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谭游记】巴尔干九国行随记(9)阿尔巴尼亚

老谭

<p class="ql-block">  地拉那中心广场~斯坎德培广场。</p> <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获诺贝尔和平奖~特蕾莎雕像。</p> <p class="ql-block">  罗扎法古城堡</p> <p class="ql-block">  斯库台湖</p> <p class="ql-block">  大德林河</p> <p class="ql-block">  特色餐湖区鳟鱼晚餐:餐中民族舞表演,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  【老谭游记】巴尔干九国行(8.1)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Albania),简称“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鹰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素有“碉堡王国”之称。</p><p class="ql-block"> 该国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同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接壤,南部同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同意大利相望,海岸线长472公里。面积28748平方公里。人口279万,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人口的82.58%,其余为希腊族、马其顿族、黑山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等。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56.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6.7%信奉东正教,10%信奉天主教。首都地拉那。11月28日为国庆日。货币列克。1949年11月23日与中国建交。</p><p class="ql-block"> 该国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自然环境为多山国家,境内东高西低,东部山地系迪纳拉山脉的南延部分,多呈西北~东南走向,由石灰岩为主的多种岩石组成;中部是丘陵,多河谷盆地,西部沿海为平原,地势低平,有低丘散布其间。最高峰科拉比山海拔2764米。河流大多发源于东部山区,向西流入亚得里亚海。山区多冰川湖和岩溶湖。属地中海型气候,但受地形影响,各地气候差异较明显。</p><p class="ql-block"> 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意、法军占领。1925年建立共和国。 </p><p class="ql-block"> 1928年改行君主制,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该国主要矿藏有石油、沥青、铬、铜、镍、铁、煤等。水力资源较丰富。工业部门以食品、纺织和服装、木材、石油、水泥、采矿为主。粮食、蔬菜、土豆、橄榄、葡萄是重要农作物。交通以公路为主。出口商品主要为来料加工产品及农副产品,进口机械设备、矿产品和纺织品等。</p><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阿尔巴尼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17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5%。</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鹰之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富有游击战经验的他们把中国的“深挖洞,广积粮”战略加以变通,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响亮口号,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动员建造碉堡。凡是去过阿尔巴尼亚的人,无不为星罗棋布的碉堡而惊叹。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实际上在人们眼中,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铁灰色圆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铁锅,或者是一只只静止不动的大乌龟,趴在那里窥视着过往行人。</p><p class="ql-block"> 但是,那时期阿尔巴尼亚与中国很友好,称为同志加兄弟,中国援助该国100亿。正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然而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较为淡薄了。现阿国中请加入欧盟,未果。</p><p class="ql-block"> 近十年来,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2016年,阿入境外国游客473.6万人次,同比增长1.46%。游客主要来自科索沃、马其顿、希腊、黑山、意大利等地;由于中阿互为免签。近年国人至阿国旅游也日渐增加。</p><p class="ql-block"> 离开黑山,驱车入阿尔巴尼亚境内,先行参观罗扎法古城堡,遥望斯库台湖。</p><p class="ql-block"> 罗扎法古城堡:城墙城廓尚存,城堡内残垣断壁保留有王宫建筑遗迹。</p><p class="ql-block"> 沿着光滑的石街,登上古城堡。站在城墙上俯看斯库台全貌,教堂、清真寺、红顶白墙的民居、政府办公楼、宾馆酒店一览无余……遙望大德林河与斯库台湖,翠绿蜿蜒,大德林河河水静静流淌;遥望远处斯库台湖茫茫一片,一望无际,远山下斯库台市(阿尔巴尼亚第二大城市,照片8)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城门如旧,保护得好。