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履痕(上)

山杉

<p class="ql-block">3月29日至4月1日,我和小女儿游了黄山及附近的小石潭,阳产,徽州古城和渔梁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石潭</p><p class="ql-block">小石潭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小石潭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的霞坑镇。沿着窄小曲折的沥青路,我们来到一个山清水秀的村落。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依山而建,一条河流在村脚蜿蜒而过,小桥横卧,水影晃动。从远处看过去,房屋鳞次栉比,像是一幅水墨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没有去小石潭村里,而是去了下汰观景台。</p><p class="ql-block">小石潭是不收费的,但是去观景台需要坐村里提供的面包车,每人十五元,在村里的停车场停车收费十元。</p><p class="ql-block">去下汰观景台(包括后来去的阳产土楼)的十五元车费绝对是值的,像我这个在山区长大又开车的人,对于上观景台的道路也是满心惊叹。路极窄(仅容两辆面包车擦肩地过),陡,多急弯,一路坐下来,手心里捏了一把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上可以看云海,看油菜花海,看山脚下华源河成S状绕山而过。对面树木葱茏的山谷里,白雾成带状飘起,像是一条条随风曼舞的轻纱,漂亮极了。</p> <p class="ql-block">恍入仙境</p> <p class="ql-block">阳产土楼</p><p class="ql-block">阳产土楼也是不收费的,它位于歙县深渡镇。同样需要坐村民的面包车上山,同样是开车的人聚精会神,坐车的人提心吊胆。</p><p class="ql-block">有女游客问司机,走着上山远不远?司机一边专心开车,一边说,走上去需要四十分钟,又补了一句说,我们本地人走上去都得半个小时。</p><p class="ql-block">阳产土楼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司机和游客介绍说,村里现在几乎都是老人,年轻人都出外发展了,只在逢年过节才回来,又说,一会到了,会有村里的妇女老人过来要求做导游。果然我们刚下车,就过来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求游客雇她导游,费用二十元,有一对年轻情侣经不住老太太缠磨,就答应了。那男子还对我说,要不我们一起分摊,我不管到哪里游玩,都不想被牵制,我喜欢自由自在的瞎逛,所以就拒绝了男子的邀请,并且故意和他们拉开距离,以避揩油之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土楼的先民一定是外地迁移而来的,因为它的建筑风格和徽派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导游</p> <p class="ql-block">阳产是个建在山坡上的村庄,村里大大小小的土楼有三百多座。</p><p class="ql-block">土楼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看似毫无章法,楼与楼之间是青石板的路,间以石阶,东转西拐,颇有趣味。村里有两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道路是青石板,台阶是青条石,溪流之上的小桥也是一条长青石。村里很安静,有猫有狗,可能是见惯了游客在村里穿梭,没有猫叫,也没有犬吠,只有汩汩的水流声入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阳产土楼的叫法我觉得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它有别于徽派建筑的黑瓦白墙,它的外表是土黄色。也没有马墙。它是土楼不假,但是土只是它的外表,它内部全部是木头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个老头的土楼里吃了两个浇头面。老头去厨房给我们下面的时候,我观察了土楼的内部。它内部全部是木头的,从地板(一楼除外)到墙壁。我沿着窄小的木楼梯,一直走到了二楼。二楼是老头的起居室,房间的隔断也是木头,床和房子是建在一起的,房间不大但是很精致美观。</p><p class="ql-block">通过观察,我觉得土楼是先完成全部木结构,然后再在外面架起模板,用当地的土夯筑外墙。我们这里过去也有土房子,不过用的是预制的土坯,我们这里的土墙也无法抹石灰水泥,即使抹了也不耐久,它们吃不到一起。阳产的土楼地基是青石,门口窄小,门框也是长条青石。地基往上就是夯土。它的土里有碎石,夯土非常细密结实,摸上去手感光滑,有浇筑水泥的感觉。这样的墙壁现在用水泥浆涂抹也会很牢固的吃在一起,我不知道当地的先民在夯土里加了什么元素,使得它这么结实,让它经历了300余年的风吹雨打依然非常牢固。</p> <p class="ql-block">坍塌的土楼遗址,可以看出它的结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