</p><p class="ql-block">36.无嗟久客:不要为长久作客他乡而悲叹。久客:久居于外。</p><p class="ql-block">37.尚飨:古代祭文结尾常用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p> <p class="ql-block">此帖本是稿本,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创作,但正因为作者无意于书,所以整幅字写得神采飞扬,起伏跌宕。《祭侄稿》辉耀千古的艺术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就在于其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卿最精彩的传世行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p><p class="ql-block">行草书自魏晋时期成熟且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以来,时代正呼唤代表唐代书法、反映行草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的发展的杰作出现。因此,《祭侄稿》的出现彻底振起了唐代的行草书,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对唐代书法只有楷书辉煌的印象。它创造了自晋代“二王”以来中国行草书发展史上的新高度,发展了“二王”、丰富了“二王”、超越了“二王”。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此后唐代书法的发展演变,更对后世书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首先要通读全文,熟悉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句只有通读全文,熟悉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句,才能消除我们和古代碑帖之间的那种陌生感,才能进一步做到对所学碑帖的深入理解。这当中不仅包括作品的文字内容,还有每个字的具体写法,这正是我们通过临帖要向古人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p> <p class="ql-block">用笔是书法的灵魂,是书法的根本。用笔产生点画,点画组合成字形结构并构成章法,所以笔墨形于外而用笔施于内。学书者取法古人的优秀经典就是要透过笔墨之形去学习并参悟古人的用笔之法、用笔之道。颜真卿《祭侄稿》的用笔,一言以蔽之,就是“中锋”用笔。古人所谓“屋漏痕”</p><p class="ql-block">锥画沙”“虫蚀木”者,皆以之喻其质感意象,使人有所体悟也。笔者向来不主张对用笔做刻舟求剑式的解说,因此古人的这种比喻论就非常值得我们体悟与玩味。除此而外,古人还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中锋”用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祭侄稿》的点画圆厚、劲健、通畅而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中锋”点画的诸种优点及审美特征,是行书用笔的典范。米芾曾经评价颜真卿的另一件行书杰作《争座位帖》有“篆籀气”,正道出了颜氏书法用笔的奥妙。不过笔者以为,这种“篆籀气”在早《争座位帖》六年所书的《祭侄稿》中就有极其充分的体现了。 具体来说,《祭侄稿》的用笔主藏、主含、主圆、主厚、主活、主变、主涩、主力。主藏、主含者,起笔每藏,含而不发,势生其内,力蕴其中,以帖中每一行首字验之可证。主圆、主厚者,用笔圆厚,笔笔中锋,点画厚重,质感结实,帖中无一字不如此。主活、主变者,用笔灵活多变而不死板,其用笔提按幅度、速度等变化之大,随处可见,如第三、四行,第八、九、十行等处。主涩、主力者,行笔之时,笔与纸间摩擦力极大,笔的弹力极大,故点画苍茫劲涩、骨力超迈也,即字间牵丝亦能力抵千钧,绝不轻薄,如“使持”“诸军”“亡侄”“季明”“呼哀”等字处。临习者于此几点可悉心揣摩,对其用笔当有所悟。</p> <p class="ql-block">一、临习工具的准备</p><p class="ql-block">从《祭侄稿》本身的点画分析,其毛笔为短锋硬毫,笔不甚大,估计接近于我们今天许多人用来写小楷的笔;墨为研磨之墨;纸是当时通行的麻纸,纸质较粗、较硬、较熟,因此不渗墨,我们现在寻常所用的元书纸质地虽与其相仿,但有些渗墨。故讲究的话,首先要能研墨,且墨块质量要好。墨以黑紫、亮透、细腻干净者为上。若没有条件磨墨,可选择好点的墨汁,如一得阁、红星、曹素功、玄宗等。纸则元书纸即可,宣纸及其他的某些特种纸也行,其目的是训练提高自己在不同纸张上的书写能力及调整能力。笔可用兼毫或狼毫,纯羊毫也可以,只是笔不要新而要旧,锋不宜长而宜短,腹不要细而要粗。</p><p class="ql-block">重要的是,临习者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临习的实际效果,注意总结经验得失,适时适当地对笔、墨、纸张等工具材料进行调整,提高自己对书写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p> <p class="ql-block">二、临习方法及步骤</p><p class="ql-block">开始基本临原大或稍作放大,以3至5行为一组进行临习。临习时注意尽量不要看一笔临一笔或看一个字临一个字,而应尽量把一行或几个字记住后再进行临写。