</p> <p class="ql-block">  城墙城廊尚存,城堡内残垣断壁保留有王宫建筑遗迹。</p> <p class="ql-block">  城堡屹立。</p> <p class="ql-block">  城上国旗在望,城墙森严壁垒。</p> <p class="ql-block">  斯库台市~阿尔巴尼亚第二大城市,大德林河穿城而过,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  斯库台湖</p> <p class="ql-block">  【老谭游记】巴尔干九国行(8.2)阿尔巴尼亚之斯库台湖:巴尔干半岛最大湖泊。位于黑山与阿尔巴尼亚边境。原为海边泻湖,后因地壳轻微下沉而加深。离亚得里亚海12公里,湖面海拔12米。长40公里,宽6.4~12公里,面积370平方公里(其中222平方公里属前南斯拉夫)。最大深度44米。由河水及少量地下水补给。冬季水量增多,湖面可扩大三分之一。湖水经布埃纳河注入亚得里亚海。盛产鱼类。可通航。湖岸城市有斯库台(阿)、维尔帕扎尔(前南)等。</p><p class="ql-block"> 在黑山和阿尔巴尼亚边境上。面积390平方公里(150平方哩),雨季涨水时达530平方公里(205平方哩)。地质史上是亚得里亚海一个海湾。湖的西面和西北面山岭陡峭,东面有平原和沼泽。有6条河流注入此湖,其中莫拉查(Moraca)河为最大的河流。博亚纳(Bojana)河自该湖南端注入亚得里亚海。湖岸有很多小村庄,以古老的寺院和城堡闻名。阿尔巴尼亚的斯库台城在此湖南岸。</p><p class="ql-block"> 行程在黑山没安排观赏此湖,阿国行程安排在罗扎法古城堡,遥望斯库台湖。站在城堡高处,远远望去,湖光山色,水连天际,渺渺茫茫,一片湖洋都不见,知向谁边?!</p> <p class="ql-block">  遥看斯库台湖。</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湖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  没及近湖观之,只是城堡上远望斯库台湖。</p> <p class="ql-block">  湖光山色,城在湖间。</p> <p class="ql-block">  湖山屋形成一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老谭游记】巴尔干九国行(8.2续)斯库台市(阿尔巴尼亚语:Shkodër):是阿尔巴尼亚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地拉那,位于阿尔巴尼亚西北部斯库台湖畔,为斯库台州和斯库台区首府。人口约7万。</p><p class="ql-block"> 斯库台建城于前4世纪,原为古伊利里亚人所建王国之一,公元前168年为古罗马攻占,之后被罗马人称为斯库德拉(拉丁语:Scodra)。7世纪前期被东罗马帝国割让与斯拉夫人,后成为保加利亚人和东罗马帝国争夺的对象。12世纪时,该城一度被威尼斯统治,经历两次被围(1474年、1478年)后落入奥斯曼帝国之手。斯坎德培起义反对奥斯曼帝国后,该城曾经抗击了两次奥斯曼帝国大军的围攻,最终还是于1479年被奥斯曼帝国攻占,此后直到17世纪方才复兴。</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该城成为黑山觊觎的对象。1913年4月,在付出1万多人的伤亡后,黑山和塞尔维亚联军终于攻占斯库台。但是在战后的伦敦会议上,黑山外交失败,被迫将斯库台转交给新成立的阿尔巴尼亚。在此后一战中,黑山一度再次占领斯库台,但阿尔巴尼亚最终还是在各国协助下抵抗住了新成立的南斯拉夫对斯库台的领土要求。1921年归属阿尔巴尼亚。</p><p class="ql-block"> 斯库台湖(Skadar lake)成为阿尔巴尼亚和黑山间的跨国界保护区。阿尔巴尼亚政府最近宣布斯库台湖阿尔巴尼亚部分及湖周围的生境495平方公里的面积将受到保护,加上已受到保护的斯库台湖黑山部分,这将创造一个跨越阿尔巴尼亚和黑山边界,覆盖900km2面积的新保护区。所形成的跨国界保护的斯库台湖,为地中海盆地最大的淡水湖水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吸引游客前来游览。</p> <p class="ql-block">  城洞观景,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似为两河交汇,斯库台市如一半岛。</p> <p class="ql-block">  碧蓝河水,一桥飞架,市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  远山碧湖城河绿林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老谭游记】巴尔干九国行(8.3)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Tirana):为阿国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国土中西部的伊什米河畔,西距亚得里亚海岸40公里。</p><p class="ql-block"> 地拉那位于中部克鲁亚山西侧盆地,伊塞姆河畔,东、南、北三面环山,西距亚得里亚海岸线27公里,正处于肥沃的阿尔巴尼亚中部平原的末端。居民大部分是穆斯林。年最高平均气温23.5℃,年最低平均气温6.8℃。地处山间盆地,冬季温湿,夏季干热。</p><p class="ql-block"> 这里15世纪已成为居民点。1614年形成城镇。1920年被定为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解放后,经济和人口成倍增长,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5,主要有机械、纺织、化工、木材加工、食品和印刷等部门。市郊有水电站和煤矿。市区的西部为新建工业区。全国交通枢纽,有公路通往全国各主要城市,铁路通外港都拉斯和爱尔巴桑、费里、拉奇等城镇,市郊有国际航空站和水电站。有地拉那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国家科学院、图书馆、文化宫、电视台、博物馆、剧院和音乐厅等。城市东部和北部主要部分为旧城区,多传统建筑。