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行之三:梅关古道,千年古道贯古今

剑客

<p class="ql-block"> 梅关古道,千年风流贯古今</p><p class="ql-block"> 早就耳闻梅关古道的鼎鼎大名,乙巳初春有幸开启“漫寻历史细赏梅”之旅。</p><p class="ql-block"> 动身之前,做了一些案头准备。梅关古道,“居五岭①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南北咽喉”“内接京师,外通岛夷。”位于赣粤两省交界处,地处大庚岭南麓的梅岭,距江西省大余县城十公里,距广东省南雄市区二十公里,是一条翻山越岭的石路,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被誉为“南粤雄关,千年驿道”。</p><p class="ql-block"> 史载,秦始皇为“北逐匈奴,南开五岭”,经略岭南,统一中国,曾派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军攻取岭南,在五岭开山道,筑横浦、阳山、湟溪三关,“横浦关”,也称“秦关”,设在梅岭。由于秦时开辟的山路主要用于军事,历经战乱,损毁严重,“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716年(唐开元四年)至719年(唐开元七年),时任门下省左拾遗的八品谏官张九龄奉旨修建大庚岭路,道路完工后,梅关古道“天堑变通途”,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②的大道。从此,梅关古道车辚辚,马萧萧,守将、戍卒、贬官、流民、文人、墨客、王孙、贵族、商贾……络绎不绝,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路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线、中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衔接点。</p><p class="ql-block"> 张九龄修筑大庚岭路后,只设卡,未设关。1063年(北宋嘉祐八年),宋廷“既为加强私盐之稽辑,亦为方便商旅之往来”,在“扼古道、界江广”的梅岭筑关,称“梅关”,故有“唐时岭路宋时关”之谓。</p> <p class="ql-block">  大庚岭之名,源于庚胜。大庚岭,古称“台岭”,因居五岭之首,又称“东峤岭”。因汉武帝时庾胜将军在此驻守,因人得名。大庚岭路开道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成为古代沟通中原、江南与岭南的重要通道。政治上,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军事上,历代多在此设关派兵驻守;经济上,岭南岭北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直至五口通商前,“岭路乃南粤襟喉,禇夷朝贡,四方商贾,贸迁货物,上及仕宦,俱于是焉”。③政治的贯通,贸易的往来,人口的迁徙,又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大庚岭路,不仅仅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中原与江南移民迁徙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宗教传播之路。</p><p class="ql-block"> 梅岭之名,源于梅福。梅岭,原名“飞鸿山”,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为抵制王莽专政,退隐飞鸿山,在此修路,后人为纪念他,在岭上建“梅仙坛”、岭下筑“梅仙观”,改称飞鸿山为"梅岭"。也有说,梅岭之名,源于梅鋗。秦末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南迁。越人梅鋗率一众人马,来到大庚岭南麓。他们北望战乱不堪的中原故国,不胜唏嘘;面对岭南的风光,不胜赞叹,在此安顿下来。后来,梅鋗举起抗秦大旗,任百粤长,与刘邦合兵一处,攻打南阳。“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人们敬慕他的英名,遂把大庚岭南麓尊为“梅岭”。</p> <p class="ql-block">  踏上鹅孵石铺成的梅关古道,宛若置身千年历史走廊。景区大门,是一座中间高、两边低,灰柱灰瓦、红色斗拱的三门巨大牌楼,牌楼正门正中巨大的黑底石匾上镌刻的“梅关古道”四个金色大字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的;牌楼两边矮门门楣上分别镶嵌着“国泰”“民安”两块黑底金字石匾。</p><p class="ql-block"> 走过牌楼,就是梅岭村,梅岭村里有一座“司马第”。司马第,顾名思义,是司马的府第。“司马”,是中央官名,西周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司马第”,就是这座府第的主人在朝中做过“司马”。</p><p class="ql-block"> 这座司马第建于清代,主人姓练。整座福地坐北朝南,宅面宽七间二十八米,中开大门两厢各开一小门。