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滇西秘境之旅:腾冲和顺古镇

黎叔

&nbsp; &nbsp; &nbsp; &nbsp;2024年11月23—12月2日,前往云南参加小敏旅行订制小团走滇西秘境线。<br>&nbsp; &nbsp; &nbsp; &nbsp;虽然我先前已4次到云南旅行过,自诩基本走遍云南各地,但该线路为小众线路,还是有些偏僻地方没走过。 &nbsp; &nbsp; &nbsp; &nbsp;11月26日上午去了腾冲热海旅游区,下午来到和顺古镇。<div>&nbsp; &nbsp; &nbsp; &nbsp;我曾于2019年3月来过这里(详见美篇《我的旅程之:云南腾冲和顺古镇》)</div> &nbsp; &nbsp; &nbsp; &nbsp;入住古镇里的民宿(一幢高墙大院)。 &nbsp; &nbsp; &nbsp; &nbsp;放下行李后,出门逛古镇。<div>&nbsp; &nbsp; &nbsp; &nbsp;隔壁就是中天寺。</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和顺<b>中天寺</b>位于主村落西南后山麓下,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由乡人张潮海捐资创建,先盖前殿及大门并捐香火田一份,后乡人继起日渐完备。清康熙十八年(1679)扩建皇殿;雍正八年(1730)维修并立碑记事;乾隆六年(1741)又修葺补缺;乾隆四十一年复“修饰构新”;后因自然灾害,墙倒壁塌,乡中又捐资,住持亲往缅甸各埠化来大部分资金,各处得以修复;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已毁;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至20世纪30年代又建三皇殿;40年代筹建三清殿,因腾冲沦陷而终止。寺院构造技艺超群,四梁八柱,选材优质,风格殊异。皇殿内的八扇门屏,做工精细,浮雕灵巧,堪为一品。</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寺院由山门、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关圣殿、三皇殿、天门、皇殿马王殿、财神殿等组成,沿和顺的主轴线依山而建,层层有序,布局合理,是和顺规模最大的寺庙。总面积5000平米,其中殿堂面积约1140平米,附属面积约777平米。不惟乡人礼佛持诵之所,亦迤西驰名,远近香客朝拜,络绎不绝。</div> &nbsp; &nbsp; &nbsp; &nbsp;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4公里,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div>&nbsp; &nbsp; &nbsp; &nbsp;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div> &nbsp; &nbsp; &nbsp; &nbsp;这里的民宿(客栈)很多都设在百年老宅里。 &nbsp; &nbsp; &nbsp; &nbsp;<b>寸氏宗祠</b>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代表传统汉文化的宗祠建筑,大门是由欧式的三个石制圆孔门和具有南亚风格造型的门头构成,这是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nbsp; &nbsp; &nbsp; &nbsp;和顺古镇中的牌坊是旧时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和顺历史上有12座牌坊,建于清末民初,后毁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2002年之后,陆续得到恢复。和顺牌坊分为百岁坊、文化坊、节孝坊三类。<div><b>&nbsp; &nbsp; &nbsp; &nbsp;和顺顺和牌坊</b>建于2001年,是和顺标志性建筑。中国人都喜欢和、顺两个字,和与顺不论如何组合,都让人向往,让人琢磨。这里巧妙地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们的美好祝愿。牌坊背面“仁里”二字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才子,曾担任腾越道尹的赵藩所书,意为和顺是讲究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之乡。</div> &nbsp; &nbsp; &nbsp; &nbsp;双虹桥老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为文化坊。 &nbsp; &nbsp; &nbsp; &nbsp;双虹桥新桥头的“冰清玉洁”牌坊为节孝坊。 &nbsp; &nbsp; &nbsp; &nbsp;<b>雨洲亭</b>是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字雨洲,腾冲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等职,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亭中“雨洲亭”石碑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 <p class="ql-block">(2019年拍照,当时下雨)</p> &nbsp; &nbsp; &nbsp; &nbsp;雨洲亭荷池边的道路,称秋农路,以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命名,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p class="ql-block">  (2019年拍照,当时下雨)</p> &nbsp; &nbsp; &nbsp; &nbsp;<b>和顺图书馆</b>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1980年,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内有胡适、熊庆来、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现代数学先驱、教育家熊庆来在砖石栏杆上的题字“<b>民智泉源</b>”。熊庆来曾任云南大学校长,华罗庚是他的学生。 &nbsp; &nbsp; &nbsp; &nbsp;胡适题写的和顺图书馆馆名。上方蓝底匾额则是文物学家、教育家李石曾题写的“<b>文化之津</b>”。 &nbsp; &nbsp; &nbsp; &nbsp;二门是砖石结构,仿苏州东吴大学校门,门内是圆形的小花园,树丛近一人高,经精心修缮,十分乖巧。 &nbsp; &nbsp; &nbsp; &nbsp;1937年建的木质主楼是主要的阅读区,有两层,屋顶飞檐翘角,主体18.7米宽、8.6米深,两个次间各伸出2米,形成半亭子式的结构。进去之后方能感觉到半亭子设计的妙处——这里成了两块相对独立的阅读区域,摆上长椅和阅读桌,体验很好。 &nbsp; &nbsp; &nbsp; &nbsp;和顺人创办图书馆,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进步青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感召,1921年在缅甸瓦城成立“青年会”;1924年更名为“崇新会”,创办刊物,交流思想;崇新会会员在和顺设立“阅书报社”,1928年正式扩建为图书馆,迁至现址。当时这处场所就是咸新社的所在地。 &nbsp; &nbsp; &nbsp; &nbsp;和顺图书馆的前身<b>咸新社</b>是本乡举人张砺于清末发动建立的,目的是通过筹钱共建的方法,办一个推动和顺文教经济革新的社团。咸新社成立后买了很多书,包括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等,并组织阅读、讨论、演讲等活动。咸新社购置的中国历史典籍《九通》一部(全书2323卷,996册),至今仍由和顺图书馆收藏。 &nbsp; &nbsp; &nbsp; &nbsp;1998年,和顺图书馆主楼后方的藏书楼“藏珍楼”建成。1999年,旁边的文昌宫、土主庙、三元宫划入,图书馆规模达到5500平方米。 &nbsp; &nbsp; &nbsp; &nbsp;由此墙巷转入隔壁的文昌宫。 &nbsp; &nbsp; &nbsp; &nbsp;<b>文昌宫</b>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于此。 &nbsp; &nbsp; &nbsp; &nbsp;文昌宫正门。 &nbsp; &nbsp; &nbsp; &nbsp;前面是朱镕基题词: &nbsp; &nbsp; &nbsp; &nbsp;后面是李瑞环题词: &nbsp; &nbsp; &nbsp; &nbsp;<b>双虹桥</b>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相传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众建修,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div>&nbsp; &nbsp; &nbsp; &nbsp;双虹桥新桥:</div> &nbsp; &nbsp; &nbsp; &nbsp;双虹桥老桥: &nbsp; &nbsp; &nbsp; &nbsp;<b>和顺小巷</b>沿和顺古镇三合河而建,由近万平米的古建筑组成。与和顺湿地、田园、荷塘毗邻,小巷中的大马帮博物馆,用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小巷中翡翠大王家乡让你体验“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翡翠文化。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古法造纸、木雕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展示。 &nbsp; &nbsp; &nbsp; &nbsp;和顺<b>总兵府</b>,原系清朝封诰一品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的和顺总兵府,建于光绪末年,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nbsp; &nbsp; &nbsp; &nbsp;<b>洗衣亭</b>,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 &nbsp; &nbsp; &nbsp; &nbsp;<b>和顺家风文化长廊</b>沿野鸭湖而建,全长400余米,错落分布了二十多组精心设计创作的石雕和装置,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十多个故事,被分为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篇等十六个篇目,集中展现和顺历史上涌现的道德楷模、文教先贤、抗日英烈、爱国典范等,是一个展现传承和顺优秀家风文化的窗口。 &nbsp; &nbsp; &nbsp; &nbsp;<b>野鸭湖</b>面积150余亩,因生态环境优良,逐渐成为野鸭等水禽的栖息地而得名。湖水与周围的青山绿树、民居建筑构成了一幅“远山莽苍苍,近水何悠扬;万家坡陀下,绝胜小苏杭”的优美画卷。 &nbsp; &nbsp; &nbsp; &nbsp;<b>元龙阁</b>原为观音殿,清朝乾隆二十七年,乡人又在殿前兴建楼阁,取名元龙阁,后经历年修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名木古树郁郁葱葱。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 &nbsp; &nbsp; &nbsp; &nbsp;<b>弯楼子民居博物馆</b>,弯楼子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称。弯楼子民居为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现被辟为“民居博物馆”。永茂和商号是经商致富的代表,在腾冲商界有东董西董弯楼子之称誉。清道光年间商号主人到缅甸经商谋生,逐渐发展成为跨国商号,总号设在缅甸曼德勒,国内上海、拉萨、昆明、下关、保山、腾冲等地设有分号,商号历经五代人,有100多年的辉煌历史。 <p class="ql-block">  到这家吃晚饭。</p> &nbsp; &nbsp; &nbsp; &nbsp;在百年老宅边欣赏美丽的夕阳西下,边品尝美味佳肴。 &nbsp; &nbsp; &nbsp; &nbsp;夜幕降临,酒足饭饱,该回民宿休息了。 &nbsp; &nbsp; &nbsp; &nbsp;本篇部分文字内容参考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