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终南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491137</p><p class="ql-block">图乐 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高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场购物收银台员工灵动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跳跃,顾客所购物品单价汇总瞬间报出,手机扫码微信、支付宝支付,电脑打出帐单快捷方便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昔日城镇⺁矿企业机关单位和乡村购物,生产结算付款却全凭算盘运算,我国二弹一星各种巨量测试数据,因起步较晚距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没有计算机集中大批科学家,只有用算盘运算。运算的稿纸可用军车装载。据此在小学生课程就有了小学珠算课。数学老师将大算盘挂于黑板,全班学生将小算盘从家带到学校,上珠算课必须认真学习,先背诵珠算口诀,按老师课堂示范演算,边念口诀边拨动算珠。学好文化课才有建设祖国的本领,科技强国,科技强军方可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到上珠算课教室里同学们念口诀的诵读声,手指拨动算盘珠的叮当清脆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可闻四下五去一,二一钱作五,封四进一,四一二剩二,四三七剩二,四二钱作五……宛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妙笔质感。</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的学友董顺利的珠算作业最优秀。其父系古镇商店的营业员,算盘的演算技能堪称专业高等水准。对民间珠算演算中复杂的综合运算程序“狮子滾绣球”会不用看算珠一气呵成。对其子女的运算技能督导有加,故其子董顺利的珠算运算水平可与学校老师并肩齐眉!</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三年遵照党中央部署,全国乡村开展轰轰烈烈的社教运动,抽调军队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干部组成若干“社教工作组” 奔赴广大农村,在各地省市区县党委领导下,由人民公社党委牵头分至各生产队。生产队安排工作组干部住房,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p> <p class="ql-block"> 各生产队每日三餐安排社教工作组同志去社员家用餐,即当时从解放到大跃进公社化工作干部下乡吃“派饭” 风俗习惯。这些干部为各系统的精英和骨干,有的还是单位领导。他(她)们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官架子,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至百姓的心坎上,这种运动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将党群关系更具体实际化。从中折射出广大农村是国之根基,粮油丰产稳定乃国之福盛!</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生产队的三名工作组干部,老曾系解放军某部军官,穿军装佩戴军衔和制式手枪,老魏系华东某市财政干部,小顾系某大学教授。他们三人均很优秀各有奇招绝活,其作为令人们敬仰而备受爱戴!</p><p class="ql-block"> 老魏三十多岁,中等身材思维敏捷,讲话一字一板有条有理,逻辑性极强。尤其那算盘打得可谓神来之绝活。有一次生产队核算库存备荒粮,籽种粮,牲口饲料粮。由广智哥报念数字,会计、出纳和老魏用算盘计算,而老魏双手持双算盘,其结果又快又准,所记得数和慢于他的会计出纳一模一样。我当时上小学三年级,学有珠算课看得出神入化。大家给予老魏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我们觉得还不过瘾,让老魏打“三编九”“狮子滚绣球”等较复杂的综合运算。但见老魏坐于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双手拨动两个算盘的算珠,一招一式如同古筝琴师在弹奏古曲。而那算盘珠宛若特殊的音符在欢快的跳跃!我看的入景入迷,双眼聚焦于他那左右手,目不斜视融入其中,看到一算式不自觉的念了一口诀“四三七剩二” 但见他右眼稍动了一下。演算完毕雷鸣般的掌声不绝于耳,拍地我的手掌都痛变红了。老魏站起身右手顺势拍了下我的头说:小朋友也厉害,能跟着运算能念出口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