进深十八点三米。前院环建围墙,面积七百一十平方米,院西侧建院门,院门额书“司马第”,院坪南侧立二对青石旗杆石,上刻“光绪四年仲月吉旦奉旨例授贡生练成章立”。建筑为硬山顶盖灰色简瓦、三间宅门为青砖筑,其余均为砖墙夯土墙。中间为祖堂,两边为廊间,廊间侧边为厢房,厢房为二层结构。祖堂为二进,天井相隔。该第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建在梅关驿道旁。</p> <p class="ql-block">  走出司马第不远处,只见路中央有一座“下马碑廊”,因年久已久,墙体斑驳。</p><p class="ql-block"> 下马碑廊建于宋代,南北走向,一进布局,高二层,横跨于古道上,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双坡滴水,灰瓦面。通宽十一米,进深九米,左右各有步梯通往二楼。据说是古代中原及南方各地来往商费、文人墨客路经此地都要下马、落轿,步行通过,以示敬重。</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一块巨石立于路旁,上面镌刻着《流芳万载——重修岭路记》,落款为“雍正八年岁次庚戍南雄府知毛世荣吉旦。”</p><p class="ql-block"> 携手在古驿道上漫步,远眺起伏的山峦,近观梅花、石刻,在凉亭小憩,与美景合影,凭吊历史,拥抱自然,既惬意,又满足。不知不觉间走到古道的尽头——梅关关楼处。远远望去,梅岭雄关的关楼,威严、沧桑,巍峨、壮观。</p> <p class="ql-block">  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梅关关楼地处梅岭山巅,关北为广东省南雄市,关南为江西省大余县,以“一山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主岭分水界上。</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北筑长城防匈奴,南建雄关拒蛮夷。”但当时并未建关楼,首座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现存关楼为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重修的,砖石结构,古朴雄伟、巍峨壮观。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为“南粤雄关”四个红色大字,南面门额为“岭南第一关”五个红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雄关北侧,有一块高二点四米、宽一点四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红色楷书大字,每字约六平方尺,字体挺拔、遒劲。石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府张凤翔立。</p><p class="ql-block"> 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为清光绪年间闽南商人李化手书。一个商人怎么会为梅关写对联,而且还镌刻在关楼两侧?</p><p class="ql-block"> 原来,李化出生在一位家道殷实的商人之家。父亲企盼他用功读书。然李化虽然资质聪颖,却生性顽皮不肯读书。一天,李化父亲好友来信,约其到广东韶州做生意。李父便让李化代他前去。李化正嫌家中无聊,高兴启程。李化与仆人挑着货物,行至梅岭驿站时,驿使说:“有些饥民上山为匪,时常抢劫财物。”李化不以为然。可当他们走到一个山坳时,一伙强盗抢走了他的货物。李化到达目的地后,父亲的朋友安排他在店中做事。由于思乡心切,李化离开父亲的朋友,带一批货物回家。通过梅岭到达南安府(今福建泉州南安市)后,想起自己两次经过梅岭的情景,提笔写下“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这副对联,交给当地府衙,希望官府强化梅岭驿路的安全保障。后来,官府为提醒南来北往客商注意安全,将这副对联镌刻在关楼之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迈进南粤雄关,体会“一脚踩二地”,思接粤赣两省的豪迈;流连在梅岭雄关关楼两边,感受“一步跨两省”,身在广东俯瞰江西,身在江西远眺广东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梅岭,乃梅花之岭。梅岭多梅,名不虚传。屈大均《广东新语》载:“自大庾以往,溪谷村墟之间,在在有梅。”梅岭梅花,独具特色。《南雄府志》载:“庚岭梅花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唇红,亦有纯红者,岭上累经增植,白者为多。”</p><p class="ql-block"> 到梅岭,必赏梅。梅岭,是国内四大赏梅地之一,值得我们到此寻幽览胜。初春时节,虽已过了花期,但路旁、披上仍可见“清香传得天心在”的白梅、“俏也不争春”的红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腊梅、“素裳肌透未融雪”的绿萼梅、“珍珠千斛串珠帘”的珍珠梅等,稀稀拉拉地绽放枝头。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欣赏路边的名人咏梅诗词碑刻,与疏影横斜的梅树、红白黄绿的梅花亲密接触,合影留念。