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City walk(城市漫步)鼓楼--国子监,顺访史迹大钟亭、钦天山、明清十庙遗址、国子监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京鼓楼前集合</p> <p class="ql-block">鼓楼概述:</p><p class="ql-block">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据《鼓楼区文物志》称其为全国鼓楼之冠。鼓楼所处地原名黄泥岗,坐东北面西南,明时鼓楼是用以迎王、选妃、接诏等大典大庆,平时用以昼夜报时。</p><p class="ql-block">鼓楼建筑含上下两层。下层台墩,长44.04米,宽22.60米,高8.80米,中间并列三道拱门贯通前后,左右两端各筑券顶楼梯通道,以供上下。上部为木结构的殿宇建筑,规模与楼座同大,滴水直落台座之外。</p><p class="ql-block">鼓楼的位置为大明京城的方位中心。鼓楼距朝阳门(今中山门)、仪凤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基本为几何状的等距离。以鼓楼为原点,分别与中山门、中华门两条延线的夹角为60度(士5度),这两条延线与狮子山中点</p><p class="ql-block">分别形成的夹角各为150度(士5度),在区块上体现出明代南京城不规整中的规整布局。</p><p class="ql-block">在鼓楼建成的同一年,皇太孙朱雄英与其奶奶马皇后先后去世。</p><p class="ql-block">鼓楼上层结构与鼓具在明末清初时已无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7年鼓楼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中漫步老师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十一月初一抵江宁(南京),初二就上登鼓楼,视察大明南京的格局。在离宁时留下圣喻,嘱咐两江官员奉公爱民。时两江总督王新命与属下将皇帝南巡圣谕勒石成碑,立于楼阁之中,称之戒碑。正面碑文二十行,满行四十四字,楷书。碑阴刻王新命等大小二十名参与立碑官员的官衔和姓名。并起建阁楼以尊护。鼓楼楼名由此亦为“碑楼”,亦名“戒楼”。(云中漫步老师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南巡“圣谕碑“</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对中国清代的发展与巩固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代明君,他为了根治黄河、了解民情、整顿吏治,于1684年至1707年间先后举行6次南巡,其中第一次南巡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一到达江宁(南京),初二日他登上鼓楼台座(当时明朝建造的鼓楼二、三层大殿已在明末清初焚毁坍倒,残存台座)凭高远眺、前瞻钟山、后瞰石城纵览金陵岁月,龙蟠虎踞之势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初四时玄烨返京起程,两江总督王新命率众官员以及数十万百姓到长江边焚香跪送,场面可谓是盛况空前。见到这个场面,康熙皇帝非但没有高兴,相反忧心忡忡,于是靠岸停船将主要官员召见上船,康熙告诫在场的官员应当“洁已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也就是要他们廉洁自律,爱惜人民,弘扬正气,多体察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办些实事。事后,两江总督王新命等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将圣谕刻石,树碑于鼓楼台座正中,并重建楼保护,所以重建后的鼓楼命名为“碑楼”。因碑文内容是皇帝对官员们的告诫故又称该碑为“戒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谕碑碑身高3.20米、宽1.43米、厚0.38米;碑额高0.9米、宽1.56米、厚0.49米,中刻篆书“圣谕”2字,碑文皆用楷书。碑四周图案均为多姿多态的盘龙穿云。龟趺高1.24米、长2.15米、宽1.5米。甚为精奇。</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圣谕碑】,记载的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为了根治黄河、了解民情,整顿吏治,于十一月初一到达江宁(南京)巡视。初四日,康熙启程返京,数十万民众夹岸欢送,各级官员着朝服跪送,从七里洲直达燕子矶,呈现出【亘古未有之盛典】。</p><p class="ql-block">目睹如此排场和气派,康熙不悦反忧,他告诫官员:尽管江南富裕,但要学北方的淳朴,不能追求享受做表面文章,应洁已爱民,奉公守法,惩治腐败,弘扬正气,体察百姓的实际困难,做到本分务实,使百姓生活有保障,人心稳定,以不辜负我的期望。</p><p class="ql-block">次年,两江总督王新命着人将【圣谕】刻石,竖碑于鼓楼台座正中,并建楼保护。因碑文内容是皇帝对官员们的告诫,故该碑亦被称为【戒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5年,南京市鼓楼区将【戒碑】作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旨在传承反腐倡廉历史文化,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使廉洁观念深入人心,让廉政文化渗入日常生活,形成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社会风尚。</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p><p class="ql-block">位于鼓楼广场东北角,重檐六角攒尖顶,灰筒瓦屋面,以六根铁柱支撑的大钟亭,高14.5米,上架六角交叉梁,大钟悬在梁下,古色古香,轻巧雅逸,与西侧三姑殿组成景点。</p><p class="ql-block">大钟系紫铜浇铸,高3.65米,口径2.3米,底边厚0.17米,重四万六千斤。钟的顶部铸阳纹莲瓣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浪纹。上铸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的铭文(即1388年铸),钟质精形美,声音宏亮。原钟楼位于鼓楼西高岗,于清初康熙年间倒塌,二钟坠地,立者咸丰年间被毁,卧者于光绪十五年(1899年)由江宁布政使许振祎在此建亭悬挂,遂称大钟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钟亭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中漫步老师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前往钦天山</p> <p class="ql-block">钦天山,曾先后名鸡笼山、龙山、鸡鸣山、北极阁。</p><p class="ql-block">山高60余米,东连九华山,西接鼓楼岗,北近玄武湖,为紫金山延伸入城余脉。