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修习记

墨汉吉屋

<p class="ql-block">屈指算来,我投身书法研习,已然二十余载。往昔在职时,公务繁重,唯有在夜深人静或午间小憩之际,方能忙里偷闲,研习书法。可那时的我自律欠佳,学习态度时勤时怠,甚至常常长时间搁置练习。这般散漫的学习状态,致使我的书法技艺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近乎停滞,进步极为缓慢,每思及此,心中便满是惭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离岗在家,安心调养。生活作息也随之焕然一新,每日早睡早起,清晨研习书法,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我的书斋名为“墨汉瓦屋”,置身其中,我仿佛踏入书法的神圣殿堂,尽情沉醉于艺术带来的无尽乐趣之中。每天的晨课,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广泛浏览各类字帖,以及与书法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与灵感;二是开展书法实践,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我都会一丝不苟地临摹经典字帖,并大胆尝试书法创作。在书体的选择上,隶书与楷书独特的艺术韵味,深深吸引着我,因而成为我主攻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月,正值农历四月,初夏时节,天气清爽宜人。清晨卯时二刻,也就是大约五点三十分,我会准时起床,走进书斋“墨汉瓦屋”。刚进入书斋时,我会在逍遥椅上稍作休息,让思绪从梦境中完全清醒过来,并梳理一番。等精神抖擞后,我打开书斋的门,清新的空气瞬间扑面而来。抬眼望去,东方的天空已泛起鱼肚白。此时,宋朝翁森先生《四时读书乐》中描写夏日的诗句“小斋幽敞明朱晖”,在我脑海中浮现,眼前的景象与诗中描绘竟如此契合。如此大好时光,怎能轻易辜负?刹那间,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走到书桌前,简单整理一下昨日留下的杂乱,便正式开启当天的书法练习。</p> <p class="ql-block">最近,我痴迷于《史晨碑》与《汉简》的临摹,对《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更是情有独钟。每次练习,我都会先拿报纸试笔,寻找书写的手感。等状态渐入佳境,再选用夹江宣、徽白宣或彩宣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我会依据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仔细斟酌章法布局。为了更好地驾驭笔墨,我通常会把纸张裁成边长30厘米以内的小块。接着,备好一得阁书画墨汁,这款墨汁品质卓越,书写起来流畅自然。要是墨汁过于浓稠,我就会加入适量清水,搅拌均匀。写完作品后,有时我会盖上印章,有时则会因沉浸在创作的氛围中而忘记。我用的印泥是西泠印社的朱砂印泥,由于年代久远,又未曾精心保养,成色大不如前,总让我感到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书法习帖之路上,我不断探索,对习帖方法做出诸多改进。日常研习时,我会将多种法帖平铺案头,逐字逐笔展开对比。从笔画的起承转合,到结构的疏密布局,深入剖析各法帖间的异同。随着对比次数的增加,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愈发深刻,心中对书法的感悟也如潺潺溪流,逐渐汇聚成河。</p><p class="ql-block">那段时间,我沉浸在书法创作的世界里,尽情挥洒笔墨,创作出数量可观的作品。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有对汉简风格的追溯——临习《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以隶书书写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并制成横幅,将刘禹锡《陋室铭》创作成隶书斗方,以隶书中堂展现屈原《橘颂》的韵味,还有隶书斗方王安石诗作 。在小楷创作方面,有自作的《中国书法三字经》,以及对李白《姑熟十咏》和《古文观止》中《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的书写。每一幅作品都倾注了我的心血,然而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书法领域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彼时,我创作了数十幅隶书与小楷作品,并同步撰写了创作手记,作品涵盖斗方、条屏、对联、中堂和横幅等多种形式,这些积累为日后编辑《我的书法小品与手记》一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我对隶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从中领悟到不少道理。研习隶书,犹如在喧嚣尘世中寻得一方净土,不仅能让人摆脱世俗之气,还能启迪智慧。学习隶书,需从横平竖直这些基础入手,循序渐进。例如,《曹全碑》用笔严谨,风格独特,宛如一位举止端庄的雅士;《礼器碑》则需追求笔法圆活,方能领略其独特神韵,好似灵动的舞者,于举手投足间尽显风采 ;《史晨碑》与《乙瑛碑》同样以严谨著称,给人以沉稳大气之感;而《石门颂》则堪称隶书中的草书,其笔法自由奔放,初学者往往难以驾驭。隶书若缺失篆书笔意,便难以展现古朴之美;楷书若没有隶书的底蕴,就会显得不够高雅。因此,学习隶书应当借鉴篆书的笔法,汲取其古朴雄浑的韵味;学习楷书则要吸收隶书的笔法精髓,增添端庄典雅之气。以古人为师,并非厚古薄今,而是对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承与致敬。</p><p class="ql-block">在书体特点上,隶书注重行列整齐,呈现出疏朗有力的美感;行书讲究气脉贯通,追求气势畅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草书则追求墨韵情趣,情感奔放,宛如激昂的乐章。书写隶书时,笔法的顿挫变化至关重要,能赋予线条独特的节奏感;书写行书时,使转之法是关键,可让字与字之间呼应连贯。我尝试用行书笔法书写简牍,收获了别样的效果。然而,用隶书笔法创作行书,对我来说仍是一项有待攻克的难题,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深入探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秉持 “与古为徒,取法乎上” 的理念,在原本临习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小楷《原道》等碑帖的基础上,我将学习重心转移到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小楷名帖上。