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祭扫之外,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 <p class="ql-block"> 不知古人踏青始于何时,但《论语》里那段著名的对话让我知道,至少在孔老夫子的时代,踏青就不仅是亲近自然、享受生活,更是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p><p class="ql-block">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人非儒非雅,但春临大地时,踏春赏花愉悦身心的心愿还是有的,诚所谓“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p><p class="ql-block"> 于是,驱车出城向北,寻花去者。</p> 京城三面环山,北行不远,迎面即是燕山。沿“昌赤路”进山,少了城里见惯的人工规划修剪,“野趣”顿生。 北方春晚,时令虽已入暮春,物候却尚处初春,但见和煦春风轻抚下,山桃野杏怒放,其他植物却只是“冒芽”或“含苞”而已。在我眼里,这“冒芽”与怒放并存,才真正是春的景象。 放眼望去,簇簇山桃或洁白或粉嫩,自谷底至峰顶,无处不在,就连蜿蜒在山脊的古长城,似也陷入了它们的“重围”。它们长得恣肆,却绝不娇艳,这般“野”劲,方显生命力的“张狂”。 压抑一冬的人们,卸掉冬装,换了心情。他们进山踏青,无论驱车、骑行,还是徒步登城,在花团锦簇中,寻的正是这盎然野趣与心态放松。 归来寻读“踏青”诗,见东坡《和子由踏青》:“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呵呵,古今城中人出城踏青寻野趣的心情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