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上翘、下颌微收的智慧

雨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嘴角上翘、下颌微收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简述:</b></p><p class="ql-block"><b> 在太极拳初学阶段,老师总会教导我们一些基本的肢体动作,比如似笑非笑、舌抵上腭、虚领顶劲等头部动作。其中,似笑非笑这一动作要求两嘴角微微上翘,舌抵上腭,而舌抵上腭是指舌尖抵到上齿龈部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观看视频时,听一位老师讲解道:当嘴角上翘呈现似笑非笑的状态后,舌头会自然抵住上</b><b style="font-size:18px;">腭</b><b>,抵的位置是在上齿龈往上过了那个坎后的口腔中部。他提到,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孩子睡觉时舌头就是抵在那个位置,如果不是抵在那个位置,舌头落下了,那准是孩子受惊吓了,这种情况非常准确。这是人天生下来就有的姿势。如果舌抵上齿龈,这一定是有意为之的动作,反之则是返先天自然之能。舌抵上</b><b style="font-size:18px;">腭</b><b>后津液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我的感觉是站一小时桩,基本可产生10至20口津液,这源源不断的津液对人的健康特别有好处。而且,嘴角上翘之后,眉头就会自然舒展开来,皱眉头的动作也会自然逐渐克服。</b></p><p class="ql-block"><b> 至于虚领顶劲这一动作,老师会告诉我们百会上领就像百会牵着一根绳子把头虚虚领起。然而,许多习练者在练习时,常常把脖子领得僵硬,甚至出现歪脖子的问题,更严重的还会产生抖动的情况。后来,我又听一位老师讲解道:虚领顶劲并不是要把劲往百会上领。其实很简单,只要下颌微微往后收,两眼平视,脖子就会感觉特别轻松,一点僵力拙力都没有,就像脖子不存在似的。</b></p><p class="ql-block"><b>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从体验效果来看特别明显,让我受益匪浅。这种嘴角微上翘、下额微收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当我们嘴角微微上翘时,仿佛世界都变得温柔起来,内心的烦恼也随之消散。这种状态下的我们,能够以更加轻松、自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就像那句古话所说:“笑一笑,十年少。”嘴角微上翘的智慧,让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舞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b></p><p class="ql-block"><b> 二、太极之道:以柔化刚的生命美学</b></p><p class="ql-block"><b> (一) 形神相守的修炼要诀</b></p><p class="ql-block"><b> 初习太极时,总为"似笑非笑"的要领困惑。直至某日观老拳师演示,才悟得其中真意:当嘴角如含露新荷般自然上提,颧骨肌群随之舒展,眉间山川自然平复。这微妙的弧度恰似春水初生,既非刻意造作的笑靥,亦非呆板的面具,而是让面部四百余块肌肉回归最舒适的平衡状态。</b></p><p class="ql-block"><b> 舌抵上颚的玄机更令人惊叹。舌尖轻触硬腭穹顶,恰如接通任督二脉的天然开关。老一辈常说,婴孩熟睡时若舌尖离位,必是惊悸所致。这看似简单的生理反射,实则是人体与生俱来的能量循环密码。当嘴角上扬与舌顶上颚形成共振,便自然激活了面部的"和气场",正如《黄庭经》所言:"舌下玄膺生死岸",暗合道家养生之要。</b></p><p class="ql-block"><b> (二)虚灵顶劲的平衡艺术</b></p><p class="ql-block"><b> 初学"虚领顶劲"时,常将脖颈绷如弓弦,反失太极松柔本义。后经明师点拨方知,真正的顶劲源于下颌如含珠玉般微收,目光平视如观远山。这般姿态下,颈椎如悬垂的丝绦,既保持中正又充满灵动。百会穴的虚领不在用力上提,而在松沉中自然挺拔,恰似古松立崖——根须深扎岩隙,树冠却沐风接云。</b></p><p class="ql-block"><b> 这般身姿调整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当颈项卸去蛮力,肩背便如春雪消融般舒展,气息在督脉间畅通无阻。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看似轻盈曼妙,实则暗合人体力学至理。太极之妙,正在这"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辩证统一。</b></p><p class="ql-block"><b> (三)身心合一的处世哲学</b></p><p class="ql-block"><b> 晨光中练习时,惊觉这微翘的唇角已悄然改变心境。面庞的柔化竟能消解胸中块垒,正如《菜根谭》所言:"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下颌的微收不仅是形体规范,更暗喻谦逊自持的处世之道。当我们以这般姿态面对世界,喧嚣纷扰便如流水过石,留不下半分痕迹。</b></p><p class="ql-block"><b> 这让我想起江南园林的营造智慧:曲折的回廊教人放缓脚步,漏窗后的景致暗示留白之美。太极的形体要求何尝不是人生的隐喻?嘴角的弧度是接纳世界的温柔,下颌的收敛是审视内心的清明。正如陈氏太极传人陈鑫所言:"太极拳虽武事,然其理通于道"。</b></p><p class="ql-block"><b> (四)生命之舞的永恒韵律</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每揽镜自照,总见眉目间流转着不同于往昔的从容。这非刻意修炼所得,实乃身心相谐的自然流露。晨练时白鹭掠水的姿态,暮归时孩童嬉笑的剪影,皆可化为拳架中的顿挫韵律。方知太极不仅是拳术,更是解读生命的密码——在刚柔相济间,在开合吞吐中,我们终将寻得与天地共振的频率。</b></p><p class="ql-block"><b> 或许这就是先贤所说的"道法自然"。当形体遵循天道,心灵便得大自在;当招式化作本能,生命即成流动的诗篇。在这永不停息的阴阳轮转中,我们终将明白:最美的拳架,不在方寸之地的比划,而在以整个生命写就的天地文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