这是因为:首先行书的用笔是连贯的,不是孤立分解的,因此临习时要着重训练自己做连贯的用笔动作;其次,防止为追求临得像而去机械地描画字形,却大大忽略了对用笔质量的关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临摹写得很像原帖,而自运却糟糕不堪。在3至5行临好后与原帖进行比对,记住用笔及结构等不准确、不到位的地方,再临,如此反复多次,以求精准。待这几行临得较为熟练后再临下去,直至将全帖临完。到这一阶段,可穿插将帖上的字放大去临写,以感受其笔势及写法。然后可进行通临,通临以几乎原大来临,临好后与原作进行反复比对,并进行反复临习以做调整。在此阶段再与前面阶段的分组临习相结合、相穿插,以求“逼似”原帖。这个学习过程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但要求务必要高,书写务必要勤,否则前功尽弃,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另外,临习《祭侄稿》者,如果有学习过颜真卿楷书的基础或兼学《争座位帖》则更好。</p> <p class="ql-block">《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其侄儿颜季明所写的祭文,表达了对亡侄的哀思以及对国家战乱的忧虑。作品以其坦白真率的情感和无拘无束的笔墨激情,被誉为“天下第二大行书”。笔法圆转遒劲,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厚重处浑朴苍穆,细劲处筋骨凝练,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章法上,结体宽博,平正奇险,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p> <p class="ql-block">结字特点</p><p class="ql-block">1.打破传统,创新体势:</p><p class="ql-block"> * 《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具体来说,此作宽朗舒展,外紧内松。</p><p class="ql-block"> * 其中戈钩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p><p class="ql-block"> * 又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p><p class="ql-block">2. 笔法圆转,力透纸背:</p><p class="ql-block"> * 《祭侄文稿》笔法圆转,笔锋内敛,力透纸背,其线条既遒劲又舒缓。</p><p class="ql-block"> * 颜真卿书写此作时,大胆创新,使用外拓法书写,他认为外拓法更能自如地纵笔挥毫,充分抒展书法家的个性。如第17行的“荼毒”二字便是笔势外拓的典型表现。</p><p class="ql-block"> * 线条浑厚圆劲,骨势洞达,富有立体感。如第13行的“凶威”二字取法篆籀,正是以圆润、浑厚的笔致和凝练遒劲的篆籀线条,展现了颜真卿在行书用笔上非凡的艺术功力。</p><p class="ql-block">3. 运用草法,减省笔画:</p><p class="ql-block"> * 《祭侄文稿》中,颜真卿采用了草书的省略方法,有些字保留了楷书的每个笔画,有些字则只是保留了楷书的框架,将临近的两笔连为一笔。如第1行的“维”、“岁”、“月”,第2行的“朔”左旁省了一点,“使”右旁中间的框省了好几笔。</p><p class="ql-block"> * 还有一些字通过借笔、取半、用笔画或者用草书符号代替偏旁部首等方法来减省笔画。</p> <p class="ql-block">章法特点</p><p class="ql-block">1. 随心所欲,不计工拙:</p><p class="ql-block"> * 《祭侄文稿》在章法布局上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时疏时密,完全是随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或倾斜,章法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抒发过程。</p><p class="ql-block"> * 颜真卿一反“二王”书法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此作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率意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p><p class="ql-block">2. 疏密结合,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 * 在章法布局中,《祭侄文稿》最能表现其特点的是疏密的安排。如第10行的“顺”、“尔”之间,第11行的“受”、“命”之间等处的留白,是整幅作品的透气之处、疏朗之处。而第8、10、14、15、19、21、23行则茂密浓厚,疏密结合,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造成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反差。</p><p class="ql-block">3. 墨法变化,情感流露:</p><p class="ql-block"> * 《祭侄文稿》在墨法上枯润、浓淡、虚实相生相济,浓墨处显得厚重饱满,渴笔处显得自然流畅,能够反映出颜真卿书写速度的变化和情绪的波动。</p><p class="ql-block"> *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