早在宋代,梅岭古道就是十里长亭,梅花夹道的人间胜境。路旁的一木牌上介绍:“梅岭素多梅,世称有三绝:一曰奇,因南北气候差异,虽一岭之隔,却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观;二曰盛,岭梅万树,锁关夹道,十里飘香,气势非凡;三曰雅,古今舍人诗碑林立,构成了一路梅花一路诗的怡情雅景。”自古以来,“庾岭寒梅”为岭南著名佳景。据清道光年间编修的《直隶南雄州志》载:“城北九十里,即梅关也,梅树参差,至腊月,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佳致可人。”</p><p class="ql-block"> 据说,梅花盛开的季节,由岭南到岭北的人,过梅岭时,都要折一枝梅花寄回家乡,表达对家乡的怀念;由岭南回岭北的人,过梅岭时,也要折一枝梅花带回家,表示对岭南的留恋。折梅寄赠,渐成风气。于是,朝廷在南雄城南设“寄梅驿”,清道光知州戴锡伦有《寄梅驿》一诗:“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p><p class="ql-block"> 据说,折梅寄赠之风气,由陆凯首开。陆凯,乃三国时吴国大将,他走马上任澹耳(今海南儋州)太守时,登上梅岭,折梅赠友,并赋诗《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荆州记》对此有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p><p class="ql-block"> 唐朝,张九龄告病还乡,登上梅岭时,适逢梅花盛开,想起好友王司马,乃效仿陆凯作《和王司马折梅寄京》一诗:“离别念同嘻,芬荣欲共持。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还闻折梅处,更有棕华诗。”</p><p class="ql-block"> 元初,中书左丞相伯颜,南征凯旋还朝时,经过大庾岭,见梅花盛开,流连难舍,故而折梅而归,并作诗《过梅岭冈留题》:“马首经从庾岭回,王师到处悉平夷。担头不带江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p> <p class="ql-block">  梅岭,乃诗歌之岭。梅岭其特有的风姿吸引了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他们来此赏梅、咏梅、补梅,留下许多诗词佳句。唐朝以来,有张九龄、张商英、周必大、王安石、文天祥、张位六位丞相,韩愈、李商隐、刘禹锡、李德裕、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朱熹、黄庭坚、秦观、辛弃疾、陈师道、汤显祖等文学家,岳飞、刘秉忠、伯颜、戚继光等武将,慕名而来,他们或游览赋诗,或题刻留记,或凭吊古迹,或隐居修炼,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词佳作和人文景观,成为古今游人的慕游之处。</p><p class="ql-block"> 唐初诗人宋之问,705年(唐神龙元年),陪宫中游宴应制时,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赴泷途中曾登梅岭,写下《度大庾岭》一诗:“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曾云游岭南,在梅岭时逢岭梅盛开,留下《登梅岭》一诗:“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屐,寒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p><p class="ql-block"> 南宋名臣,学者、词人李昴英曾在雨中过梅岭,有幸看到南北梅花同时开放的景色,作《雨行梅关二首》,其一云:“通宵雨滴急催梅,枝北枝南晓尽开。多谢花神好看客,随车十里雪香来。” </p><p class="ql-block"> 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戴复古,久慕梅岭之梅,长途跋涉,到此赏梅,留下一首七绝:“东海边来南海边,长亭三百路三千。飘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p><p class="ql-block"> 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1278年( 南宋景炎三年,祥兴元年)兵败被俘。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被押送燕京,途中取道梅岭,作五律一首:“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p><p class="ql-block">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贬为广东徐闻典吏,过梅岭时写下《秋发庾岭》:“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女权运动先驱、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美术家何香凝,在1926年冬,国民党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北迁武昌时,与谭延闽、顾孟玉余、于右任、张静江登北上途中,过梅岭写下《咏梅诗》:“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1927年,再过梅岭,又作《重游大庚岭》:“十月重现岭上梅,红花笑雪傲霜开。