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自己和解的教学之旅

陈凤

<p class="ql-block">工作调整的通知来得突然。当领导说"暂时卸下班主任担子,也不必再带语文课了"时,我愣住了。她的声音里带着急切的关心:"先把身体调养好,你还有女儿和家庭需要照顾。"那一刻,胸腔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是被理解的暖意,也是对未知的惶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从教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师,会在美术课上遭遇"滑铁卢"式的自我认知?那些关于美术课的记忆碎片并不友好:小学时连三角板都握不稳,初中美术课本永远停留在第一页,师范院校的简笔画作业全靠同学代笔。当得知要接手一、二、四、五年级共6个班的美术课时,掌心沁出的冷汗比画纸上的铅笔印还要清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真的不会画画。"我带着近乎哀求的语气向领导坦白。她却笑了:"不需要专业画家的标准,你只需要放松自己。一周后如果觉得不合适,我们再调整。"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另一种可能——或许,接受自己的短板,正是改变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备课的清晨格外宁静。我在晨光中打开AI设计教案,在希沃平台筛选课件,从抖音下载儿童绘画教学视频。那些曾经让我畏怯的线条与色彩,在备课过程中渐渐变得亲切。我为低年级设计"线条的魔法世界",让孩子们用曲线描绘心中的五味;为高年级准备"静物写生″通过引导他们观察,用线条表达内心。每个教学环节都被反复打磨:导入时的课堂调节、示范时的分步拆解、展评时的鼓励话语,在笔记本上列成清晰的表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走进二年级教室时,看到孩子们举着歪歪扭扭的"线条画"争相展示时,紧张感突然消散了。他们用彩色铅笔在纸上画下对"五味"的理解,酸甜苦辣咸,在他们的描绘里,生动形象,每一幅作品都是他们内心的表现。五年级课堂上,班主任特意提前叮嘱学生"不要惹老师生气",我却心里暗笑:"二十多年和孩子们打交道的经验,可是比画技更宝贵的'秘密武器'。"当看到学生们在赏析作品后,用铅笔在画纸上描绘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时,我忽然意识到,美术课的魅力或许就在于这份自由与包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课堂上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四十分钟里,没有语文课文的逐句分析,没有班主任事务的千头万绪,有的只是画笔与纸的摩挲声,是孩子们此起彼伏的"老师你看"。这种纯粹的教学体验,让我想起生病后遗忘的许多人和事,却独独对站在讲台上的感觉记忆犹新——原来当压力的枷锁被卸下,当不再执着于"必须完美"的执念,教学反而回归了最本真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领导们的悉心关照,同事们的理解像春日的细雨般无声浸润:这些温暖让我想起老子的智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曾经视为"危机"的工作调整,此刻却成为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原来不必困守在"语文教师"的身份里,不必执着于班主任的"全能形象",当允许自己以"初学者"的姿态重新出发时,反而获得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后的美术课上,我依然会画歪线条,会调错颜料,但孩子们从不介意。他们教会我:绘画的意义不在于技法的完美,而在于表达的勇气。就像人生不必困守在既定的轨迹上,当命运的画笔将我们推向新的画布时,或许正是为了让我们发现,那些隐藏在转折里的治愈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领导的关照此刻有了更深的含义。当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懂得在人生的画布上适时调整笔触,那些曾经以为的"失去",终将在时光中显露出馈赠的本质。就像此刻的美术课堂,那些歪扭的线条与斑斓的色彩,正在共同绘制着一幅名为"接纳与重生"的生命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