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画册-各界人士(1)

军哥嘹亮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臧伯平先生</p> <p class="ql-block">臧伯平(1913年6月—2005年10月4日)汉族,又名臧树棠,河北唐县人。北平民国大学毕业。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天津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教育部副部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石家庄市副市长、市长,1952年任河北省建工局局长,1954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七局局长,1958年任北京航空学院党委第二书记,1964年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臧伯平“文革”期间遭到迫害,1973年底恢复工作,1977年任天津大学校长,1978年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79年6月任教育部副部长,1982年退居二线,1995年8月离职休养。是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10月4日,臧伯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车夫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车夫,1946年出生辽宁省丹东市,为解放军画报社记者部高级记者,解放军大校军衔。1964年入伍,在部队团、师、军从事专职摄影工作,1971年起担任解放军画报摄影记者,1980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93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担任过唐山大地震、华北大演习、大兴安岭灭火、赴柬埔寨维和平部队等重大采访任务,1996年圆满完成了对红军长征路首次航拍,他还参加了‘97香港回归’、‘98抗洪救灾’、‘99澳门回归’、建国五十周年大阅兵、全军科技大练兵等重大事件采访。曾代表军队摄影家参加过“中国一日”、“北京一日”、“上海一日”等大型摄影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特别是2002年他做为特派随军记者随中国海军编队首次环球航行,横跨三大洋、五大洲,访问了十个国家,历时130余天,他不顾长时间航行的颠簸劳累,以饱满的激情,拍摄了几万幅有历史价值的珍贵摄影作品和军史资料,受到了总政治部的嘉奖。2008年著名摄影家、解放军画报社高级记者车夫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4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遗体告别仪式于4月11日10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大礼堂举行。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波儿女士</p> <p class="ql-block">陈波儿,1910年出生,原名陈舜华、陈佐芬,广东潮州市潮安人,演员,人民电影事业的组织和领导人。代表作品有《马门教授》《新木马计》《俄罗斯人》《赵一曼》《白毛女》《中华女儿》《民主东北》等。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时加入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活动,主演了《街头人》《梁上君子》《炭坑夫》等剧。1934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电影处女作《青春线》,后与袁牧之共同主演《桃李劫》获得好评。1936年,主演《生死同心》创造了一个正直、爱国的小资产阶级女青年的鲜明形象。1937年8月,在南京由李克农、叶剑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率团抵重庆,广泛宣传八路军在战区及敌后抗敌及生活情况。1943年,导演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1946年,受派前往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工作,任东影中共总支书记兼艺术处处长。1947年,主持拍摄了《民主东北》17辑,其中收辑了由她编写的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并领导摄制了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51年11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去世,终年41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道安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怀恺先生</p> <p class="ql-block">陈怀皑(1920年9月23日—1994年11月28日)原名郑衍贤,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今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男导演。1950年,参演剧情电影《陕北牧歌》。195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虎穴追踪》。1959年,与崔嵬首次携手执导了电影《青春之歌》。1960年,与崔嵬联合执导京剧艺术片《杨门女将》,该片获得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2年,执导戏曲电影《野猪林》。1975年,与谢铁骊联合执导电影《海霞》。1979年,独立执导戏曲片《铁弓缘》,该片获得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81年,与谢铁骊、巴鸿联合执导剧情电影《知音》。1984年,执导剧情电影《双雄会》。1986年,执导戏曲电影《朱门玉碎》。1994年11月28日,陈怀皑因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1998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三岔口》上映。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鑑远院士</p> <p class="ql-block">陈鉴远(1916年6月15日—1995年5月26日)江苏宝应县曹甸镇人,生于江苏淮安,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陈鉴远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48年获得美国依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得美国叙拉古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任职于北京化工设计院;1965年任化工部第六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1978年任化工部二局副局长;1982年任北京化工学院院长;1985年任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5月26日,陈鉴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聘之先生(中)</p> <p class="ql-block">陈聘之(1897年7月—1984年9月)字怀珍,原名陈同新, 出生于河南济源市,轵城镇,下雁门村。</p><p class="ql-block">幼年读私塾,后就读于河南省立沁阳中学。1919年,进入北京大学攻读法文专业。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文系,毕业后受聘母校讲师。1925-1937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和孔德中学任教。1933-1936年,出版法国文豪法朗士“白石上”等译著,编写、出版中国第一部法文教科书(三册),并晋升教授。1937年,陈聘之拒绝在日本侵略军统治下的北平学校任教,辞去所有教职。</p><p class="ql-block">1937-1949,被迫弃文从商,惨淡经营旧房翻新,后成为京城大房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优抚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市胜利折实公债认购委员会副主委,北京抗美援朝捐献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兴业公司董事等职务。