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

票哥

<p class="ql-block">2025年清明节,票哥走进首都博物馆,参观了《辉煌中轴-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展览。</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纵贯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是以居中道路为核心轴线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p> <p class="ql-block">在这条从南到北贯穿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包含了15座重要古代建筑遗产:永定门-先农坛-天坛-前门大街-正阳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社稷坛-太庙-外金水桥-天安门-端门-故宫-景山-万宁桥-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辉煌中轴》展览按照历史顺序,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在5000年中国都市文化脉络中,由萌芽开端、都城营建、中轴初现,到中轴典范、中轴发展、中轴传承、永恒中轴的历史发展进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尊-西周(前1046-前771年)青铜尊,器上铭文反映了周代的天命观和居中而治的政治理念。</p><p class="ql-block">▼何尊</p> <p class="ql-block">母已爵-西周时期酒爵,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该爵内腹壁铸有铭文“母已”,是远古祖先崇拜礼制的体现。</p><p class="ql-block">▼母已爵</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都城建设呈现南宫北市、宫殿内部前朝后寝格局,南郊祭天礼制。</p><p class="ql-block">秦咸阳城、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均出现轴线建筑序列。</p><p class="ql-block">▼秦汉瓦当</p> <p class="ql-block">中轴初现:魏晋洛阳城、六朝健康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出现集中的中轴线建筑空间组合。</p> <p class="ql-block">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建设始于元世祖忽必烈。</p><p class="ql-block">元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将燕京改称中都,至元四年开始在旧城东北新建中都城,至元九年改新建的中都为大都。</p><p class="ql-block">元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其城址即是今北京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京师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奠定了后世北京城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元年(1368),名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后,改建城池,放弃大都城北部空旷地带,将北城墙南缩五里。永乐十七年,将南城墙向南扩展一里,改造后的北京城周长四十里,共辟九门。永乐十八年,明朝迁都北京。</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明朝“北京营造,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p><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p> <p class="ql-block">明中期,为强化京城防卫,嘉靖三十二年增筑南城,因财力不足,只展修南郊,称外城,城垣十八里,设七门,先后改建先农坛、天坛,实行天地分祀,中轴线南端抵达永定门,至此北京城“凸”字形格局确立,中轴线基本形成。</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帝世宗朱厚熜</p> <p class="ql-block">▼明·北京城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匾额</p> <p class="ql-block">清代,北京中轴线整体格局得以保持和延续。乾隆时期对中轴线格局进行调整与完善,丰富了中轴线的景观秩序,寿皇殿与景山五亭及天坛核心祭祀建筑的改建增建,丰富了北京中轴线景观序列的层次性,更强化了择中而居,东西对称的规划格局,使中轴线建筑的空间韵律更加恢宏壮阔。</p><p class="ql-block">▼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制《皇都篇》碑文拓片</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元、明、清三朝工匠智慧和匠作成就。</p><p class="ql-block">元朝的刘秉忠根据《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确定了元大都的布局。并设计了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成为城市布局骨架。</p><p class="ql-block">明代中轴线建筑群设计施工由一批杰出工匠和官员共同完成,其中“开鲁班”建筑匠师蒯祥,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样式雷,是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先后参与和主持设计建造中轴线故宫、天坛等建筑修建。其家族制作的建筑图样、烫样、工程做法及相关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p><p class="ql-block">▼雷式样</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体现了“礼序天下而致中和”的社会理想。在传统中国,“天”是万物主宰,皇帝即“天子”,受命于天,君临天下。中轴线充分体现了尊崇并尊照“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的礼乐制度和社会秩序。</p><p class="ql-block">▼光绪帝大婚典礼示意</p> <p class="ql-block">▼光绪帝大婚图·太和殿庆贺图</p> <p class="ql-block">北京处于游牧、农耕、鱼猎文化交汇区域,以北京为都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在中轴线都城文化核心空间里有集中体现,呈现和而不同、融洽共生的社会万象。</p><p class="ql-block">▼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局部)</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里的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从清帝退位、民国政府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北京中轴线历经了公众化转变。</p><p class="ql-block">▼北京地理全图</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了以北京老城为中心,逐步扩建首都的方针,随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开国大典的举行,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的建成,天安门广场成为新中国的象征,人民的广场。</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几千年间古人擘画的理想都城秩序体现在北京中轴线。</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北京中轴线从元大都中轴线的规划、营建开始,历代踵事增华,终成皇皇巨制。它以国家礼仪文化为核心,将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国家庆典、商业街市等多元功能空间串联起来,成为中国理想都市秩序的杰作,中国与世界恒久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中轴线遗产点</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祝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签字卷轴</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庆祝条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