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国宾馆·西湖第一名园(下)

金智敏

<p class="ql-block">2025.4.1. 清晨5点45分,来到<b>“毛泽东赏雪处”</b>附近的湖边看日出。对岸是苏堤,这个角度可以看到远处的保俶塔。</p> “<b>毛泽东赏雪处</b>”石碑。 1953年冬,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住持起草新中国第一步《宪法》时,在刘庄(今杭州西湖国宾馆)留下难忘的身影。 根据上面的照片,当年毛主席就是站在这沿湖石栏旁赏雪的。 这里是里西湖,对岸为“苏堤”。因为被城市天际线阻挡,6点,金黄的太阳从树梢露出时,湖水已经北染成一片金黄色了;与苏堤上的亭子、小桥、大树与湖中的小船、皮划艇、水鸟一起构成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令人振奋! 6:05 太阳刚刚从树梢冒出来,朝霞已经把湖水染成一片金色。 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七。雷峰夕照,位于西湖湖南、净慈寺前的夕照山上,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而今天看到的是<b>晨曦中的雷峰塔</b>。 苏堤上,垂柳、桃花交替,在有点雾气的晨曦中,宛若仙境。“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是指春日里苏堤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湖波如镜的景色——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苏堤上的亭子、垂柳、桃花、树木清晰可见,微风吹过,水面上划出阵阵金色涟漪。这座亭子是苏堤的望山桥和锁澜桥之间的“醉春亭”。 相比旧时,如今苏堤广植绿树,已经很难以“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来简单概括,似乎春意不再如从前一般惊艳。而且,春时最繁荣的花季极为短暂,“苏堤春晓”景观在西湖十景中属于最容易稍纵即逝者之一,游客若非缘份极佳往往不能相遇,未免充满遗憾。 这是今天在里西湖看到的第一艘农家船。 6:12 太阳升到半空中,湖面一片金色涟漪。 苏堤,是纵跨西湖南北两岸的长堤,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在西湖国宾馆看到的是苏堤南段,雷峰塔附近的南山路是其南起始处。 右侧是西湖国宾馆的沿湖石栏。 6:15 湖面上驶过第一艘赛艇。应该是赛艇运动员的晨间训练吧! 赛艇是由一名或多名桨手坐在舟艇上,背向舟艇前进的方向,运用其肌肉力量,通过桨和桨架简单杠杆作用进行划水,使舟艇前进的一项水上运动。 6:15 两只野鸭进入镜头。 “夕佳亭”建于上世纪中,文革时被毁;2003年重建,改名为“醉春亭”。 “锁澜桥”是西湖苏堤六桥中,从南面数起的第二座石拱桥。桥长16.9米,净宽6.4米,单孔净跨6.2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改石级为斜坡,一九五四年拱桥改为青石桥栏。 比较一下,手机拍摄的。 一艘双人双桨赛艇划过“锁澜桥”。锁澜桥”顾名思义是用来锁住波澜的,西湖(指外西湖)上本来波光粼粼,一过锁澜桥,呈现在面前的西里湖水竟然一下子变得无比平静,犹如一面大大的绿镜子,长长的苏堤及堤上密集的植被,将西湖东面杭州城里刮来的风挡在了苏堤以东,所以西里湖的水面自然比西湖水面平静得多。 一艘四人四桨赛艇划过“锁澜桥”。 手机拍摄的“锁澜桥”。 沿路向北走去。跨过三号楼与七号楼之间的石桥。为便于车辆通行,铺就柏油路面。 这是座拱形石桥,造型优美,桥栏、栏柱也精美。 沿湖边,走过一座小石桥。微风轻拂,细长的柳枝,从天际垂下绿色丝绦;微黄的柳芽,让波浪染上万千色彩。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回首“小石桥”。 <h3>“<b>清漪晴雨</b>”亭,位于里西湖边,是园内一座凉亭。该亭因G20峰会期间中美领导人会谈而受到关注‌。</h3> 2016年9月3日晚,习主席与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后,在西湖国宾馆结伴夜游,并在“清漪晴雨”亭品饮龙井茶。习主席选择在“清漪晴雨”亭与奥巴马品茶蕴涵深意,这是习主席以“晴雨”比喻国际经济形势,亦是对天下大势的比喻。 回望“清漪晴雨”亭,亭背面亦有匾,临湖有一木地板铺就的平台。 垂柳随风飘逸。 再看看苏堤,依然桃红柳绿,只是被其他大树抢了风头。 湖边的桃花。 桃红柳绿。 6:40 一艘手划船、两艘摇橹船正在向西湖摇去,在花港观鱼码头、马家湾码头,即将开始他们一天的营业,为游客带来惊喜。 湖边的桃花和茶花。 花木小景。 “<b>涵秋榭</b>”位于杭州西湖国宾馆丁家山北侧,坐西朝东,背靠丁家山,是宾馆“新十景”之一的“北榭涵秋”核心建筑‌。