1951-1953年,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大量古董和文物。1955年3月1日,陈聘之及夫人经营的永泰工具厂和大生牛奶厂第一批实现“公私合营”。1957年10月,被打成右派。在他最初建立的工厂烧了五年锅炉。1962年,陈聘之退休。1966-1976,文革期间惨遭迫害。1976年,终获平反。1984年9月,陈聘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强先生</p> <p class="ql-block">陈强(1918年11月11日—2012年6月26日)原名陈庆三,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徐家河村,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中国表演艺术家、演员。</p><p class="ql-block">1947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留下他打老蒋》。1950年,在剧情电影《白毛女》中饰演地主黄世仁。1958年,主演喜剧电影《三年早知道》。1962年,凭借战争电影《红色娘子军》获得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路考》。1975年,出演剧情电影《海霞》。1995年,凭借电视剧 《飞来横福》获得第13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同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2000年,出演喜剧电影《鬼子来了》。2005年,主演家庭电影《再见最爱的人》。2008年,陈强获得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在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心中的经典电影形象”评选活动中,陈强获得了“经典电影形象”大奖。2011年,由其参演的革命剧《东方》播出。2012年6月26日,陈强因病在北京安贞医院逝世,享年94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用文先生</p> <p class="ql-block">陈用文(1918年4月—2007年10月19日)曾用名陈祖杭,江苏南京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顾问。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11月任全总执委会常委,全总工运史研究室主任。1981年6月任全总法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10月任全总书记处书记。1982年5月任全总顾问(副部长级)。1984年12月离职休养。2007年10月19日,陈用文同志(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肇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成思危先生</p> <p class="ql-block">成思危(1935年6月11日—2015年7月12日)出生于北京,湖南湘乡人,汉族,民建会员,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7],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成思危于1952年9月—1954年8月就读于华南工学院;1954年9月—1956年8月就读于华东化工学院;1956年9月—1957年11月任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沈阳化工研究院;1958年1月—1973年3月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天津化工研究院技术员、专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1973年4月—1981年8月任石化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1981年9月—1984年3月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后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4年4月—1988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科技局总工程师;1988年12月—1993年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工程师;1993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副总工程师;1994年4月—1997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副部长;1995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11];2002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9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2002年12月—2007年12月任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2008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7月12日,成思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潜先生</p> <p class="ql-block">程潜(1882年3月31日—1968年4月9日)字颂云,汉族,生于湖南醴陵官庄,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民革成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时期历任广东大元帅府陆军次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湖南、河南省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8年4月9日,程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思远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思远(1908年8月—2005年7月28日)广西宾阳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罗马大学研究生毕业,政治学博士。青年时代投笔从戎。他捭阖纵横于蒋介石、李宗仁之间,参与筹划了反蒋、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逼蒋下野、与共产党和谈等重大历史事件,在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的10年间,李宗仁先后五次派程思远到北京,晋谒周恩来总理。程思远两赴欧洲牵线搭桥,为李宗仁回归大陆作了充分的准备。最后又与李宗仁一起,从海外归来。著有《蒋李关系与中国》、《李宗仁先生晚年》、《政坛回忆》、《政海秘辛》、《白崇禧传》、《我的回忆》。2005年7月28日,程思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砚秋夫人果素英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砚秋夫人果素英。果素瑛(1904—1986年)原名果秀英,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夫人。果素瑛全力支持丈夫的艺术事业,教子匡夫,持家谨慎,作出不少贡献。以其清廉的操守,刚正的为人,受到文化界、戏曲界的尊重,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923年4月26日,程砚秋与果素瑛在北京前门外取灯胡同同兴堂饭店举行结婚大典。原名果秀英,素瑛名为与程结婚后程的恩师罗瘿公所改。梨园之后,父亲果湘林工旦角,母亲余素霞是晚清同光十三绝之一余紫云的女儿、余叔岩的大姐。果素瑛全力支持丈夫的艺术事业,教子匡夫,持家谨慎,做出不少贡献。以其清廉的操守,刚正的为人,受到文化界、戏曲界的尊重。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8月,果素英病逝于北京报子胡同宅邸,享年82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砚秋先生</p> <p class="ql-block">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出生于北京,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北京人,中国京剧男演员,工旦角。1910年,从荣蝶仙学艺。1914年,取艺名“艳秋”。