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人西辞黄鹤楼,</p><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下扬州</p><p class="ql-block">孤帆远影碧空尽,</p><p class="ql-block">唯见长江天际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扬州的记忆都始自唐朝大诗人李白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吧?记得小时候初读诗仙太白这首诗时,就有了到扬州走走看看的想法,只是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三月中旬,我中学“同学情深”群几同学小聚,席间有人提议今年三月底乘春暖花开之时,大家一起到外面走走看看,在确定游玩地点时,我推荐了扬州,得到了大家的附和,并由邓小舟同学负责联系,报名参加了市百事通旅行社组织的3月28日至4月2日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双卧六日游,先后游览了扬州、泰州兴化、无锡、南京等四个城市10个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月28日下午,我们“同学情深”群一行七人,乘K784次萍乡至昆山的快速列车,于次日(农历三月初一)早6:30抵达南京火车站,转乘旅行社的大巴赶赴扬州,开始了我们童年时代就心心念念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旅。</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你要真正了解扬州,你得先去瘦西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月29日上午九点左右,我们萍乡“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旅团员两车近80人抵达这次六日游的首站--扬州瘦西湖。据资料介绍,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属于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系,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水域面积约700亩,是典型的小型浅水湖泊,其水源来自京杭大运河。瘦西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景区充分利用河流、山丘等自然风貌,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形成集锦式的“湖上古典园林”群落,是全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其主要由五亭桥、白塔、徐园、二十四桥、长堤春柳等景点组成。1988年,作为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组成部分列入国家重点名胜区;2010年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4年6月2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瘦西湖分北片区和西片区,北片区为蜀冈平山堂方向,有石壁流淙,唐罗城遗址,书画院等景点,可见大明寺栖灵塔;西片区有著名的五亭桥,钓鱼台,二十四桥,白塔等主要景点。我们是将近九点才进入景区的,导游给我们的游玩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多点,瘦西湖虽然相比杭州西湖面积更小,显得小巧玲珑,但水域面积也有700余亩,全部游玩,时间很紧张。为此,我们只能忍痛割爱,放弃游全园计划,仅游览景区西片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这就是瘦西湖得名的由来。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在导游的带领下,跟随人山人海的游客,我们萍乡这个近80人的团队也从景区西大门涌入了景区。走进景区,眼前的瘦西湖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小鸟依人般地轻轻依偎在扬州这座城市的怀抱中。瘦西湖的美,不仅在于它的秀美与宁静,更在于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包括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蒲松龄、吴敬梓等文化巨匠前来打卡,驻足流连,题诗留墨。相传康熙、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巡游时也曾多次驻跸于此,留下了诸多诗词碑刻。瘦西湖的美,还在于其湖道的蜿蜒曲折,宛如一条碧绿的飘带,在两岸之间轻盈飞舞,轻盈穿梭于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之冋,漫步其间,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有了一种误入仙境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湖岸东行,转入玲珑花界。此时正值阳春三月,园内桃花、海棠、樱花竞相绽放,宛如云霞缭绕。尤其是株株垂丝海棠,枝条低垂,花朵娇艳,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过花界,越睛云轩,向左不远便是五亭桥了。据资料介绍,五亭桥又名莲花桥,位于瘦西湖水道之上,是扬州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据说,它的建造与乾隆皇帝南巡相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了迎接皇帝到来,决定在瘦西湖上建造一座象征性的桥梁,即五亭桥。五亭桥的设计灵感源自京城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但同时又融入了江南水乡的婉约风情,实现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这座被誉为“中国最美桥”的清代建筑名不虚传,五座亭子高低错落,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桥身十五个桥洞倒映水中,据传,若逢满月,就会呈现“十五明月落玉盘”的奇景。