有斯坎德培广场和列宁纪念碑、游击队纪念碑等。斯坎德培广场位于市中心,附近有清真寺。城市多公园和街心花园。</p><p class="ql-block"> 地拉那最早在17世纪初期由一个土耳其将军所建,他为了吸引移民,建立了清真寺、面包点心店和浴池。随着交通发展和商队来往的增多,地拉那逐渐变成了一个商业中心。1920年卢什涅会议决定把地拉那定为阿国的首都。1928至1939年佐格一世王朝统治时期,曾雇请意大利建筑师重新规划了地拉那的城市建设。1939至1944年德国和意大利对阿的占领结束之后,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46年1月11日在地拉那宣告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拉那在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下进行了大规模扩建……</p><p class="ql-block"> 徒步来到地拉那市中心广场~斯坎德培广场,这是体验当地日常生活的最好去处。阿国民族英雄斯坎德培(equestrian statue of Skenderbeg)横刀立马的青铜塑像依然矗立(照片7~8),似乎仍在守护这座城市。孩子们开着橙色的塑料小车在游人脚边呼啸而过;而真正的小汽车则在广场南部的斯坎德培骑马雕像下扬起阵阵尘土。而广场另一侧国家博物馆门前,一位手握钢枪、大步向前的妇女雕像引人注目(照片5),令人想起了老一代阿尔巴尼亚妇女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沿着地拉那民族团结大道(曾称毛泽东大道)畅游,沿途游览地拉那大学(照片1)、议会大厦、总统府(照片2)、霍查故居(照片3)、胜利之门(独立纪念碑,照片4)、清真寺里特蕾莎雕像(照片6、9)等等诸多历史人文景点,真值得驻足观赏!</p><p class="ql-block"> 地拉那给游人留下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建筑业的欣欣向荣。无论在市区还是城郊,都可看到建造新房的火热场景。</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  霍查故居</p> <p class="ql-block">  胜利之门,也称独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阿国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横刀立马的青铜塑像矗立在广场上。</p> <p class="ql-block">  特蕾莎雕像。</p> <p class="ql-block">  【老谭游记】巴尔干九国行(8.3.1)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碉堡趣阍: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碉堡王国”。</p><p class="ql-block"> 阿国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万的国家,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这便是碉堡之国阿国的独特景象。意为建碉堡阵花掉1亿多美元。</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国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富有游击战经验的他们把中国的“深挖洞,广积粮”战略加变通,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口号,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动员建造碉堡。凡是去过阿国的人,无不为其星罗棋布的碉堡而惊叹!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之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铁灰色圆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铁锅,或是一只只静止不动的大乌龟,趴在那里窥视着过往行人。</p><p class="ql-block"> 阿国碉堡用优质的钢筋水泥建造而成,据说当时平均造价达到250美元,全国几十万座碉堡,总耗资达到1.75亿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惊人!当地人说,一座碉堡的耗资、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由于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国人不得不长期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p><p class="ql-block"> 到了20世纪90年代,阿国政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剧变。如今,和平和发展同样成了这山鹰三国的主旋律。按说,这些远超出自卫需要的碉堡既碍眼又占地,理应大量拆除!但十几年过去,仍有很多碉堡岿然不动。究其原因,第一大难题就是缺钱缺装备:由于修碉堡时讲究“敌情观念”,越结实越好,炮弹都炸不开,拆起来当然费劲。前些年阿国为发展旅游,聘请北约的工兵部队拆除一处海滩上几百座小碉堡,结果这些大兵动用了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重型设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交差。武装到牙齿的北约工兵尚如此,普通阿国军民自然更困难了。另一个难题是没权拆:1992年开始的“土改”把许多碉堡连同土地分给农户,但农户们拿到的只是碉堡的“使用权”,产权仍属军队,不论多碍事,军方不说拆,谁也不敢动它。</p><p class="ql-block"> 如今碉堡,有的被改成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房,还有的干脆被改成住房。风景区的一些碉堡被有钱人用低价买来,稍作装修便当作别墅,倒是冬暖夏凉别具情调。