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话移风易俗

杨世君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江南烟雨浸润着青石板上的苔痕,北国原野萌动着万物复苏的生机。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精神的文化符号,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对生命本真的追问。</p> <p class="ql-block">  从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忠义故事演化而来的寒食祭扫,到唐宋诗词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隽永意境,清明节始终是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纽带。</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发现祭祀文化在商品化浪潮中逐渐异化,如何在移风易俗中守护文化根脉,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p> <p class="ql-block">  西周时期,周公旦制定"八政"时将"祀"列为首要,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昭示着先民对祖先的敬畏。寒食禁火、清明插柳的习俗,源自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左传》记载晋文公"环绵山而封之",将介子推殉难之日定为寒食节,这种将个人德行升华为集体记忆的文化创造,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p> <p class="ql-block">  宋代《梦粱录》描绘的清明盛景,既有"士庶阗塞诸门"的祭扫人潮,也有"车马往来繁盛"的踏青队伍。古人用松柏枝条系挂纸钱,以新土培坟寄托哀思,通过栽种柳树实现"插柳成荫"的生态智慧。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实则蕴含着对生命循环的哲学思考:祭扫时的除草培土象征生命更新,踏青赏春体现天人合一,构成了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p> <p class="ql-block">  在江西婺源的明清古村,至今保留着"清明粿"的制作传统。主妇们采集鼠曲草嫩芽,揉入糯米粉制成青团,既是祭祀供品,又是时令美食。这种将自然馈赠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的智慧,让清明节超越了单纯的祭祀功能,升华为连接自然时序与人文精神的时空坐标。</p> <p class="ql-block">  当无人机在墓园上空盘旋航拍祭扫场面,当电子蜡烛取代了袅袅青烟,传统文化符号在技术革新中逐渐失真。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清明节前"豪车别墅"“亿万钱币”等纸质祭品销量同比激增300%,造价万元的"金条套装"祭品屡见不鲜。这种异化现象折射出物质主义对精神世界的殖民,将庄重的追思仪式异化为炫富攀比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  环保部门统计显示,每年清明期间全国因焚烧祭品产生的PM2.5浓度较平日上升50%-80%。2021年四川凉山州因祭祀用火引发的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3000余亩。当爆竹声取代了静默追思,当纸灰遮蔽了清明朗空,我们正在亲手摧毁先人留给我们的绿水青山。</p> <p class="ql-block">  在某公墓观察发现,约60%的祭扫者停留时间不足20分钟,供品摆放后立即焚烧离去。这种"打卡式"祭扫消解了仪式的情感价值,使清明节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年轻群体中流行的"代客哭坟"服务,更是将情感表达彻底商品化,暴露出文化传承的深层危机。</p> <p class="ql-block">  南京雨花功德园推出的"二维码扫墓"服务,通过数字技术保存逝者影像资料,让追思突破时空限制。上海福寿园首创的"生命晶石"服务,将骨灰转化为宝石永久保存,这种创新既延续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又赋予纪念以新的物质载体。</p> <p class="ql-block">  北京八达岭陵园连续十年开展"植树代祭"活动,累计栽种侧柏、白皮松等树木2万余株。浙江安吉推行"云祭扫"平台,三年来减少纸质祭品消耗约500吨。这些实践表明,环保理念完全能够与传统祭祀文化实现创造性融合。</p> <p class="ql-block">  苏州文氏宗族每年清明组织族人修缮族谱,讲述先辈创业故事;广东潮汕地区保留着"食清明粿,传承家训"的传统。这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仪式,将个体生命融入历史长河,在追思中强化代际责任,让清明节真正成为传承家风的精神课堂。</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我们当以更开放的胸襟重构清明文化。在陕西黄帝陵,两岸同胞共献花篮的仪式彰显民族认同;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青少年敬献白菊的行动延续历史记忆。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千年文脉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手捧鲜花走向先人长眠之地时,既是在完成一次文化的寻根,更是在为民族精神家园栽种新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杨世君</p><p class="ql-block">图片绘画:网络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