桥上五亭飞檐翘角,悬挂风铃,展现了江南之秀,而桥基厚重工稳,又体现了北方之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星期六,又正逢三月初一,“烟花三月下扬州”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打卡游玩,五亭桥上被游客们挤的水泄不通,我们“同学情深”群七人见状就原路折返走进了白塔。白塔,其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却更显玲珑。据说,乾隆帝1784年南巡至扬州瘦西湖时,被五亭桥畔的景色深深吸引,认为此处与北京北海的“琼岛春阴”极为相似,但缺少一座白塔点缀。这一无心之言被陪同的扬州盐商听到,他们决定迅速行动以博取皇帝欢心。为了满足皇帝的心愿,扬州盐商连夜用盐包堆砌了一座临时的白塔,并用白纸装饰表面,使其远观宛如真塔。第二天清晨,乾隆皇帝再次游览瘦西湖时,看到这座“白塔”大为赞赏。事后,盐商们担心用盐包堆砌的临时白塔会犯欺君之罪,于是迅速行动,按照北京北海白塔的样式,重新建造了一座砖石结构的永久性白塔。不久,白塔正式建成,成为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成就了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塔一侧是法海寺,法海寺是瘦西湖景区内的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始建于隋唐时期,重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康熙帝南巡赐名“莲性寺”,但民间仍沿用“法海寺”之称,寓意“佛法如海,广大无边”。进入寺庙之前,我一直还以为这里的法海寺与《白蛇传》里的法海和尚有关,看了简介之后才知道此法海非彼法海,差点弄了个张冠李戴</p> <p class="ql-block">出法海寺,穿藕香桥,沿盆景展示区右侧一步道直通长堤春柳,沿湖岸北上就是徐园了。徐园坐落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为清初“桃花坞”旧址,是瘦西湖“园中有园”的典型代表。据资料介绍,徐园始建于1915年,是辛亥革命时期扬州军政长官徐宝山所建,现为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园内主厅为听鹂馆,据说取自杜甫诗句。因时间关系,我们在徐园并没久留。出来后绕过小金山,过玉版桥,折向西行,立于水云胜概景点隔湖远观钓鱼台。钓鱼台,原名吹台,是瘦西湖的一处著名景点。据传,乾隆南巡时曾在此垂钓,因垂钓技术一般,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鱼儿上钩。跟随巡视的扬州盐商见状,暗中派人潜入水中将活龙鱼挂在钩上,乾隆开始还十分开心,久了不免心生疑虑:“鱼儿怎么突然这么容易上钩?”宠臣和珅慌忙借用明代谢缙的对联“凡鱼岂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龙”来回答,和珅到底是和珅,一番溜须拍马,令乾隆听后龙颜大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水云胜概,经非遗文化园和瘦西湖文艺中心,对面湖滨就是望春楼了。在这里,我们小憩片刻。据资料介绍,望春楼是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的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经重建,现为江南园林风格的标志性景观。其与熙春台隔湖相望,形成“一南一北”的建筑对景,兼具赏月、观景功能,是瘦西湖“卷轴画”式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望春楼,沿观光车道北行再折返向南行不多远,就是瘦西湖景区最负盛名的二十四桥了。来之前,在做攻略时,我一直以为瘦西湖二十四桥和我省宜春明月山二十四桥一样,是由风格独特的24座小桥组成。走近一看,才知道瘦西湖二十四桥为一单孔拱桥。其之所以称之为二十四桥,是因为该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与“二十四”对应;另一种说法认为扬州城内曾有二十四座桥;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桥名“二十四”源于唐代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不管二十四桥名称如何而来,二十四桥它不仅是扬州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游客们感受扬州古韵的必游之地,更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了扬州古城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记忆,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吟咏,感受扬州古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桥面宽度仅2.4米,非常狭窄,极易堵塞。为此,景区派出很多工作人员在这里疏通,不允许游客在桥上久留和照相。在工作人员的一再催促下,我们来到了我们这次游览瘦西湖西片区最后一个景点--熙春台。熙春台位于瘦西湖西岸,与五亭桥遥遥相望,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据传,熙春台为清代扬州盐商为乾隆皇帝祝寿而建。因此又名“春台祝寿”。其主楼上下两层,碧瓦飞甍,端庄华丽。一侧为湖石假山、复道和重檐亭,另一侧建有曲廊与十字阁相连。整个建筑风格富丽堂皇,采用绿色琉璃瓦与朱红色门窗相映成趣,展现了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盐商花费万金建造,体现了当时扬州盐商的富有与扬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已快中午十一点半了,两个多小时的游程就要结束了,尽管不舍,但我们还得和瘦西湖告别,午饭后,我们将继续扬州的第二个行程:个园和东关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4.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