</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以其山势浑圆,形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p><p class="ql-block">刘宋初年(421年),黑龙屡现玄武湖,遂改名龙山。</p><p class="ql-block">刘宋时期曾在山顶建立史上第一个日观台,以观天象与测风候。祖冲之曾在此对天文、历法、圆周率进行推算;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曾于此就读雷次宗开设的学馆。</p><p class="ql-block">南朝齐武帝到钟山射雉至此闻鸡鸣,故改称鸡鸣山(清.余冰硕《金陵览古》)。</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八年(1385)设观象台于山上,又名钦天台。山亦更名钦天山。</p><p class="ql-block">清代建“万寿阁”、“御碑亭”于其上,因亭阁均位于明代真武庙后上方,故称北极阁。</p><p class="ql-block">清建“万寿阁”、“御碑亭”,咸丰三年(1853年)被太平军焚毁。同治十年曾(1871年)重建。</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勋设指挥所在北极阁,遭江浙联军炮轰,毁损严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27年,竺可桢在此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同年建立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北极阁气象台。(云中漫步老师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思亭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思亭:唐宋时期,张九龄、李白、李商隐、李煜、王安石等诗人,徜徉于鸡笼山麓、玄武湖畔,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明十庙遗址:</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都在鸡笼山下建有十余座庙宇。</p><p class="ql-block">据杨松涛《金陵往事摭谈》:</p><p class="ql-block">明初在鸡笼山下建有十二座庙,分别是:帝王庙(14帝36臣)、功臣庙(主祀徐达等6王;从祀冯国用等15侯)、汉武安王庙(关羽)、蒋忠烈庙(蒋子文)、曹武惠王庙(曹彬)、卫忠肃公庙(元臣.福寿)、刘忠肃王庙(刘仁瞻)、卞忠贞公庙(卞壸)、祠山广惠王庙(西汉治水.张渤)、真武庙、都城隍庙、五显灵官庙。</p><p class="ql-block">十庙至明后期已颓。太平天国时,诸庙荡然,唯留伏羲神农黄帝三皇庙。</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四年(1888) ,时任江宁布政使的许振祎在鸡鸣山北极阁左边重建了十庙,与明初“十庙”的奉祀有很大的不同,改为只奉祀王导、陶侃,温峤、卞壸、谢安、曹彬、韩世忠、徐达、常遇春及曾国藩十人,即所谓"共祀皆有名德于金陵者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进香河因此而生,也因此而名。(云中漫步老师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走进南京世界文学客厅</p> <p class="ql-block">南朝·文学馆旧址</p><p class="ql-block">公元439年左右,宋文帝命司徒参军谢元,在建康(今南京)鸡笼山下,建立中国首个文学馆,召集学生讲授研讨文学,开世界文学分科教育之先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十竹斋旧址</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初,著名出版家胡正言在南京鸡笼山下,建室名“十竹斋”,刊刻《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创世界套版彩色印刷技艺之高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学客厅”位于紫金山入城余脉古鸡笼山下东南角,北极阁东麓,南京北京东路37-5号院。“世界文学客厅”占地三千平方米, 11米高的主楼展馆分为上下两层,分设“文脉”“文码”“文枢”三个主题展区,配合院落内“文房”“文创”共五个展项,体现古都文韵传承与创新空间的设计寓意。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和明朝“十竹斋”所在地。自越王勾践建越城以来,南京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民国,千年文脉,绵延不绝,有超过1万部文学作品写作于南京或者与南京有关。2022年4月24日,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正式对外开放。42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是第29个,以文学为纽带,世界文学客厅为文学爱好者和公众展示了南京文学之都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是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南京建立的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国立大学。其占地面积很大,东起小营,西达进香河,南至珍珠桥,北及鸡笼山南麓,现东南大学一带是它的主要部分。由于读书人经国子监苦读、取得做官的资格以后才可以成为“贤人”,所以国子监所在的街道被称为成贤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太祖朱元璋对教育十分重视,大力发展官学。早在明朝建立前三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就将元朝集庆路学改为应天府学(在今夫子庙)。洪武十四年(1381年)移学于鸡笼山前,更国子学为国子监。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的。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云中漫步老师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成贤街:北起北京东路,南止珠江路,长约1千米。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下诏在鸡笼山(今鸡鸣山)南建国子学,次年改称国子监,为明朝最高学府,亦为当时世界最大高等学府之一。时人认为读书人经国子监深造,即成为“贤人”,可入仕为官,故将国子监旁监生常走的街巷谓之成贤街。路侧有民国时国立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本部)、国民政府教育部、国立中央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旧馆)和现代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故居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