梅兰菊竹同时会,羡煞庚山独占魁。”</p><p class="ql-block"> 梅岭之梅,虽历经折梅寄赠之风,但不见稀少,全赖历代护梅人不断补植,方延绵千年不绝。宋代英州(今广东清远英德市)司寇父女过梅岭,见梅花衰败,当即补植三十株,并题诗一首:“浈江今日掌刑回,上得梅山不见梅。辍俸买裁三十树,清香留与雪中开。”</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进士、广东学政徐琪,曾在梅岭题诗补梅,并作记:“余奉命至岭时,适当花开,因折一枝,寄曲园师,吴中一时唱和甚盛。而以南花枝特少,因于科试时补种六百株。疏闻于朝,得旨报可,粤中称佳话焉。”《庚岭补梅》诗云:“岭北花光,补之周郎。岭南寥落,惟见松苍。乃锄明月,分余鹤粮。鹤饥不瘦,花繁更香。吴中唱和,千里诗囊”。</p><p class="ql-block"> 补梅最多的官员为明代进士、广东右布政使吴廷举。当年,他赴任过梅岭,但见路松,不见岭梅,嗟叹不已,写下《大庾岭路松》四首,其一云:“梅岭无梅已百年,暗香疏影阁吟笺。东湖颇有西湖兴,分得南枝插北边。”于是,他与南雄知府李吉商议,捐俸在梅岭补植松梅一万五千余株。</p><p class="ql-block"> 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候补道杨炜,登梅岭,不见梅,不胜感慨,当即捐资,补植千株,并为此写有一首长诗以记其事:“……兹来应入众香国,为凭驿使穷幽探。索遍千岩哑然失,寻梅竞等寻优昙。绝少千株冰雪艳,更无一树珠苞含。梅岭无梅山亦笑,诗人无诗我更憨。邮商令宰王内史,计树千本长濡涵。要为此山亟生色,薄分清俸吾犹堪。……”雅人韵事,载入州志。</p><p class="ql-block"> 在古道上,我时常看镌刻在石壁上、巨石上,书写在木板上的诗词。这些诗词佳句,与路边的梅花相得益彰,堪称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梅岭,乃革命之岭。梅岭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先烈的鲜血和革命者的足迹。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为了维护革命成果,实现祖国统一,孙中山建立和领导的国民政府,先后于1922年4月、1924年9月、1926年7月发动了三次北伐战争,武装反抗军阀统治。三次北伐,北伐军均在梅关作战前动员。在梅岭古道上,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镌刻着2003年8月28日陈毅元帅次子陈丹淮将军在梅岭凭吊时写下的“北伐军出征处”六个金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梅关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转战的地方。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蒋介石为了全力对付阎锡山,不得不抽调围剿红军的部队开赴中原。面对国民党在赣南、闽西兵力空虚的局面,红四军决定主力游击赣粤闽交接地区,组织工农暴动,建立红色政权,打通湘赣、闽赣根据地。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军部和第一、第二、第四纵队,向梅岭进军,翻越梅关,占领南雄。</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保存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八万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封锁后,在五岭迂回转战,跨越梅关,然后向西,直逼湘鄂……留下了“五岭逶迤腾细浪”的著名诗句。</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后,陈毅因在江西老营盘战斗中身负重伤,未参加长征,留在了苏区。红军大部队北上后,苏区遭到国民党的残酷围剿和疯狂杀戮,被杀者多达几十万人。其中,党的高级干部何叔衡、毛泽覃等在突围中遇难;瞿秋白、刘伯坚被俘后惨遭杀害。</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赣粤边区武装斗争,中央分局和赣南省委决定成立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1934年11月,特委书记李乐天率特委机关和一营红军上油山开辟游击区。翌年3月9日,陈毅等率红军第二十四师七十团最后撤离中央苏区,同年4月初抵达油山,与李乐天、杨尚奎等会合。随后,蔡会文、陈丕显率领的赣南省军区部队也来到油山。三路人马会师后,拉开了我党艰苦卓绝的赣粤边区三年游击战的序幕。