1919年,由罗瘿公为其将旗姓“承”改为汉姓“程”,拜梅兰芳为师。1922年1月,组建和声社,开始挑班演出,演出京剧《梨花记》《花舫缘》等剧目。1923年,首演京剧《花筵赚》《鸳鸯冢》。1924年,演出京剧《赚文娟》《金锁记》《青霜剑》。1925年,首演京剧《文姬归汉》。1927年,首演京剧《朱痕记》。1928年,首演京剧《梅妃》。1931年,首演京剧《荒山泪》《春闺梦》。1932年,改艺名“艳秋”为“砚秋”。1935年,首演京剧《亡蜀鉴》。1940年,首演京剧《锁麟囊》。1941年,首演京剧《女儿心》。1946年,为儿童福利基金会演出义务戏。1949年,开始考察地方戏曲音乐。1951年,向文化部提交《西南戏曲音乐考察报告书》。1952年,凭借京剧《三击掌》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同年,首演京剧《祝英台》。1953年,7月至8月份,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任慰问团第一总分团副团长,深入前沿阵地为志愿军演出  。1958年3月9日,程砚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4岁。党组织批准同意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董鲁安先生</p> <p class="ql-block">董鲁安(1896-1953)蒙古族。又名于力,别号东峦。河北宛平人。青年时代在北京高等师范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附属中学教员。1923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做研究生,1925年毕业。先后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河北省立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北京私立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对文学佛学均有研究。曾组织过进步团体"工学社",出版《工学杂志》。"七·七"事变后,他经常揭露日寇的黑暗统治,掩护进步青年的抗日活动,曾遭日伪软禁两个月,在学生的声援下才得以脱险。1942年以声言遁入空门为名离开北平,到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解放区救济分会主任,华北大学二部副主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职,1953年8月20日,董鲁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荣佩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方晓宇先生</p> <p class="ql-block">方晓宇(1952年7月-—2010年5月13日)汉族,河北蠡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在1969年1月参加工作, 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5月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曾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1994.02--1997.08,中共河南省安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其间:1993.09-1996.03在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1994.09-1995.01在中央党校体改班学习)1997.081997.12,中共河南省安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1997.12--2001.01,中共河南省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2001.01--2003.12,中共河南省安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12--2007.03,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07.03--2007.04,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党组副书记,2007.04—2010 .04,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2010年5月13日,方晓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璞如先生</p> <p class="ql-block">陈璞如(1918—1998年12月11日)山东博兴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组织部巡视员,中共湖西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书记,景德镇市委书记,景德镇市市长。建国后,历任中共遵义地委书记,贵州省工商厅厅长、计委主任,贵州省副省长,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辽宁省委书记,辽宁省省长。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铁道部原部长。1998年12月11日,陈璞如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费彝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费彝民(1908年12月22日—1988年5月18日)笔名。策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1925年毕业于北京高等法文学堂。1930年进天津《大公报》工作,翌年九一八事变时,担任《大公报》驻沈阳通讯员,对日本侵占沈阳的经过作了及时报道。1932年春任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法文翻译。抗日战争期间,为保管大公报馆的资财留沪,先后为“孤岛”时期抗日报纸《文汇报》《译报》《中美日报》撰写社评。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上海版《大公报》副经理兼社评委员,兼任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广州岭南大学董事。1948年香港《大公报》复刊后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费彝民在新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任第四、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他在处理香港事务、增进国际友谊、联络和团结海外同胞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积极帮助许多学者、艺术家、运动员返回内地‌。1988年5月18日,费彝民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冯仲云先生</p> <p class="ql-block">冯仲云(1908—1968年3月17日)江苏武进人,东北抗日联军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共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南满巡视员、省委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政委。建国后,历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曾当选为“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49年冯仲云出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烈士遗孤得到了最妥善的安置和最好的教育。1952年冯仲云任北京图书馆长,对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其所保留的新善本(包括老解放区的革命文献、革命领导人手稿名人手稿)至今仍是国图的瑰宝。1954年至1968年冯仲云在水利电力部任副部长,任内为新中国的水电业解决过许多重大科研课题,培育下大批英才。1968年由于长期为革命奔波,积劳成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受到迫害,1968年3月17日,冯仲云在北京逝世,终年6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傅義仙女士:1923 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北沔阳,1949年5月参加工作,1954年10月入党,曾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省纪检工作,担任过人事部、国务院编制委员会委员,1984 年离休后到中共中央老干部局工作。