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晒秋 一一美在灵魂里的调色板

灯火阑珊

<p class="ql-block">  从岭南回来的路上,车轮碾过浙皖交界线的刹那,车载导航显示离婺源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于是我命令车载导航的“小度”,给我画了一道弧线。车辙碾过新安江支流的褶皱,油菜花突然从山坳里奔涌而出,像是春天打翻的蜂蜜罐,金色的蜜顺着梯田的纹路缓缓流淌。青瓦白墙在晨雾的作用下,时隐时现,如人间仙境般梦幻——原来人间真有锁住时间的结界。</p><p class="ql-block"> 到达婺源的地标篁岭,已是午后。四百米云崖托着的古村中,竹匾里的红辣椒与皇菊酿着秋色,像是谁把调色盘遗落在地上。老宅天井斜切的光束里,泛起温润的包浆,驮茶箱从梁柱深处渗出沉香,新晒的蕨菜干在百年粉墙前摇曳,竟把青石板的裂纹晃成了泛黄的工笔画。</p><p class="ql-block"> 暮色降临,油菜花海被调成蜜蜡色,农人的竹扁担便挑起了整个黄昏,咯吱声惊飞的鹭影掠过晒架,五谷杂粮顿时成了缀在岁月长衫上的玉扣。游人的视线锁住三寸秋光,欢笑声凝聚着七分暖阳。</p><p class="ql-block"> 归途中,喝着晒秋人酿制的野山楂,心清气爽。后视镜里浓缩的白墙黛瓦原是时光特制的陶瓮,把篁岭的晨雾、江湾的暮霭、虹关的星子,连同那些未及显影的瞬间,层层封存发酵。待桂花开时,便有月光从马头墙的飞檐簌簌落下,在石板路上洇成未干的水墨长卷。</p><p class="ql-block"> 算上这一次,已是第3次来婺源了。不仅仅因为这里风景如画,还因为婺源这片土地远在春秋时期是"吴楚分源"之地。千余年间婺源为微州一府六县之一的基本格局从未改变,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是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故里。尊儒重教,理学蔚行,读书之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崇文尚美,讲究品质的理念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给乡风民俗烙上深深的印记,让我可以更加贴近地感知个中的那份儒雅精致和岁月风情。</p><p class="ql-block"> 人间仙境在婺源,儒雅生活在婺源,追求品质的源头在婺源。我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管我走多远,不管我有多老,回忆的闸门有一扇永远为她打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