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白洋淀

小叶紫檀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小叶紫檀(王德胜)</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映的《小兵张嘎》,是我儿时最喜欢看的电影之一。一甲子过去了,嘎子顽皮可爱、机制勇敢的银幕形象,还有苍莽的芦苇荡 ,至今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我几经辗转,自驾专程来到白洋淀追寻儿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白洋淀面积360多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数千条沟壕、几万亩荷花,上万顷芦苇分割成一百多个大小不等的淀泊,其中三分陆地,七分水面,盛产鱼虾、鲜藕、苇席、稻米,被誉为“华北明珠”。</p> <p class="ql-block">  我是从张家庄乘坐快艇进入淀泊的。</p><p class="ql-block"> 虽然已经步入暖春,但白洋淀的芦苇依旧是一片枯黄,残留着冬天的烙印。让我惊讶的是,淀水清澈如许,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岸边的柳树嫩芽初绽,丝绦摇曳,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告诉我,白洋淀的春天的确已经来了!</p> <p class="ql-block">  快艇像一支离弦的箭在宽阔平静的水面上疾驶,头上蓝天白云,耳际清风徐徐,船尾甩出一道道的波浪,瞬间又被水纹抚平,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船头忽然折进窄小、幽深的沟壕,顿时金纱帐裹着凉意扑面而来,叶尖扫过船舷时簌簌作响,偶尔看见几只野鸭扑棱棱掠过水面,留下一串串沙哑的嘶鸣,眨眼又藏匿在更深的金纱帐中。</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景,让我想起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过,我们误入的是芦苇荡,惊起的是打盹的野鸭。</p> <p class="ql-block">  白洋淀不仅是鱼米之乡,而且有着光荣的历史。抗战时期,这里活跃着一支神出鬼没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他们初期主要武器是打猎用的“大抬杠”,但行动迅捷如雁群,利用复杂的水道和茂密的芦苇荡,开展伏击战、袭扰战,把日寇打得魂飞魄散,成为华北抗战的典范。作家孙犁将其事迹汇进《白洋淀记事》、《芦花荡》等文集,作家徐光耀创作了电影《小兵张嘎》,从而使白洋淀抗日军民的传奇故事声名远播,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乘舟经过《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和嘎子村时,大家久久凝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硝烟早已悄然散去,但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白洋淀在国家战略中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国家“千年大计”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  白洋淀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态系统,也成为建设者们灵感的源泉,智慧的火花。雄安站“青莲滴露”的曲线,原是采撷了千年莲蓬灵动的弧度;云计算中心吞吐的星河,倒影着采菱船头溅起的万点银鳞;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正沿着古河道的记忆延伸,将宋辽边关的马蹄声编译成数据洪流......</p> <p class="ql-block">  告别白洋淀,我驱车再次路过雄安新区。此刻夜幕已经降临。灯火里的雄安,流光溢彩,非常迷人。一栋栋写字楼的灯光亮如白昼,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我想,正因为有这些勤奋的建设者,这座“未来之城”的明天,必定魅力四射,灿若星河!</p> <p class="ql-block">  在返程的路上,一股诗情跃然于我胸,从而有了这首词《渔家傲.情系白洋淀》:“万顷苍葭连故址,烟波千里追往事。多少英魂埋淀底?苇荡里,仿佛又见张嘎子。 大雁归时春又至,新荷已覆烽烟地。却看新城拔地起。待时日,雄安雄起雄万世。”</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垂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