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由来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及其忠臣介子推的故事密切相关。传说重耳流亡与介子推的牺牲,是在晋国公子重耳因宫廷斗争被迫流亡。在流亡途中,重耳一度陷入绝境,饥饿难耐。介子推作为重耳的忠臣,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后献给重耳充饥,救了他的性命。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功臣时,他却遗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拒绝接受封赏。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后,派人寻找未果。有人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始终未现身。最终,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而亡。介子推留下血书,劝诫晋文公勤政清明。</p> <p class="ql-block"> 晋文公悔恨不已,将介子推抱的那棵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并感叹:“悲乎,足下!”以此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与尊敬。此后,“足下”逐渐演变为对他人表示敬意的称谓。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介子推的忠诚与高洁品格,也反映了晋文公的悔恨与对贤才的珍惜。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只吃冷食。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成为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清明节不仅承载着对介子推忠孝精神的追思,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命循环的哲学思考。2008年,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进一步弘扬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总之清明节的由来与介子推的故事密不可分,这一传说不仅赋予了节日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忠孝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由来与介子推的故事,恰似一盏穿越千年的青灯,在岁月长河中投下温暖的光晕。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忠贞与"功不言禄"的淡泊,最终化作绵山上的松柏,将"慎独"二字镌刻进民族精神的年轮。这种超越功利的赤诚,恰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精神钙质。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介子推"功成身退"的选择恰似清醒的晨钟。当"内卷"与"躺平"成为青年困境的两极,介子推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聚光灯下的喧嚣,而在无人问津处的坚守。那些默默守护边疆的战士、隐姓埋名的科研人员,正是当代介子推的化身,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介子推焚身绵山的悲剧,更像一面历史的棱镜。寒食断炊的禁忌早已消散,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却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行动中焕发光彩。当无数普通人用微光汇聚星河,我们看到的是古老价值观在现代文明中的新生-不是盲目的牺牲,而是基于尊重个体价值的主动奉献。这个故事的最大现实意义,在于它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坐标系。介子推的"忠"已转化为对职业操守的坚守,"义"升华为对社会契约的护,"廉"演变为对公平正义的求,"耻"则成为对道德底线的守护。这种创造性转化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触摸的精神基因,能在每个时代催生新的文明果实。</p> <p class="ql-block">文字参考资料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