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罗马

悠然

<p class="ql-block">罗马帝国的核心发源地及政治中心是如今的意大利,其首都罗马至今仍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p> <p class="ql-block">罗马的历史跨越28个世纪。罗马神话将罗马建国时间定为公元前753年左右,这座城市的早期居住者是拉丁人、伊特鲁里亚人和萨宾人的混血。</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先后成为罗马王国、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首都。</p><p class="ql-block">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中世纪的开始,罗马落入教皇的政治控制之下,在8世纪成为教皇国的首都,一直持续到1870年。从文艺复兴开始,罗马逐渐成为世界艺术和文化中心。1871年,罗马成为意大利王国的首都,1946年成为意大利共和国的首都。</p> <p class="ql-block">罗马角斗场(Colosseum),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内台伯河东岸,为古罗马的象征。角斗场建于公元72-79年,强迫8万名犹太俘虏作劳役,用工8年完成。整个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可容纳9万观众。它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皇帝威斯巴西安的丰功伟绩而建的,甚至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型体育场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角斗场(Colosseum)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亦译作斗兽场、罗马角斗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p><p class="ql-block">古代罗马的一种平面为椭圆形的建筑物,中央一块平地作为表演区,周围看台逐排升起,没有永久性的屋顶。已知最早的角斗场在庞培城,建于公元前80年。后来,罗马帝国的许多城市都用石头兴建角斗场。罗马大角斗场规模最大,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景观宏伟。它的形制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大型体育场。 大角斗场建在几座小山之间的谷底,基址本是尼禄皇宫花园里的人工湖。</p> <p class="ql-block">角斗场在罗马市内台伯河东岸,为古罗马的象征。它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皇帝的丰功伟绩而建,由8万名犹太俘虏用工8年完成。整个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纳9万观众。当年角斗场开幕时,猛兽从圈中放出,角斗士被驱入赛台,兽要吃人,人要搏斗,生还者极少,异常残忍。经历了2000年风雨侵袭的圆形角斗场,其围墙已有半壁倒塌。角斗士和猛兽生死搏斗的场地已残破不堪,当年建成的地窖也露出地面,然而四周的看台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入口处有一座称为凯旋门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罗马角斗场的内部装饰也十分考究,大理石镶砌的台阶还有花纹雕饰。在第二、三层的拱门里,均置有白色大理石雕像。竞技场的底层下面还有地下室,用作逗留和安置角斗士,还有关野兽的笼子。不用时,这些地方,都用闸门封闭。角斗时,表演者被由机械操作的升降台带上场。</p><p class="ql-block">角斗场通常是露天的,但若是在雨天或在艳阳高照下,则用巨大帆布遮盖场顶,工程由两组海军来操作。他们也常常参加角斗场举行的海战表演。</p><p class="ql-block">罗马角斗场的材料用大理石以及几种岩石建成,墙用砖块、混凝土和金属构架固定。部位不同,用料也不同,柱子墙身全部采用大理石垒砌。</p> <p class="ql-block">《颂书》里记载了一位朝圣者的话:“只要大角斗场屹立着,罗马就屹立着;大角斗场颓圮了,罗马就颓圮了;一旦罗马颓圮了,世界就会颓圮。”但是,大角斗场却不断遭到地震破坏。公元217年,角斗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角斗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角斗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直到如今,每年约翰·保罗二世教皇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虽然这种说法缺乏根据,毕竟阻止了进一步被掠劫。不过,它一直被荒废着,“表演”区和看台上长满了野草杂树,竟有植物学家因此写出了两本植物学专著。</p> <p class="ql-block">在历经2000年的风霜,人们所见到的角斗场尽管破败不堪,但残留建筑的宏伟壮观,仍让人们为往日的辉煌成就啧啧称奇。