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振宁</p><p class="ql-block">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Chen Ning Yang,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合肥市),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cs)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国籍</p><p class="ql-block">1922年-1964年中国</p><p class="ql-block">1964年-2015年 美国</p><p class="ql-block">2015年- 中国</p><p class="ql-block">民族</p><p class="ql-block">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p><p class="ql-block">1922年10月1日</p><p class="ql-block">出生地</p><p class="ql-block">安徽省合肥市</p><p class="ql-block">职业资料</p><p class="ql-block">职业</p><p class="ql-block">教育科研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美国国家科学奖章</p><p class="ql-block">费萨尔国王国际奖</p><p class="ql-block">鲍威尔科学成就奖</p><p class="ql-block">教育程度</p><p class="ql-block">毕业院校</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合大学(本科)</p><p class="ql-block">芝加哥大学(博士)</p><p class="ql-block">最高学历</p><p class="ql-block">博士研究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当讲师,1949年到1966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66年到1999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到1998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主任。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杨振宁星”。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99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誉教授,洛克菲勒大学理事。2023年7月8日国际数学与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揭牌,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p><p class="ql-block"> 长期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先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台北研究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费萨尔国王国际奖的科学奖。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发表论文约300篇。</p> <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p><p class="ql-block"> 在2017年的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杨振宁正式恢复了中国国籍,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看似简单的身份变更,却是他一生中无数次选择的终极回归。站在北京的土地上,这位世界顶尖物理学家终于完成了从清华园到普林斯顿,再回到清华园的人生闭环。</p><p class="ql-block">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杨振宁2003年决定回国定居工作时,清华大学为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开出了怎样的薪资待遇。一个月100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杨振宁的年薪高达1200万元。在那个年代,北京的房价还只有四五千元一平米,这样的薪资足以让普通人衣食无忧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1957年,当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这位年轻的中国面孔一夜间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诺贝尔奖在当时几乎被西方白人科学家所垄断,杨振宁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因为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钱学森对杨振宁长期留美如此评价。事实上,在杨振宁获得诺奖后,我国政府曾派遣他的父亲杨武之和老师张文裕前往美国,游说他回国工作。杨振宁确实动过回国的念头,但美国政府为了挽留这位天才物理学家,不仅开出了高达70万美元的月薪,还给予他许多特权,保证他可以毫无顾虑地开展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 时光倒回到更早的1949年,当时27岁的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与伟大的爱因斯坦成为同事。这份殊荣是他从芝加哥大学师从"美国氢弹之父"特勒后,凭借出色的研究能力赢得的。再往前追溯,1937年进入西南联大读书的杨振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保持着对物理学的热爱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感慨的是,杨振宁与清华园的渊源始于1929年。当时年仅7岁的他,随父母搬入北京清华园居住。这个偶然的开始,仿佛就是命运对他日后回归清华园的一个伏笔。</p><p class="ql-block"> 2012年,杨振宁90岁生日那天,清华大学送给他一个特别的礼物——一个刻有他13项诺奖级成果的黑水晶立方体。这份礼物象征着他在物理学领域的非凡成就,却无法完全概括他为中国科学事业所做的全部贡献。</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从1971年说起,那一年杨振宁首次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成为美籍知名华人科学家访华第一人。这次破冰之旅后,他承诺每年都会回国一次,并在国际舞台上不遗余力地介绍新中国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流体力学家周培源评价他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致力于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他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掏腰包8000美元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呼吁两国建交。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显示了他推动中美关系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接着在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开始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一行动为数百名中国学者打开了通往世界前沿科学的大门,在无声中推动了一场中国科研的革命。