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新四军历史场馆概览

红军村

武夷山市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 武夷山市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共福建省委旧址)位于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村头自然村,离武夷山市区32公里。展馆为徽派建筑风格,外墙采用水墨山水结合浮雕的形式,展现了闽北红军在坑口战斗时的情景。以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为主要革命旧址的坑口革命旧址群,主要由中共闽赣省委旧址、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亭、“中国红军万岁”标语旧址、武夷干校旧址、黄道烈士墓、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组成。<br> 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总投资1030万元,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16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游客服务中心、室外景观工程、水泵房及消防池,项目于2017年9月开工,2018年6月竣工。 2018年9月开馆。展馆用的是徽派建筑风格,外墙采用水墨山水结合浮雕的形式,展现了闽北红军独立团与红10军在坑口会师时的场景。馆内的一层展厅面积1164平方米,主要通过“土地革命 红旗高举”“游击战争 南方支撑”“全民抗战 坚强后盾”“旗帜高扬 坑口荣耀”“革命志士 浩气长存”五个展区,陈列100多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320余幅图片,采用影视、场景还原等多种形式还历史之真,再现了坑口从成立民众队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从闽北分区的成立到三年游击战争的开展,从闽浙赣特委、新四军第三支队留守处到福建省委的重新成立以及福建省党代会的召开、武夷干校的创办等火热的革命历史。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等。<div>(武夷山市新四军研究会张珍秀、汪东峰供稿)</div> 南平市红色旅游示意图 1931年1月和7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先后在这里成立。1931年4月,方志敏率红10军首次入闽,在此与闽北红军会合,并在农家墙上书写了“中国红军万岁”的标语。1935年2月,闽北红军1800余人集中于此,整编为闽北独立师。1937年底,闽北红军游击队800余人在此集中前往江西铅山石塘整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奔赴抗日前线。1939年5月,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在江西铅山被敌特毒害后安葬在坑口的长涧源。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坑口是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机关、中共闽赣省委机关、中共闽浙赣特委机关、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机关、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的所在地。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代表大会在该村的绿村洋山上召开,选举中共福建省委领导成员、福建省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中共福建省委还在绿村洋山上举办了4期“武夷干校”,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造就了大批军政骨干。为此,坑口成为全省抗日反顽斗争的中心,被誉为“红色都城”。图为中共闽赣省委所在地——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 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厅 方志敏烈士。江西弋阳人,1900年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赣东北红军、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先后任赣东北军委主席、闽浙赣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是中共六大中央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先后两次率红十军入闽,为开辟和发展闽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1月被俘,同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黄道烈士。江西横峰人,1900年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与方志敏一起领导创建赣东北苏区和红十军,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闽北特委书记、闽浙赣省委宣传部长。1934年任闽北分区委书记、闽赣省委书记、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抗战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委员兼宣传部长、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江西省委书记等职。1939年5月牺牲。 1931年5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第一次进入闽北,解放了崇安县长涧源等地,推动了闽北革命形势的发展。图为红十军第一次入闽首战告捷地点:崇安县坑口长涧源。(历史照片) 崇安县坑口乡曾是闽北分区工农民主政府所在地。在反“围剿”战争中,红十军先后派黄立贵、萧韶、黄富武、邹琦等军事政治干部,帮助闽北党扩建地方武装,成立闽北军分区,并将闽北红军独立团扩编为独立师,师长黄立贵。图为闽北红军独立师成立地点:崇安县坑口乡(历史照片) 1931年6月14日,闽北红军独立团在黄立贵领导下,曾一度解放崇安县城。图为闽北苏区首府崇安县城近景。(历史照片) 红十军写在武夷山花桥上的标语(历史照片) 方志敏在坑口民居墙上手书:中国红军万岁。 1931年7月11日,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县坑口乡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闽北分区工农民主政府,主席洪全生。这是闽北分区工农民主政府迁驻地点:大安乡(历史照片) 闽北分区委办的党刊(历史照片) 曾镜冰(1912年11月27日~1967年5月27日),1937年任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38年6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王助烈士。