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美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个藏高铁胎土青白釉双泥条两系橄榄瓶欣赏。</p> <p class="ql-block">  驾车单程194公里,再收一件橄榄双耳瓶。</p><p class="ql-block">​ 这是历经近二十年,收到的此类作品的第4件。器型皆橄榄形,施青白釉不及底,釉开片纹,因烧造温度偏高,胎中铁元素析出,在熔融的青白中形成不规则的黑斑点,起到了意外的装饰效果——这是否就是鲁山花釉的源头呢?!这尚是个值得进一步考证的信息源。</p><p class="ql-block"> 露胎较粗糙,胎土中颗粒感极强。从个别崩釉点即可看出,是胎土中的白色石灰石颗粒因高温烧造后形的“微爆”现象,导致覆盖其上的釉层被“顶”掉,且会持续很久、很久,直到这种应力全部释放。</p><p class="ql-block">​ 关于断代,几个熟知的老玩家(皆业内学有所成者),一致认为是唐物;至于窑口,倾向于河南中部窑口;用途,则认为是祭祀、冥器所用。</p><p class="ql-block">​ 由于此品种资料公开的较少,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几年前,在河南南部某老一辈玩家手中曾见他珍藏的该品种的狮子。见后大喜,欲入手赏玩,因老人不舍割爱,只好“过眼即拥有”。</p> <p class="ql-block">  有熟悉的博物馆欲征集这个品种展陈,而我又犯了“玩不懂的先不出”的臭毛病,以“我再玩玩”为由婉拒。随后,置于显眼处,懂行的人都知道,这叫借眼。</p><p class="ql-block">​ 有玩家认为此物太粗犷了,不够精美,不好看,不美。</p><p class="ql-block">​ 一笑置之。</p><p class="ql-block"> 因为美这个玄而又玄的东西,似乎没有标准,既没有国标,也没有企标可比对、借鉴。比如隋代喜欢挺拔俊秀,即隋挺;而唐代却又以壮实为美,即唐肥;宋代则讲究干练淡然,即秀雅;元人则以壮硕为美……还有人认为三寸金莲最美,当然就有人认为天然大足才是世间真美……关于美,没有固化的、统一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近年央美的几个“宗师”级别的教授曾在公开场所探讨何为美:有人认为好看的就是美(当然了线条、色彩、技法是不需谈的,对于这些对艺术达到了登堂入室级别的高人来说,这些门槛早过了),那么,这个好看,是谁说的好看?即哪个阶层的人认为它好看?是耕地的农民?还是在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抑或是见多识广的贩夫走卒?或者是一掷千金不眨眼的巨商大贾?学有所成的学者?行内的专业人士?让谁说好看?让谁产生共呜?以谁为标准?</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为了增加节目内容的可看性,我曾经拿过梵高的一件拍了过亿的作品照片在街头让不同的人观看,其结果而知,绝大多数人看过一脸茫然:这画的啥?看不懂!</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人看不懂,它就不美吗?!若是不美,没有艺术价值,为什么还有人斥巨资而入手呢?且还有多家知名博物馆跟踪着要洽购,用于展陈。</p> <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苏州的园林美,有人认为新疆的天山美,还有人认为苏州的小园子有啥看头?走个路绕来拐去的,蹩手蹩脚的,绕得人心烦意乱;也有人说新疆的天山有啥看的,还没有祁连山有看头!祁连山有啥看的,你去华山看看……车轱辘话转来转去没有结论。</p><p class="ql-block">​ 能言会道是美,大美不言同样是美。总之,秀雅内敛是美,粗犷豪迈也同样是美。</p><p class="ql-block">​ 对于玩古物,必须要持有“活到老,学到老”之精神,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决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搞一言堂的唯我独尊。</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个藏两件高铁胎土青白釉橄榄瓶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