</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的贡献远不止于此。1996年,他建议清华大学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模板建设高等研究中心,并于次年担任名誉主任。为支持中心的发展,他一次性捐献100万美元现金,甚至将他在清华的百万年薪、诺贝尔奖金和大部分积蓄全部投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感召下,美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领域"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做出了让人震惊的决定——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卖掉美国的房子,回国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此外,杨振宁还引进了数学和密码学专家王小云,以及张首晟、文小刚等一批顶尖华人学者。</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的学术视野极为开阔。1990年,他建议中国研制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这一前瞻性建议最终在2017年得到验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工作在特定波长范围的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p><p class="ql-block"> 他还在多所大学设立了奖学金。2000年,他在南京大学设立"杨振宁奖学金",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同年,他又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杨振宁奖学金",截至2012年,已有209名本科生及15名研究生从中受益。</p><p class="ql-block"> 2003年,81岁高龄的杨振宁回到清华园定居工作。面对清华提供的1200万元年薪,他不仅没有接受,反而自己出资数百万元翻修、新建了多座实验室,并以清华的名义发表了30多篇顶级学术文章。</p><p class="ql-block"> 正如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所言:"杨振宁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也许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以及别人觉得中国人不如其他人的印象。"这种贡献,远远超越了金钱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一统三力,成就比肩爱因斯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能够在科学界比肩爱因斯坦的人。杨振宁究竟有多牛?</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全球物理研究领域顶尖科学家的合影,而站在C位的就是杨振宁。</p><p class="ql-block"> 那么他凭什么站在C位?</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张图片进行分析,这是一张1927年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所有人都是当时科学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而坐在C位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科学界的巨擘,爱因斯坦,物理界在上世纪初爆发了三次巨大的概念革命,他一个人就完成了两次半,由此被誉为科学界的"巨人"。</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都有哪些贡献?凭什么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站在C位的中国科学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的地位是泰斗级,他让全人类对整个宇宙的构造有了一个宏观的全面认知。</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物理学有三大概念上的革命,分别是1905年由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还有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以及1924年-1926年之间提出的量子力学。</p><p class="ql-block"> 这三大概念革命里,其中有两个半都是爱因斯坦贡献的。他为人类整个物理学砌了一堵永不坍塌的城墙,所以说他的贡献非常大。而这些贡献对未来人类日常生活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比如,通过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研究,人类相继发展出量子计算机以及半导体技术,也正是量子通信领域和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才有了今天人们对于手机和网络通信的需求与应用,并且更新换代和传输速度也越来越快。</p><p class="ql-block"> 换句话说,这三大革命不只是重大的学术突破,对人类未来日常生活的改变和发展非常关键。</p><p class="ql-block"> 随着三大概念革命被突破,到了20世纪中叶,整个物理学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统一场论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统一场论是人类科学家在20世纪初就已经提出来的研究方向,爱因斯坦耗尽了后半生最终都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时至今日彻底统一场论,依旧是物理界有待解决的科研难题。谁能够完成场论的统一,谁就能够问鼎诺贝尔奖并成为科学界的巨人。</p><p class="ql-block"> 而爱因斯坦始终无法完成的这项顶尖物理研究,目前已经被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功实现了4分之3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整个物理界针对统一场论的研究,只有杨振宁实现了这个目标,他和爱因斯坦有着同样的创举,一个人就完成了超过一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凭什么站在C位了吧?因为他的成就已经足以支持他站在这个位置。</p><p class="ql-block"> 他实现了爱因斯坦毕生都没有实现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目前他也是在世的最牛的巨擘级科学家,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全世界第三位具有全面物理知识才能的顶尖人才。</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对科学的贡献都有哪些,是什么样的贡献将杨振宁捧上科学界C位的王座?最后再分析要想在全球所有顶尖科学家之中脱颖而出,站在这个属于科学家们奋斗的终极目标,究竟有多难。</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对科学界最大的贡献共分为三种,每一种都是科学界顶尖的成就。</p><p class="ql-block">第一种,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定律。</p><p class="ql-block">第二种:1956年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p><p class="ql-block">第三种:1967年的杨-巴克斯特方程。