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五年仲秋,在那个风华正茂的年代,我有幸成为一中初六五甲班的一员,而我们的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正是那位才华横溢、充满魅力的王福海老师。他不仅是我们知识上的引路人,更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福海老师来自美丽的云南大理,一个白族聚居的地方。他的身上自然流露出白族人特有的热情与豪爽,而他那一口带有磁性的普通话,更让我们这些北方孩子感受到了南方的韵味。每当他开口讲课,那声音仿佛具有魔力,能够瞬间吸引我们所有的注意力。</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老师的语文课是那么生动有趣。他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记得有一次,他拿出自己珍藏的白族民族服饰照片,与我们分享那些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同学们对那些精美的头饰充满了好奇,纷纷围上前来,争先恐后地询问。那一刻,王老师的宿舍似乎成了一个小小的民族文化展览馆,充满了欢声笑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那次,王老师吹起了竹箫,悠扬的乐声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遥远的边疆。他深情地讲述了那首《边疆晓歌》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边疆战士的英勇与豪情。从那以后,每当语文课的尾声,我们总能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仿佛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文革的风暴席卷而来,学校停课了,我们也再没有机会聆听王老师的边疆晓歌。直到有一天,噩耗传来——王老师在宿舍遭遇了不幸,一颗手榴弹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幸运的是,他并未因此丧命,但伤势严重,不得不离开校园,回到遥远的云南大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此,我们失去了那熟悉的声音,失去了那位曾经带给我们无尽欢乐与知识的王福海老师。但在我们的心中,他却永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敬仰的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每当回想起那段青涩的岁月,我总会想起王福海老师那张充满智慧与慈祥的面庞,以及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他是我心中永远的边陲精英、白族翘楚,也是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导师。虽然时光荏苒,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