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边粮票故事

凌金亮

<p class="ql-block">  我至今还保存着一叠全国粮票,这是我结婚时,母亲特意给我的,她生怕我缺少粮票,生活会遇到困难。但那时粮食已不紧张了,随后几年就停止使用粮票了,所以就积存下来了,成为收藏品。想当初全国粮票是非常紧俏的,因为全国粮票全国通用。那时人们要出差,旅行到外地都要事先去粮站兑换粮票,还要单位打证明,说明兑换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内蒙支边,回家探亲,就要先兑换全国粮票,以便回杭州时使用。并在兵团打一份证明,再到杭州换取浙江粮票,以便在探亲时使用。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知道粮票为何物?即使是经历过粮票时代的我们,对粮票也渐渐地淡忘了。殊不知,粮票曾经被称为“中国第二货币”,在计划经济年代里,对平衡粮价、保证粮食的基本供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p> <p class="ql-block">  我国从解放初就实行粮票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形势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局势非常相似。人民虽然当家做了主人,但面对战乱之后儿近崩溃的国民经济,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食定,天下定;物价稳,则国家稳。稳定粮价是重中之重,一旦粮食市场出现混乱,其结果必将导致物价全面波动,威胁新生红色政权,更谈不上国家的工业建设了。正因为如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战略,又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把粮食放在极其特殊的地位上来发展。粮票,几代人心中的记忆。解放后参考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实行计划分配。</p><p class="ql-block">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实行粮食按计划收购、按计划供应的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同年粮食部发行了全国通用粮票,一套5枚,分别为壹市两、半市斤、壹市斤、叁市斤和伍市斤,粮票进入社会。解放初,国民党政权留下的是个烂摊子,原本经济基础就差,物资短缺,却又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更加严重。到了1961年,不仅仅是粮食,各种生活必需品都按计划供应,包括食盐、肥皂、布匹、红糖、煤油、食油等。一些工业品如自行车、缝纫机、水壶、手表也要凭票购买。票证涉及人们吃穿用的方方面面,严格地控制着人们的欲望,把中国人纳入全国统一的分配制度之下,杜绝了那些投机分子囤积居奇、抬高物价的可能性,保障供需平衡和社会稳定。</p> <p class="ql-block">  与票证相配合的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按计划供应粮食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也称城镇人口。城镇人口以户为单位有一本户口本,并依据户口本发给购粮本。购粮本按户口本上的人口情况核定粮食供应数额:6岁以下的儿童每月14市斤,6岁至10岁的小学生每月18市斤,成年人男的每月30市斤,女的28市斤,体育老师和运动员每月45市斤,买粮时用购粮本到指定粮店购买。需要粮票了,就拿着购粮本还有证明到所属定点粮店办理粮票,领了多少斤粮票,粮店供应多少粮食。</p> <p class="ql-block">  难忘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我家里也是粮食不够吃。我有时就去粮站捡米,因为粮站在称米,灌装米时,会遗落一些米粒。家里有时就买豆腐渣来充当粮食,有时母亲带我去杭州郊区谢村买高价粮。那时我是个半大小子,母亲买到粮食,就由我背回家。</p><p class="ql-block"> 因为票证是跟随户口的,我去支边内蒙,就不仅要到派出所迁移户口,还要到粮站办理粮食迁移证明,这样才算户口迁移成功。我的弟妹们去农村插队,也要去办理粮食停止供应手续。我从兵团转插农村时,粮食不够吃,兵团的战友还给我寄过粮票,让我感到战友的浓浓情谊。</p><p class="ql-block"> 我支边时,同班的一个战友林国强,因为母亲病重,提前回家,后来因故没有在返回兵团,他就吃足了没有粮票苦头。因为家里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的口粮,家里平添一个小伙子吃饭。家里粮食肯定不够吃,为此,他父亲不得不每个月化高价去黑市买粮票或粮食,以此来维持家里粮食的不足部分。</p><p class="ql-block">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在县城教书的田润叶有一次把孙少平叫到家里,给了他五十斤粮票,让孙少平带回家补贴家用。孙少平用这些粮票换来二十斤白面和三十斤玉米面。小说里说:“五十斤粮票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孙少平拿着这么多粮票,感动得哭了。孙少安看到弟弟用五十斤粮票换回的白面和玉米面,惊讶不已,竟然愣了半天。 我当年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非常感慨。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四十余年,真的是“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附录:战友毛建春</p><p class="ql-block"> 金亮友:你好! 来信于今日收到,内情详知,见到信后,我感到悲伤,为何这样讲呢?回想当初,我们在一起同甘共苦,想不到你目前的处境会比在内蒙时,还要艰苦,真是我为你感到可惜。关于证明之事,我已给你邮到萧山去了,可能在这几天,你可收到。望来信,收不到的话,我可再给你打一张。目前这段时间,劳资科一直没有办公,不行的话,我让刘建再打一张,再邮出去,时间就会耽搁,使你为此而着急。可想而知,你对我也会产生怀疑,但我将情况写明,你也会原谅我的。今天我收到信后,就及时回信给你,要不然你又要着急了。粮票因为双林出去到目前还未回来,等他回来,我再同他商量。内蒙粮票我身边只有二十斤,因为我回来报销后就寄回杭州去了。现在我先将它邮给你,表示一点心意,等以后我再给你邮些来。目前来讲,我只能救急不救难,望友原谅。 1977年</p> <p class="ql-block">粮票兑换证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