福州人,1914年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后在闽北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后任闽赣省闽东北分区委书记、闽浙赣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闽东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1938年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军委会副主席等职。1941年壮烈牺牲。 1937年冬,闽北红军游击队800余人在崇安县坑口长涧源集中,后开赴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于1938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图为崇安坑口长涧源(历史照片) 1938年2月13日,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致国民党崇安县政府的公函 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团长饶守坤。饶守坤(1915年9月30日—2006年9月14日),江西省上饶市德兴人。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团56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闽北独立师第2团团长,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5团团长,军部教导大队大队长,江北指挥部特务营营长兼政治委员,第5支队8团副团长,第15团团长,新四军第2师5旅13团团长,淮南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独立旅副旅长、旅长,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8师师长,先遣纵队副司令员兼第7支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30军副军长。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豫东、渡江、上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七舰队司令员,吴淞要塞区司令员,海军淞沪基地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北海舰队司令员,1980年至1985年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54年起先后入政治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br> 曾昭铭烈士。江西吉安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先任闽北军分区参谋长、崇安中心县委书记兼游击队司令员,中共闽赣省委委员和省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38年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副团长,在皖南抗日前线牺牲。 1938年2月,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举行誓师北上抗日大会(历史照片) 长涧源闽北红军北上抗日出发地,也是新四军第5团组建出发地。长涧源闽北红军北上抗日出发地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长涧源自然村。2022年年初完成了“长涧源闽北红军北上抗日出发地”纪念广场的建设,6月18日,举行了“长涧源闽北红军北上抗日出发地揭碑仪式”。<br> 1937年中共闽赣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闽北各地完成谈判达成统战合作协议前后,闽赣省委在崇安(今武夷山)向所属各部队下达了关于下山集中整编的部署。1937年10月间,崇安和闽北各路的红军游击队已准备向原定地点——大安集中,但崇安至分水关一线的国民党驻军迟迟不肯撤退,队伍只好先行集中于洋庄的浆溪一带停留,尔后又进至坑口的长涧源集中(此时,闽赣省委机关也移至长涧源村)。经过一再交涉,国民党江西省当局下令撤除了江西铅山县所辖的石塘、紫溪、杨村、车盘一带的驻军。于是闽赣省委下达命令,整个闽北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地点改在铅山县石塘镇。1937年冬,崇安红军游击队200多人和闽北各路的红军游击队600多人,以中共闽赣省委机关为基础组建为新四军第3支队机关和第5团,从长涧源出发,翻越温林关,开赴石塘集中整编。<br> 长涧源不仅是闽北红军北上抗日出发地,也是1931年红10军第一次入闽的第一战告捷地,1935年2月闽北独立师整编地。<br> 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旧址和陈列馆 1938年2月20日,新四军司令部发布公函,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设立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图为坑口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旧址 新四军第3支队留守处旧址位于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村头自然村现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左侧。2022年,将旧址进行修缮,并将其布置为“新四军第三支队崇安留守处陈列馆”。<br> 新四军第3支队留守处为当年对外的公开称呼,对内则是中共闽赣省委、闽浙赣特委、福建省委,位于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村头自然村山边的省委纪念亭右侧。<br> 1936年6月,中共闽赣省委在崇安县岚谷乡岚头村的黄龙岩成立,省委书记黄道。之后,闽赣省委机关从黄龙岩迁到洋庄乡坑口的村头村。1937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军政委员会成立,主席黄道,副主席曾镜冰、曾昭铭。同年10月初,闽赣省委代表与国民党江西省代表,在光泽县霞洋乡大洲村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谈判,签订了闽赣省地区性国共合作抗日协议,推动了闽赣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为新四军的历史进程。闽赣省委在领导闽北三年游击战争,实现闽北国共合作,闽北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br>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成立后,决定撤销闽赣省委,黄道调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宣传部长(后任新四军南昌办事处主任),由曾镜冰、王助、汪林兴、孙克骥、俞雅鹿、左丰美等组成了闽浙赣特委,机关设在铅山石塘镇。2月25日,特委机关迁回崇安县坑口村。193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指示,原属闽北管辖的江西部分县党组织划归江西省委;闽浙赣特委(即闽北)和闽东特委合并成立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设在坑口村头村。<br> 1938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在石塘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北上抗日。