水榭临水而建,通过曲桥连接岸线,桥侧点缀奇崛太湖石,周围栽种枫树,秋日枫叶与水中睡莲(红白两色)形成鲜明色彩对比,展现江南园林的精致布局‌。 “<b>涵秋榭</b>”采用传统江南水榭风格,四面通透,设有六扇落地长窗,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屋檐戗角轻盈起翘,整体庄重秀美‌。其侧面栏杆孔设计巧妙,便于观赏湖面睡莲,同时与丁家山山体自然融合,怪石嶙峋的堆叠增添野趣‌。 作为西湖国宾馆“名园十景”之一,涵秋榭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意境,游客可在此感受“山房听雨、水榭观莲”的古典诗意‌。宾馆内其他景点如蕉石鸣琴(清代西湖十八景)‌、南台垂青‌等,亦可与涵秋榭串联游览,体验园林文化的多层次美感。 丁家山,在杭州灵隐山南高峰之支脉,海拔42米,上有冈阜,俯瞰全湖,水天一碧。 丁家山处在西湖西部临湖的一个半岛上,正面是苏公堤,并与湖中的小岛孤山遥相对应,时人称之“小孤山”。前清浙江总督李卫在此辟山道,植桃柳梅李等花卉树木,山间筑有草亭、楼台,游人可以沿石阶蹬道盘旋而上,登山可以观赏湖上胜景。 山下,有一岩壁,高一丈许,前有一石,卓立如屏,形如芭蕉,人称“蕉屏”。“<b>蕉石鸣琴</b>”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始创于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疏浚西湖时,在丁家山东麓开辟山道,修建蕉石山房、八角亭及石栏围护的悬崖观景台,以“奇石状类芭蕉”为核心元素,形成“黛色波光如在阶墄”的山水意境‌。乾隆帝六次南巡均曾造访,现存三处御题诗刻记录其“绿蕉白石足天然”“假相何妨寄所丁”等诗意评述‌。 “<b>舒啸亭</b>”隐于曲径通幽处,与“北榭涵秋”“蕉石鸣琴”等景观共同构成“山房听雨”的诗意空间‌。亭体采用江南传统木石结构,黛瓦飞檐的设计与周边枫树、睡莲池形成“黛色波光如在阶墄”的视觉层次。舒啸亭的命名延续清代文人“临风舒啸”的雅趣,与刘庄(西湖国宾馆前身)的园林文化一脉相承。 “舒啸亭”匾额,王翼奇题。王翼奇,字羽之,原名萧佛寿,祖籍福建省南安县,生于厦门市,现居杭州。中国当代古典文学家,骈文、诗词家,楹联家,书法家。 走到山顶,迎面一木牌楼,木匾“<b>开天天室</b>”。牌楼里面的建筑,悬山顶与攒尖顶组合屋面,面阔五间(宽17.27米,进深13.7米),保留清代山房基址与康有为时期石砌围栏。 该建筑为清代“<b>蕉石山房</b>”,又名“<b>四照阁</b>”,其名取自“四面临湖、光照澄澈”之意。1917年康有为购得后改建为“<b>康庄</b>”,又名“<b>一天园</b>”;后并入刘学询所建“<b>水竹居</b>”(今西湖国宾馆前身)。毛泽东1953年首次入住刘庄时,便将读书处设于此地,现在门上方挂着一块黑字金粉匾额:<b>“毛泽东读书处”</b>,为省级文保单位。 1953年12月至1954年3月,毛泽东在刘庄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即“五四宪法”),调集胡绳、邓力群等专家组成工作组。1959年毛泽东带领胡绳、田家英等人于蕉石山房开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题研读,结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文献进行实践分析。<br> “毛泽东读书处”保留清代山房基址与康有为时期石砌围栏。 梁枋、雀替非常精美。它不仅是一种结构构件,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表现形式。 康有为旧迹:民国时期康有为在丁家山购地建“一天园”,现存“<b>潜岩”、“康山”题刻</b>及蕉石山房遗址。 “潜岩”石刻左侧,刻着:“咸丰四年九月廿日,海昌释广忍仁和陆光祺钱唐翁壁纲林培钱松李念孙同游,萧山释智勤勅”。 “潜岩”石刻左侧,一小瀑布。 小瀑布之水流入小池,池上有小石桥。 “四照阁”后“<b>石门</b>”石刻。 “杭山·章铿”的石刻。 下山路上。 走下丁家山。 八号楼‌,是2016年为G20峰会新建的现代园林建筑,拥有中西合璧设计,客房与公区呈分散式布局,底层庭院可通过曲径直达私家湖岸‌。 “八号楼”夜景。 “八号楼”夜景。 “八号楼”内一景。 西湖国宾馆的大堂设在八号楼。这是大堂休息区。 八号楼,大堂休息区落地玻璃窗外景色。 左面的建筑。 右面的建筑。 大堂前台。 大堂休息区一角。 八号楼“紫薇厅”餐厅入口登记处,要预约。 <p class="ql-block">八号楼大门,圆形漏窗,框景。</p><p class="ql-block"> 昔日刘庄,就是杭州西湖国宾馆,她坐落在西湖的西面,三面临湖、一面靠山,庭院面积36万平方米,因环境优美,建筑精巧,陈设典雅而冠居西湖第一名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