</p> <p class="ql-block">提图斯凯旋门是罗马帝王为纪念各种重大事件而创造出的纪念性建筑物。罗马共和时期的凯旋门建立不多,到了帝国时期,几乎每一次重大战役的胜利都要建立凯旋门。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沿用。凯旋门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拱肩及上楣部分装饰浮雕。提图斯凯旋门是帝国前期提图斯皇帝去世后他的弟弟,继位的图密善为纪念前王而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罗马论坛(Roman Forum),它位于意大利罗马。罗马论坛曾是古罗马城市的中心,是古罗马政治、商业、社会和宗教生活的核心区域 。这里有众多重要建筑遗迹,比如元老院会堂、贞女之家等。它见证了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时期的辉煌,历经岁月沧桑,如今成为研究古罗马文明的重要考古遗址,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探寻古罗马的历史踪迹。</p> <p class="ql-block">维托里亚诺纪念堂(Vittoriano),位于意大利罗马。它是为纪念意大利统一及开国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而建 ,由朱塞佩·萨科尼设计。建筑融合古典与新古典主义风格,以白色大理石筑成,气势恢宏。内部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外部有众多雕塑和纪念碑,是罗马重要地标和纪念性建筑,展现意大利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帝国大道是罗马的一个重要的街道,在宽广的帝国大道两旁,集中了大部分罗马帝国古都的遗迹,包括元老院、神殿、贞女祠和一些有名皇帝的宗庙,如凯撒庙等,还有纪念古罗马历代皇帝丰功伟绩的凯旋门,如纪念君士坦丁大帝西元312年在密尔维桥上战胜尼禄暴君而建立的凯旋门。帝国大道东边的特拉亚诺市场,是古罗马城的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罗马的帝国大道(Via dei Fori Imperiali) 。它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罗马一条重要的城市干道。大道由墨索里尼下令修建,贯穿古罗马广场和图拉真广场等古罗马重要遗址区域,其设计带有浓厚的政治象征意义,同时也方便了现代罗马城市的交通和游客对古罗马遗迹的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特雷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位于意大利罗马的三条街交叉口,因为喷泉前面有三条道路向外延伸,而特雷维喷泉的“特雷维Trevi”就是三岔路的意思,也正是喷泉名字的由来。许愿池喷泉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式建筑艺术杰作,是罗马境内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喷泉,也因此成为罗马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总高约25.9 米(85英尺) ,高19.8米( 65英尺)宽,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池中有一个巨大的海神波塞冬雕像,驾驮着马车,四周环绕着西方神话中的诸神,每一个雕像神态都不一样,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乱的海礁。</p><p class="ql-block">许愿池喷泉的主体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间、海礁石之间涌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后又汇集于一处。同时他也是著名电影《罗马假日》的拍摄场景,尤其傍晚的时候来看,加上灯光和昏黄的天色,真的百闻不如一见的美。</p><p class="ql-block">这个雄伟的喷线雕刻叙述的是海神的故事,背景建筑是一座海神波塞冬宫,背景墙顶部装饰教皇徽章,上面教皇的三重冠象征天堂、人间、地狱,两把天堂的钥匙,中间立着的是海神波塞冬,旁边守护着的则是两位水神。</p><p class="ql-block">教皇冠下面站着四位少女,是群雕《四季女神》,分别代表四季。左边第一位手持水果代表生机盎然的“春季”,第二位女神手拿麦穗代表金黄的“夏季”,第三位女神手举葡萄酒代表丰收的“秋季”,最后一位女神提溜着枯萎的树枝代表凋零的“冬季”。四季女神下面2幅浮雕,左边是少女指出地上喷涌出泉水的位置,所以这个喷泉也称“少女喷泉”。</p> <p class="ql-block">喷泉建筑完全采左右对称,中间圆拱门下硕大贝壳之上立有一尊被两匹骏马拉着奔驰的雄壮海神波塞冬(希腊语:Ποσειδῶν、英语:Poseidon)塑像,他驾驭着马车并指挥着儿子特里同(特里同上半人形,下半鱼形)控制烈马,左边的狂放不羁右边的温顺安详,分别象征汹涌与平静。海神像是1762 年由雕刻家伯拉奇(Pie- tro Bracci)设计。在海神的左右两边各立有两尊水神,海神左边的女神脚下水罐倾倒,水在流淌寓意富裕。右边的女神右手提着水碗,一条蛇正在畅饮寓意健康。