</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在1957年凭借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声大噪,但是他对基础物理研究贡献最大的却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的这一项理论,不仅让他斩获了至高的荣誉,还间接造就了七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他日后站在C位的有力支撑。</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些物理领域内的知识一窍不通的人,看到这里脑子肯定是一片空白。</p><p class="ql-block"> 这些东西让人听起来就特别懵,这些都是什么玩意。根本就听不懂。</p><p class="ql-block"> 听不懂就对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杨振宁提出的这些理论和方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突破和影响。</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已知的力一共有四种:分别是引力、电磁作用力、弱作用力、强作用力。</p><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曾经为了统一引力和电磁力,花费了大半辈子都没有成功,而杨振宁凭借着自己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除了引力无法实现统一之外,其他三种力已经可以做到完全统一。他做到了爱因斯坦无法做到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杨振宁在全世界高能物理领域的伟大之处。时至今日科学界一直都流传一句话,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所有获得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几乎都是踩着杨振宁的肩膀摘得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也由此被称为比肩爱因斯坦的巨人。</p><p class="ql-block"> 从中可以看出,杨振宁一直致力于在基础物理领域进行突破。</p><p class="ql-block"> 从20世纪初人类科学家就已经想过,能不能通过一套理论就可以解释所有宇宙中的物理现象。</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之前已经提到过,就是统一场论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这是全世界包括爱因斯坦、费米、杨振宁、温伯格和玻尔在内的所有物理学家们的终极梦想。</p><p class="ql-block"> 电磁力、强作用力以及弱作用力就是根据杨振宁的杨-米尔斯定律从而实现了完全统一。</p><p class="ql-block"> 经过统一之后的电磁力和强、弱作用力,最后经过杨-米尔斯定律验证成功的。</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这已知的四种力,除了引力还无法实现统一之外,其余三种力都已经通过从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定律实现了验证和统一。</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也提到过了,爱因斯坦耗尽毕生心血在下半生倾力研究都无法实现这四种力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从中就能看出,杨振宁的这一项科研成果对物理领域乃至整个科学界究竟有多大的贡献,说他比肩爱因斯坦也毫不为过,因为这是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目前人类物理研究领域,一共有七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都是从杨振宁提出的理论中获得的。</p><p class="ql-block"> 他们通过从杨振宁理论中找到了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粒子摘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至高荣誉。</p><p class="ql-block"> 全世界研究标准理论而获奖的科学家共有几十个,除了7位科学家从杨-米尔斯定律中斩获诺贝尔奖,另外还有6个科学家通过研究杨-巴克斯特方程获得了菲尔兹奖。</p><p class="ql-block"> 可想而知,杨振宁带动了爱因斯坦之后近代以来物理领域内的科学大爆发。</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除了以上这些荣誉之外,还有13项贡献巨大的科研成果,每一项都堪比诺奖级别。</p><p class="ql-block"> 这十三项又被细分为四个领域,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统计力学四项,粒子物理领域四项,凝聚态物理领域两项以及场论三项。</p><p class="ql-block"> 这么说吧,他为整个物理界科学界所做出的贡献,除了爱因斯坦以及费米等屈指可数的科学家之外,无人能比。</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认为要成为科学界的巨人,只要斩获诺贝尔奖就可以了,那你就错了。</p><p class="ql-block"> 想成为科学界的巨人,可不单单是凭借一项突破或者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就能够成功的。</p><p class="ql-block"> 在成为巨人的道路上,获得诺贝尔奖只相当于获得了一张门票,想最终成为巨人,还要看个人的成就、影响力以及对未来科学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推进作用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这些苛刻的条件阻拦了很多科学家,但是杨振宁做到了,首先是创立三大理论,其次是验证出13项重大科研成果,最后为全世界高能物理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p><p class="ql-block"> 恰恰就是这么牛的巨人,在生活中却遭到了众多的非议,有人说他老牛吃嫩草,82岁娶了28岁孙女辈的翁帆,至死没有获得父亲的原谅。还有人说他留在美国是为了利益,老了回国则是为了享受。</p><p class="ql-block"> 那么杨振宁为何不与钱学森一样选择回国效力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很简单,他留在美国就是为了搞物理研究。毕竟当时国家初立,百废待兴,国内根本没有任何条件能够支持杨振宁进行基础物理研究。</p><p class="ql-block"> 如果他当时选择回国,那么这些至高的荣誉和成就他永远无法得到。</p><p class="ql-block"> 自从杨振宁回国以来不仅坚持在清华大学教学,甚至还将在美国卖掉房子所得的一百万美元全部捐给了清华大学,用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p><p class="ql-block"> 并在之后的数十年里为各大院校相继组织、成立了高端物理研究所和高等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 1986年杨振宁与南开大学合作,推动了南开大学物理研究所的建立。</p><p class="ql-block"> 1997年杨振宁又与清华大学共同敲定了高等研究中心的发展计划。</p><p class="ql-block"> 用来吸引国内以及全球顶尖学者从事前沿物理研究,以此推动中国高能物理领域的高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之后又邀请了姚期智院士进入该中心主持工作。</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在杨振宁回国之后的数十年之间,他凭借自身影响力,为科学持续做贡献的同时,也一直在为中国高能物理和基础物理领域的建设默默付出,他对祖国的贡献很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