为了领导闽北地区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为保持与新四军军部的联系,以及处理新四军后方人员和家属的善后工作,2月20日,新四军军长叶挺发布命令,在坑口的村头村成立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主任曾镜冰,副主任汪林兴,为省一级机关机构。同时留守处留有一个排30多人的秘密武装力量,组成闽北武装自卫队,驻在坑口大山里,坚持斗争。<br> 留守处的工作人员,大多为闽浙赣特委、福建省委和闽北特委主要领导的夫人。方志敏夫人缪敏、黄道夫人陈清凤等曾在留守处工作过。其主要职责是:领导闽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保持与新四军军部联系,以及处理新四军后方人员和家属的善后工作。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单方面取消了新四军番号,崇安留守处停止了活动。<br> 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旧址为一栋二层土木结构民房,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1959年1月,经崇安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陈列馆展陈内容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陈列馆大厅左边墙版安排4位新四军第3支队领导人和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主任名录。他们是新四军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新四军第3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新四军第3支队参谋长赵凌波、新四军第3支队政治部主任胡荣、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主任曾镜冰。 第二部分,陈列馆大厅右边墙版安排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副主任和留守处4位女官员名录。他们是: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副主任汪林兴、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女官员缪敏、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女官员陈清凤、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女官员徐莲娇、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女官员吴秀珍。第三部分,陈列馆左边展室四个展版:留守处正副主任和官员机构成员、留守处五项公开任务、留守处主要工作。 第四部分 陈列馆右边展室三个展版,内容有:坑口人民群众的重大贡献、坑口革命“五老”经历的六种酷刑。第五部分 结束语。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亭位于坑口村村头自然村山边的百年古樟树旁。193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与东南分局指示,原属闽北管辖的江西省部分党组织划归江西省委;闽浙赣特委(即(闽北)和闽东特委合并,成立中共福建省委。8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洋庄乡坑口村头村成立,省委书记曾镜冰、组织部长范式人、宣传部长王助、军事部长左丰美、民运部长汪林兴、职工部长俞雅鹿、青年部长王文波,省委下辖闽北、闽东2个特委和建松政、莆田、福清、泉州4个中心县委。中共福建省委的成立,进一步鼓舞了闽北、闽东、闽中人民的革命斗志,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各地党组织的发展。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首届党代会也在此召开,这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福建省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并选举了出席党的七大代表。<br>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亭呈六角形状,为仿古式阁亭。亭子周长10.5米,亭高4.3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亭内立有纪念碑,碑高1.63米,宽0.79米,碑身正面刻着“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10个大字,碑背面刻有简要介绍中共福建省委在此领导全省的抗日救亡、开展反顽斗争的史迹。 黄道烈士墓位于坑口村长涧源自然村的后山上。黄道逝世后,初葬于福建省崇安县洋庄乡坑口村长涧源自然村的后山上,距村头1.5公里。1941年3月,国民党顽因派调集重兵进攻坑口村,将黄道的遗体掘出,进行残无人道的鞭尸割首。当晚,坑口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捡起遗骸重新安葬。1950年,忠骨移至上饶市,葬于他早年从事过农民运动的信江溪畔。1952年,中共崇安县委、崇安县人民政府在黄道烈士墓原址建立纪念亭,占地约10平方米,呈四方形状,坐东朝西,周围是山。1985年,在黄道原墓地修建衣冠冢。2010年7月中共武夷山市委、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在黄道烈士墓原址正前方30米处又开辟一广场,并新建一座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纪念亭。该纪念亭占地面积约11平方米,亭内正中竖立一块高1.6米、宽0.6米的石碑。碑的正面刻着“黄道烈士纪念碑”,碑背面刻着黄道烈士的生平简介。<br> 武夷干校陈列馆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村头自然村,为砖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原为村小学,1992年6月,建为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2018年改为“武夷干校陈列馆”并开馆。 1939年秋至1940年底,福建省委在坑口村头的绿村洋举办了四期的“武夷干校”(曾镜冰任校长,王助任副校长)。学员一部分是来自上海、福州、江西等地的青年知识分子,一部分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有斗争经验的老同志。一批又一批的学员为抗日救国而不辞跋山涉水,冲破国民党道道封锁线,进入坑口基本地区到武夷干校学习,学习结业后的学员分批分散离开坑口。学员离开时均由村头的接头户,按照省委机关布置的接头暗号接送。接头户们不畏艰难和险阻,出色地完成数百次接送任务,受到学员们高度称赞。当年的学员曾编谱了一首赞颂武夷山的歌曲。“武夷干校”在坑口绿村洋办了四期,在建阳太阳山办了一期,较系统地对干部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为福建坚持8年抗战先后为培养了300余名能文能武的领导骨干。武夷干校陈列馆分为序厅、干校创办、教学相长、笃志前行、歌声嘹亮、结束语等6个部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