梅岭,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树木遮天蔽日,荒草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连,便于隐蔽,适宜生存,是进行游击战的好地方。陈毅、项英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斗争,将几十万国民党军吸引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周围,钳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主力红军和中央领导机关的战略转移。同时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锻炼出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陈毅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赣南游击词》:“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毛泽东称:陈毅、项英领导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的战略支点。"</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敌人进攻特委所在地北山,特委被迫往油山转移。转移必须通过梅关,可是梅关一带,被国民党重兵把守,戒备森严。陈毅在离梅关四十里的地方隐蔽了两天三夜后,趁敌兵疲惫之机,在一个月色昏昏的夜晚越过梅关,到达油山。脱离险境后,陈毅诗兴大发,挥笔写下《偷渡梅关》:“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拊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p><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国民党重兵包围特委机关驻地梅山斋坑,腿伤未愈的陈毅,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率领被困人员辗转二十多天。期间,陈毅在布片上写下著名的《梅岭三章》:“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全诗抒发了自己“虑不得脱”之际的豪情壮怀,豪气干云,壮怀激烈,字字有必死之决心,句句有必胜之信念,充满撼天动地之情,回荡风雷浩然之气。三首诗均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内容上按时间安排,互相呼应。首章追述往昔,豪情无限;次章面对今日,勉励战友;末章展望未来,信心满怀。这种安排让读者体察了诗人过去、现在、未来感情的全貌,有很强的感染力。全诗充满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贯穿着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无惧、生死不渝的大无畏革命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当年率部打游击的地方,如今被辟建为“元帅岭”。据《元帅岭建设碑记》介绍,“元帅岭,原称‘梅岭红军战场遗址’,位于粤赣交界、梅关西侧、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我们从古道锡杖泉、衣钵亭旁边沿着山道拾阶而上,参观了新建的红军雕像、陈毅元帅雕像和三级台、红军战壕、大庾岭地形沙盘、碉堡、红军指挥所等革命遗迹。在红军战壕旁,我发现一条战壕连着粤赣两地,战壕相距不足十米的地方分别矗立着“南方游击战地形(广东区境)和“南方游击战地形(江西区境)”两块石碑。</p><p class="ql-block"> 在元帅岭下,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梅岭三章》诗碑,白色大理石基座,绿色琉璃瓦覆顶,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鎏金手迹。《梅岭三章》诗碑与梅关碑林连为一体,构成梅关古驿道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梅岭,乃亭之岭。路旁建亭,崖上筑亭,岭上设亭,各式各样的亭与梅花、松柏相映成趣。亭,源于周朝,为中国朝廷建筑,乃供行人休息之所。所谓:“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也是纳凉之所,故称“凉亭”。</p><p class="ql-block"> 听雨亭,是古道上的第一座凉亭,由原木建造,上覆灰瓦,为三段式结构,随地势一段比一段高。我和妻在此小憩,品读亭旁一块木板上的《竹林听雨》美文:"清晨,独自撑一把绸伞,漫步竹间,静守时光,携影相随。倾听,远古飘来曲天籁。雨打竹林的清音,悄悄中喃心钟,客嘎,叶露馨香,淡淡流转。心境,闪过一阵悸动,背负起先声,远离世俗,远离尘硝。幽寂处,修竹凝妆,静默位立, 高傲的仰望苍茫云山,婆娑的枝叶挺拔清季,独具风韵 甘愿隐匿于幽谷,不染一丝尘埃。竹林深处寻一间竹亭,脚步轻盈,恐惊扰到林鸟奏鸣坐在竹椅上,悠晃着看时光前行,摇落下相思,淡看倒退的往事渝行渐远。煮壶茶,慢斟细酌清幽的竹茶浸透肺腑,填补心灵的不足。化解一缕无谓的忧愁。山峦间,烟雾云絮,细雨如绸,汇成连绵的雨线。