喷泉主体部位的大理石海神雕像栩栩如生,细微处如海马们拉着的硕大的贝壳也处理得相当精美。</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是力量的象征。罗马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背对喷泉向池中投上一枚硬币就可以许三个愿望,但其中的一个必是“再回罗马”(Fa ritorno a Roma)。</p><p class="ql-block">许愿池也是爱情的象征,传说当情侣一起向池中投入硬币,爱情就会永恒。很多旅游者在喷泉边排着队往里抛硬币就是被这座城市迷住了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万神庙是供奉众神的寺庙。以罗马的“万神庙”最为著名。此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毁,约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时期重建。由水泥浇铸成圆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顶,直径43米。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乔四世将它改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国家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是古罗马人膜拜众神的庙宇,曾是现代的结构技术出现以前世界上室内空间跨度最大的建筑,建于120年—124年,平面呈圆形,顶部大穹顶直径达43.3m,顶端高度43.3m,穹顶中央开一8.9m直径的大圆洞,顶光照亮神庙内部,显得宏伟壮观并带有宗教神秘气氛,穹顶以混凝土浇筑而成,底部厚6m,顶部厚1m,为减轻自重,穹顶内表面形成网格状方形凹格,同时也起着一种装饰的作用,大厅中心地面微凸,以白色大理石为主拼成图案,支撑穹顶的墙厚达6.2m,沿墙均布7个壁龛,正中为一个大门廊,门廊有三排列柱,柱身用红色花岗石,柱头以白色大理石制成,采用科林斯柱式,形象庄重肃穆。</p> <p class="ql-block">大厅四壁神龛供奉着天主教圣人,厅中有多座祭台。右面开始第一座上有圣母给圣尼各老显圣的画像。第二座祭台上有圣母领报像,为名画家梅乐索的杰作,其左右还有两尊天使石像,由贝尼尼雕刻。第三座祭台因壁画剥落,无从考证。祭台后面是意大利开国皇帝埃马努埃尔陵墓。第四座祭台上有罗西雕刻的圣亚纳与圣母童年时的塑像。第五座祭台名为“仁爱圣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正中祭台之后,还有“十字架祭台”和“圣母石像”祭台,后者下面则是著名画家拉斐尔墓,简单而又朴实,上面刻着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为他写的碑文。墓两侧有两个小壁龛,曾置有拉斐尔及其未婚妻玛丽亚·比必娜像,现已不存。由石像祭台往前,是意王翁贝托与皇后玛尔盖里塔陵墓,由沙可尼设计。这里还有圣女依尼斯祭台和圣若瑟祭台,后者供有圣若瑟石像,是罗西1550年的作品。在左右墙上还有耶稣圣诞与“三王”来朝壁画和圣若瑟梦游与逃往埃及的浮雕等。</p><p class="ql-block">虽然万神庙是献给所有的天神的,它也曾供奉过古罗马最伟大的两位英雄的铜像,即恺撒和奥古斯都(屋大维)。皇帝们也曾经在庙里举行过一些政治性的公共活动。</p> <p class="ql-block">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 位于意大利罗马历史中心区,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广场的轮廓是一个宽阔的椭圆形,正好与阿戈纳利斯竞技场的形状相配—广场的名称就源于该竞技场—拥有30,000个座位的大型运动场,由图密善皇帝于公元86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1644年,广场经历了最重大的变化:教皇英诺森十世开始着手一项激进的巴洛克风格的重建方案。此项举措产生的最主要纪念物是伯尼尼设计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喷泉:位于广场南端的莫罗喷泉和位于中</p><p class="ql-block">心的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四河喷泉中的雕塑分别象征着四条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罗河、普拉特河与恒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个角落(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 ,位于意大利罗马。它始建于公元135 - 139年,最初是罗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 。后历经多次改造,在中世纪成为军事要塞,还曾作为教皇的避难所。城堡外形呈圆形,拥有厚重的石墙和塔楼。其顶部的天使雕像尤为著名,相传在黑死病肆虐时期,大天使米迦勒现身于此,持剑驱散瘟疫。如今,圣天使城堡是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内部藏有丰富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