偶尔,我也会临写隋代墓志铭,以及王宠、文徵明、傅山的小楷作品。我摒弃了以往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采用对临与意临相结合的临创方法,在尊重原帖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我认真研读《历代小楷书法精粹》《明清书法论文选》等书籍,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对书法的认识。在临摹字帖时,我遵循先求形似、后求神似的原则,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如点的高低、轻重、肥瘦,笔画的横竖、枯润、粗细,结体的宽窄、纵敛、松紧,形态的大小、方圆、欹正,以及气势的苍劲、刚健等,将这些特点铭记于心,并运用到实际书写中。楷书具有养性的功效,其端庄平稳、法度严密,点画精细。书写楷书忌讳矜躁,需具备深厚的功力,因而深受初学者的喜爱,流传极为广泛。对于楷书学习,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持之以恒地练习。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的小楷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2009年,我的隶书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隶书展之千人千邮展。这一成果是对我辛勤付出的肯定,让我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初尝成功的喜悦。2014年,深圳文联举办 “吉墨轩晖——潘汉平三人正书展”,我的参展作品中,隶书与楷书作品各占一半,前文提及的几件作品更是成为展览的焦点,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我对隶书和楷书的研习进行了系统总结,撰写了《习楷自叙》和《习隶自叙》两篇文章,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与心得,详细介绍了对隶书和楷书笔法与章法的认识,在此便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自2014年深圳文联三人正书展之后,我对书法艺术的热情愈发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隶书和楷书的研习中,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在此期间,诸多机遇纷至沓来。2015年,《书法百家》杂志社举办 “千年宋词” 第二届全国专题书法艺术展。我精心创作了一幅隶书岳飞词《满江红》参展,将多年来对隶书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其中,反复斟酌每一个笔画的粗细、曲直。幸运的是,这幅作品荣获 “书艺百强提名奖”。这次获奖,不仅是对我创作能力的再次认可,更让我深刻认识到,深入挖掘传统经典的内涵,并结合自身感悟进行创作,是提升书法水平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在楷书创作方面,我的作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四尺屏李白诗《姑熟十咏》入展湖北省第五届展;2008年,自作诗《中国书法三字经》节选六尺条屏入展湖北省第六届展;2009年,四尺中堂《千字文》入刻山西炎帝碑林;四尺中堂《岳阳楼记》获书法报 “武当山奖” 海内外读友书法大赛优秀奖;《游褒禅山记》六尺横幅获《书法报》2012年书法海选年度佳作三等奖;作品还入展2013、2014年连续两届的深圳书法年度展,2014年金刚经全文全国书法大展,2015年第五届 “观音山杯” 全国书法大赛。在2014首届全国楷书小品网络展中,我获得楷书名家提名荣誉。这些经历让我的楷书创作逐步走向成熟。</p> <p class="ql-block">此后,我开始梳理2010年以来十年间,自己在全国硬笔书法展赛中隶书作品的获奖入展情况,并撰写了《中国硬笔隶书现状的再调查与简析》。这篇论文在2020年第五届“笔墨先锋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中,荣获论文类入围奖。撰写论文的过程,促使我对硬笔隶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思考。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也让我在书法理论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后续的创作中,我仔细研究近年来入展作品的风格特点,决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创新。创作隶书作品时,我借鉴秦隶古朴雄浑的用笔和结构特点,融入汉简灵动多变的书写风格,力求让作品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p><p class="ql-block"> 在关注国内书法赛事的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各类书法交流活动。在一次书法研讨会上,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书友。大家围绕隶书的创作,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从笔法的运用到章法的布局,从传统的继承到创新的探索,每一个话题都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巧,更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这进一步激励着我在书法道路上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9年6月21日作于墨汉瓦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5年4月6日修改于荟港尊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潘汉平,别署墨汉吉屋,湖北黄石人,现居深圳。墨汉吉屋工作室总编辑,美篇“荣誉作家”“认证书法家”、中国硬笔书协、广东书协,深圳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名家网理事、客座教授,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书法作品上百次入选全国展赛且多次获奖,有翰墨集问世,文学集付梓,中国作家网注册会员。著作主要有《墨汉吉屋文集》《我的书法小品与手记》《当代中国百名硬笔书法家作品赏析》等多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