在林问缱绻飞舞,伴着竹叶, 轻滑过竹节,袅绕一抹淡淡温柔,与云彩和林鸟一一 作别, 转身, 连同纷扰的红尘琐事一齐融入雨滴,悠然飘落 最终停泊于清寂的繁华落尽,随渐逝的容颜,归于尘土。自然洒脱,再无眷恋。"</p><p class="ql-block"> 读罢,不由让我想起苏东坡《定风波》中的诗句:“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来雁亭,为四角攒尖顶凉亭。此亭建于唐代,原为供来往客商休息的凉亭,传说北雁南飞至梅岭北麓而止,故有“梅岭之南无雁”之说。有一年冬,天气特别冷,群雁飞越梅岭南麓,在按肚石(今此石已毁)处避寒,以后年年如是。人们在群雁栖息处建亭,故称“来雁亭”。后来雁亭毁于清末民初,现存的来雁亭是近年在旧址重新建造的。新亭高五点六米、宽五点五米,四周设置水磨石凳,供上下古驿道的游客荫憩。</p><p class="ql-block"> 来雁亭正门有一副一百一十字嵌名长联。上联曰:“梅香百里,花迎左迁客。表拒佛骨,屈降天庭,驿马驻蓝关,韩退之赋云横雪拥。喜得湘子仙韵,帆抵潮汕,椽笔挽文风,逾千载,稚童尚读驱鳄文”;下联曰:“关锁千崖,风吹失路人。火烧石屋,冤沉海底,孤身卧雁亭,梁天来泣官贪吏暗。幸仗农夫铁肩,状呈京都,铜铡涤宦场,至今日,老翁犹讲九命案”。</p><p class="ql-block"> 憩云亭,位于梅岭北侧一向北延伸的山脊前端,古驿道弯道顶部。此亭建于宋代,始称“半山亭”,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重建时改为现名,为六角凉亭,飞檐斗拱,朱红亭柱,黄色琉璃瓦,亭内一块巨大的白色大理石板上,镌刻着一副一百五十字的长联,由被誉为“岭南第一才子”和“对联奇才”的广东梅县人宋湘撰写。1805年(清嘉庆十年),宋湘从京都回粤,路过梅岭,看到“北往南来,过客匆匆”,万千感慨,油然而生,挥毫撰长联于驿站墙壁之上:“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深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君静坐片刻,把寸心想后思前,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教春秋佳日过;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驿道迢迢,带不去白玉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悭怎的?劝汝解下数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p><p class="ql-block"> 这副洋洋洒洒的长联,读后使人在方寸之间看尽了人世间的繁华沧桑,看透了世间百态,体现了作者视富贵如浮云、金钱如粪土,知足常乐、难得糊涂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衣钵亭,地处梅关关楼以南约二百米处幽静的山谷之中。关于衣钵亭,流传着一个与六祖慧能有关的传说。六祖惠能俗姓卢,广东新兴人,祖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宛平),生于638年(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24岁那年,他到县城去卖柴,听见有人诵经,兴趣盎然。从此,每次到县城卖柴时,他都在旁边静静地聆听。念经人认为他有佛缘、有悟性,将来定有作为,让他到禅宗圣地湖北黄梅东山寺出家。东山寺主持五祖弘忍命其到后院劈柴踏碓,惠能默默干了八个多月,深得弘忍赏识。一天,弘忍对僧徒说:“现在,你们各自回去作一偈语,要取本心般若之性。若悟大意者,即传他衣钵,立为六代祖。”惠能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此偈见性深透,悟契玄机,确是根器不凡,五祖遂将衣钵传给惠能,命其离开黄梅,速往岭南弘扬佛法。大弟子神秀得知惠能带走传法衣钵,便率众追杀。惠能一路向南,来到梅岭,为避免与神秀争斗,便把衣钵放在路旁一块大石上,躲进密林之中。神秀追至梅岭,看见石头上的衣钵,急忙去取。那衣钵似有万斤之重,任凭神秀如何用力,也未挪动半分。神秀仰天长叹:“天不助吾也!”便悻悻返回东山寺。</p><p class="ql-block"> 惠能口渴难当,以杖点石,清泉从石中汩汩涌出。后来,佛门弟子为纪念六祖惠能在梅岭脱险,便在六祖放衣钵之处修建了六祖庙,将六祖以杖击石的泉眼称为“衣钵井”,将六祖放衣钵的石头称为“衣钵石”。1995年,佛门弟子捐资将六祖庙扩建为六祖寺,同时兴建了“衣钵亭”。</p><p class="ql-block"> 两江亭,2005年兴建,坐落在梅关古道粤赣两省交界处的山巅之上。两江亭,亭高九点五米,建筑面积二百八十平方米,为两层建筑,底层为八角,楼层为四角,取“四面八方”之意。</p><p class="ql-block"> 梅关古道是古代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两江亭到亭名即蕴含此意。两江亭由南面的“珠江亭”和北面的“长江亭”组成,枕楚跨粤,清雅朴秀。与雄关为邻,和古道相伴。登亭远眺,粤赣河山、梅关雄姿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梅关关楼旁,原有一座“界亭”,亭柱上,镌刻有两副对联:“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第二副对联中的"将军",即梅鋗;"宰相",即张九龄。