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爨底下村

海亮人生‖虎跃旅游

<p class="ql-block">  北京门头沟区最西头,京晋相接的太行山脉深处,🈶一个至少有400年历史的古村落,它叫爨底下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村落,闻名于京津冀。</p><p class="ql-block"> 去年在京时,我就想去,今清明终得前行。八九十公里,公交车没蹽到爨底下村,我只好沿爨柏公路行进了。路两旁的大山山花烂漫,壁崖千重,白云缭绕,春风温柔,步步高升倒也轻松自如。一进双石头村,一块巨石上石垒座的白墙黑瓦土地庙闯入眼帘,其对面就是干打垒石堆砌的高崖上的灰墙黑顶的四合院,一种浓郁的京晋古老民居的气息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再蹽两公里,就是爨底下村,不得了哇,村街全是石头铺就的,基本都是四合院,最大的是两进的,家家有小门楼子,且竖立一对青石,那种古朴、讲究、穿越时空的思念叫人油然而生,恍如隔世。“爨”原意为 “灶”或 “生火做饭”(如“分爨”指分家做饭,“同居共爨”指同住同吃)。查Al知道:爨底下象征家族团结:村民多姓韩,相传为明代山西移民,以“爨”为名寄托同族同炊、和睦共处的愿望。 五行避火:因村落依山而建,恐火灾,“爨”字结构复杂(共30笔),民间认为“兴火”反能压火(类似以火克火的民俗观念)。 村里有许多古槐,据说从山西移栽的,乡愁由此寄托,如今有四五百年树龄 。去两进四合院的村史室,发现抗战时期小鬼子差点没烧毁爨底下村,是韩氏家族的韩姓哥们牺牲了三十多人保下来的,爨底下村人最早入党的人是1938年,解放后当最大的干部是付厅级。</p><p class="ql-block"> 一条贯穿于小村的底下街两三公里长,差不多塞满了车,人流缕缕行行,山上山下,老的少的,踏青访古忙。时值中午,有的餐馆座无虚席,有的餐馆无一人影,真是冰火两重天。 有家一字儿排开五六口大铁锅,咕嘟咕嘟冒泡儿,清香醇香扑鼻而来,走过小窄门楼子,院子里别有洞天,二十来桌桌桌不空。是京味?还是晋味呢?我没闻出啥味儿,但食客吆五喝六的,叫人想起舌尖上的舒服来。</p><p class="ql-block"> 爨底下村,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大峡谷里,呈歪把子形,最高峰咋看也有六七百米,最大宽度也不过百八十米,村西头一公里外是一线天,是峡谷的最窄处。村落民居布局于峡谷两侧,谷底一层民居,山半腰一层民居,谷底到山半腰有石凳胡同连接,谷底一条街,山半腰一条街,百八十户人家,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听山下双石头村民说,原来爨底下人穷,没钱盖新房,所以老房子留下来,正巧祖籍山西的后生们善于经商,因此发展起来。如今的爨底下村,不是民宿,就是饭店,或者卖货的,还有一些可圈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金蟾观月或一线天,或娘娘庙,或关帝庙等,除了古老的建筑气息外,那就是浓厚的晋商文化了。</p><p class="ql-block">​ 山上那些景观我没有爬,上上下下的村街我走了差不多一圈,各家各户相差无几,爨锅爨菜没品尝,差不多转了仨点。还得七八公里赶回斋堂镇坐公交,不到午后三点走到斋堂,正巧赶上回程班车,还有座,上车一觉睡到下车。</p><p class="ql-block">​ 来回公交车费三四十,用北京养老助残卡一分不花;爨底下景区免费,哈哈整个一个白玩;然而我既锻炼身体了,又饱餐了精神大餐。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