据说,前几年的价格不过5万人民币左右一座。城市边缘的碉堡则被进城打工的农民占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卖相”不好、或地处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发挥余热:有些被改造成厕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则成为热恋情人幽会的伊甸园;有些靠近边境的废弃碉堡,更成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开挖起点。</p><p class="ql-block"> 更有趣的是还有能随身带走的“碉堡”:一些碉堡采光差、改造难、形状别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税,自然会得到精明商人的青睐。1985年,一个叫卡那·达拉的人在海滩相中了一座能容数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将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里的布置有如军队食堂,服务员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举止一派军人风度,甚至菜单也按标准军用电报格式书写。据说每到旅游旺季,仅有的5个“雅间”需提前一周才能订到。受“碉堡酒店”启发,用碉堡开设的酒吧、咖啡馆、旅游专卖店(照片6~7)也相继出现。不过按规定,一旦战争爆发,军方有权在4小时内将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 还有趣闻,有种“碉堡”不但可以买为私有,还可以随身带出国门。这就是有名的碉堡式烟灰缸。这种烟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顶上倒扣个穹状防尘壳,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国圆碉。到此的游人皆爱买上一个带回家收藏。</p><p class="ql-block"> 照片9为笔者与阿尔巴尼亚司机合影,觉得象网球之王小德,于此合影,值得纪念!</p><p class="ql-block"> 阿国碉堡故事,既令人唏嘘不已,也觉颇为有趣!</p> <p class="ql-block">  象乌龟壳般碉堡。</p> <p class="ql-block">  碉堡开设酒吧、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与此行的司机合影留念,他是阿尔巴尼亚人。</p> <p class="ql-block">  【老谭游记】巴尔干九国行(8.3.2)地拉那市容:地拉那市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于中部克鲁亚山西侧盆地,伊塞姆河畔,东、南、北三面环山,作为阿尔巴尼亚的文化中心,这里有众多值去停留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沿着地拉那民族团结大道(曾称毛泽东大道)前行,沿途观光,市容尚可,途中有些市民问我们来自那里,我们回应来自中国,他们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好!对中国人民还是富有感情的!</p><p class="ql-block"> 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以及特蕾莎修女决定终身侍奉的贫穷精神,让许多人相当感动,也让特蕾莎修女成为了世界名人,并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p><p class="ql-block"> 特蕾莎生于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村庄,两国皆争说特蕾莎是本国人。两国都竟相建立很多特蕾莎修女的记念雕像与场馆。</p><p class="ql-block"> 城里颇多历史人文,城市建没欣欣向荣!其市容值得观赏!</p> <p class="ql-block">  团结大道为市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  城市森林</p> <p class="ql-block">  团结大道沿途风光不错!</p> <p class="ql-block">  游览【修女广场】,立有特蕾莎修女雕像。</p> <p class="ql-block">【老谭游记】巴尔干九国行(8.3.3)地拉那观赏阿尔巴尼亚歌舞:阿国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这种底蕴在音乐和舞蹈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音乐和舞蹈深受历史、宗教及多样文化习俗的影响。说到阿尔巴尼亚的音乐舞蹈,最明显的特色就是节奏明快,动作充满活力,而且特别能传达情感。</p><p class="ql-block"> 是日晚餐,席间歌舞相伴,欣赏阿国民间歌舞,让人赏心悦目!舞间表演者还与游客互动,气氛活跃,游客身心愉悦!</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民族歌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  与旅友同乐。</p> <p class="ql-block">载歌载舞助庆。</p> <p class="ql-block">  【老谭游记】巴尔干九国行(8.3.3续)地拉那观赏阿尔巴尼亚歌舞:阿国的音乐舞蹈,最明显的特色就是节奏明快,服装鲜艳,动作充满活力,并特别能传达情感……</p><p class="ql-block"> 是日晚餐,席间有歌舞相伴,边享受美食边欣赏阿国民间歌舞,让人大开眼界,身心愉悦!舞间表演者还与游客互动,气氛活跃,使游客度过一段赏心悦目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歌舞相伴特色晚餐后,入住地拉那豪华酒店。翌晨驱车135公里至北马其顿西南城市~奥赫里德,游览巴尔干半岛第二大湖~奥赫里德湖,一览湖光山色之无限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