此外,还有矗立在将军岭上的“报国亭”。</p> <p class="ql-block">  梅岭,乃树之岭。梅岭,植被繁茂,绿树成荫,古树名木很多,游人临近必仰之。古道挂角寺旁有一株古树,人称“东坡树”。此树非苏东坡所植,而是别有缘由。1094年(北宋元佑九年)4月,宋哲宗下诏改年号为“绍圣”,意为继承神宗的“变法”施政方针,起用章谆为宰相,打击“元佑党人”,将朝中吕大防、刘挚、苏轼、梁焘、范纯仁等三十多人流放到边远地区,苏轼首当其冲,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前后七年。</p><p class="ql-block"> 流放途中,苏轼路过大庾岭时口干舌燥,便到挂角寺旁大树下卖水酒处讨水酒喝。卖酒老人得知眼前这位遭流放的官员是苏轼时安慰道:“苏大人,您老吉人天相,定会遇赦北归。”苏轼听后十分感动,写下《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十丈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宋徽宗赵佶即位,当年又生长子,双喜临门,大赦天下,苏轼终于遇赦。抵达南雄后,苏轼弃舟步行,经珠玑、走驿道、登梅岭,当他走近挂角寺,远远就看到了七年前在树下卖水酒的老人。老人见是苏轼,连声说:“苏大人,我说您老会北归的,您看是吗?”苏轼感激地说:“托您吉言,我回来了。”交谈中,苏轼得知老人生活困难,便提笔在一块白布上写下《赠岭上老人》一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让老人挂在树下。路过的文人墨客、商贾士人看到此诗为苏轼创作的,纷纷在老人摊位前驻足,品尝苏轼喝过的酒,欣赏苏轼写的诗句。从此,老人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摊位旁的那棵大树被称作“东坡树”。</p><p class="ql-block"> 如今,千年“东坡树”,苍老且遒劲,树下立一诗碑,题铭:“北宋绍圣元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岭南,七年后,徽宗即位,东坡于建中靖国元年(1100年)获赦北归。东坡两次经过梅岭,均于此树下赋有诗作,为表纪念,后人称之‘东坡树’。”</p><p class="ql-block"> 古道路旁还有一株古红枫,被人们称为“状元树”。关于此树的得名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清乾隆年间,南安水城寒苦人士戴衢亨,进京科举应试高中状元。朝中派人查其家中风水,戴衢亨的母亲说,曾经有人托梦告诉她,南雄梅关古道的红枫树是文曲星的化身,叫她让儿子好好读书,并要经常去古道上红枫树下拜祭,将来会中状元。于是她经常和儿子一起来跪拜、上香,年年如此。皇帝听后,将这棵树命名为“状元树”。自古以来,许多考生在状元树下许愿,希望自己能在无涯的学海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取得优良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古道旁还有一株树龄约一千四百年的“枫香树王”。此树高约三十二米,胸径约五点一五米,冠幅约三十一米。枫香树王是梅关古驿道上的重要景观,见证了古驿道的千年历史演变。</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梅关古道,让我感受到迷人的自然景色,多彩的人文景观,领略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踟蹰于山峦与古迹、梅花与松柏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洗涤了心灵,更感悟了祖国悠久的历史、领悟了华夏灿烂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①五岭,即南岭山脉。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组成,故称。</p><p class="ql-block"> ②见《开凿大庚岭路序》</p><p class="ql-block"> ③见清人甘棠《重修梅岭路记》</p> <p class="ql-block">  作者:周振华,笔名剑客,1958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专家组专家,哈尔滨学院客座教授。有知青、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历任哈尔滨市政府研究室处长、副主任,哈尔滨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人物传记《百态风流》,自传《岁月留痕》,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城市历史文化集《北京的胡同哈尔滨的街》;著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哈尔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