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颐和赏玉兰

黎明之前

<p class="ql-block">昵称:黎明之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976157</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北京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市民常去的休闲场所之一。这次我们选了一条万寿山附近最经典的游园线路来游览这座皇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从颐和园东门进入颐和园后我们先到夕佳楼,这是一座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北岸的一栋两层小楼,它的名字取自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乾隆皇帝对其意境十分欣赏,认为此处景色比陶渊明所写的更胜一筹。这座建筑临湖而建东侧楼前小院处在玉澜堂和宜芸馆之间院落北面是宜芸馆的正门,是旅游团的必选线路之一,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楼前的梅花开的正艳。</p> <p class="ql-block">进入宜芸馆便可以看见院子的多棵玉兰树,这些玉兰树的树冠很大,一看就很有年头了,每到春季玉兰盛开,这里便美得如童话世界一般,很多喜爱玉兰的与爱好拍花的会在这里聚集。</p> <p class="ql-block">在它的西配殿近西轩房檐的横匾上书“早绘呈瑞” 四个大字,据说这是慈禧太后所书,横匾下的对联是“千条嫩柳垂青琐,百啭流莺入建章”。</p> <p class="ql-block">红色宫墙配上漂亮的玉兰花显得非常好看,</p> <p class="ql-block">看这一对儿像不像一对儿恩爱的小鸟?</p> <p class="ql-block">红玉兰和皇家建筑在一起更是“绝配”</p> <p class="ql-block">再向前便来到了养云轩,这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四合院,它的大门似钟形,两重平顶上有九个宝瓶。门上方镌刻石额“川泳云飞”,外侧石刻楹联“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内侧石刻楹联“群玉为峰楼台移海上,众香是国花木秀人寰”,据说这些均为乾隆皇帝的御题。</p> <p class="ql-block">前面就是颐和园最主要的建筑群:万寿山佛香阁,佛香阁最早为乾隆皇帝仿杭州六和塔所建的八面三层四重檐佛塔,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清漪园,佛香阁被毁。光绪年间(1891-1894年),慈禧斥资78万两白银依原样重建,但部分结构调整为四重檐攒尖顶,更接近六和塔形态。重建后供奉明代铜铸千手观音像,成为慈禧礼佛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颐和园的最高点,可以俯瞰昆明湖、远眺玉泉山,是颐和园最美观景之地。</p> <p class="ql-block">从排云门往里走,只见红墙黄瓦、雕梁画栋,佛香阁在重重飞檐之上露出一角,有一种“犹抱琵芭半遮面”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佛香阁身影隐没,眼前只有层层台阶,古稀之年的我感觉攀登之路越来越吃力,不知道当年慈禧太后是如何上去拜佛的?</p> <p class="ql-block">爬过大段的台阶才又看到佛香阁在曲折的台阶之上露出一角。</p> <p class="ql-block">直到两腿发软才登到佛香阁的门槛,周围的人大多也是气喘吁吁、满头是汗。</p> <p class="ql-block">近看佛香阁的确有非常迷人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从佛香阁向昆明湖看去,一栋栋金色的屋顶鳞次栉比沿山势层层而下,好似一片金色的麦浪。</p> <p class="ql-block">远处一棵高大的玉兰树穿出屋顶,一簇簇玉兰花与近处的金色屋顶和远处的绿树组成一幅极美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离开佛香阁继续向前便是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座楼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昙花阁”,是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中的一组宗教建筑群的一部分,用于供奉佛教。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遭英法联军焚毁,昙花阁一并损毁。</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也就是1888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挪用海军经费重建颐和园,并将原昙花阁改建为“山色湖光共一楼”。这里紧邻颐和园长廊和听鹂馆,是观赏颐和园湖光山色的最佳地点,登楼四望可尽览湖光山色的美景,可惜现在这里已经不对游人开放,我们也只能让自己的思绪飞上楼顶去想象登楼四望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从山色湖光共一楼再往前走的山坡上有一处金碧辉煌的建筑群,这便是画中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群巧妙利用万寿山西坡地势,以澄辉阁为中心,通过爬山廊连接爱山楼、借秋楼等,形成高低错落的立体景观。其设计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借景手法,如湖山真意轩的敞轩结构可形成“取景框”,西眺玉泉山、南望昆明湖,每处皆成画卷 。乾隆曾在此题诗多首,赞其“四面云窗万景收,人在画中游” 。</p> <p class="ql-block">从画中游出来沿路而上可以到达万寿山顶,它的背面便是四大部洲。</p><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颐和园(原名清漪园)被赋予宗教与政治的双重功能。四大部洲的修建(1750年始建)体现了对藏传佛教的尊崇,同时也融入汉地园林美学。</p> <p class="ql-block">在建筑风格上四大部洲以汉式寺庙为基础,结合藏式白台、红台、鎏金铜瓦顶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四大部洲,颐和园东部的精华所在就大致逛了一圈。下次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