原黑龙江省省委书记李立安的夫人。</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18日,傅義仙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桂滋先生</p> <p class="ql-block">高桂滋(1891—1959年1月6日)字培五,陕西定边人。曾任国民党政府军第八十四师师长。1949年拒绝去台湾。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和参事室主任、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参事室主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盟西北总部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先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农林部副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参事室主任职。1952年高变卖房产捐献1架飞机支持抗美援朝。后任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主任、第一届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9年1月6日,高桂滋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8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冠杰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冠杰(1892—1951年10月122日) 广东梅县丙村联和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先后毕业于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四期、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曾任福建省副省长、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纂委员兼总务科长、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总务委员会书记、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他由香港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参与起草新政协组织条例。是年9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委员。1951年随中南土改分团到湖南益阳参加土改。1951年10月12日,因肝癌病发医治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6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韩天石先生</p> <p class="ql-block">韩天石(1914年3月20日-2010年7月20日)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青年工作和纪律检查战线的杰出领导干部,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正部长级,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北京大学党委原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第一任理事长,离休干部。参与组织领导了北京大学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79年3月任云南省委副书记。1979年9月,韩天石同志调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1980年9月,党中央为韩天石同志彻底平反,撤消了五十年代受到的错误处分,恢复名誉。1982年9月,韩天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7年11月,韩天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创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并任理事长。1997年,因年龄和身体状况卸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担任名誉理事长。2010年7月20日,韩天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何鸿业先生</p> <p class="ql-block">何鸿业(1923年11月4日-1998年3月6日)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庄村人。青少年时期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38年入陕北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鲁豫军区营政委、团长。1947年获翼鲁豫军区“一等功臣”称号。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回国后,任华北军区司令部警卫处副主任。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北京卫戍区后勤部政委、政治部副主任和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铁道兵后勤部政委、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1955年,何鸿业被授予上校军街,并荣膺三级独立勋章、解放勋章,1993年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8年3月6日,何鸿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洪深先生</p> <p class="ql-block">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号伯骏、浅哉,字潜斋,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江苏武进人。洪亮吉的第六世孙, 中国男导演、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文艺理论家,中国电影、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先锋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16年赴美留学陶瓷工程,1919年进入哈佛大学接受戏剧训练。1924年投身于中国的电影事业,次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9年参加了第一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洪深是集编剧、导演、表演于一身,是中国影剧界罕见的全才。一生创作电影剧本38部,创作与翻译话剧剧本55部,导演电影9部,导演话剧55部,著有影剧理论专著《洪深戏剧理论文集》《电影戏剧表演术》等12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深在复旦大学教书,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力邀他“出山”,担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他还历任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周总理的领导下,积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事业,并为之尽心竭力,鞠躬尽瘁。1955年8月29日,洪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侯宝林先生</p> <p class="ql-block">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出生于天津市,著名相声大师。1929年,拜师严泽甫学习京剧。1939年,开始给师父朱阔泉捧哏,在天桥新民茶社首次正式登台表演相声。1949年7月2日,列席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首次为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表演相声 。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同孙玉奎、罗荣寿等人发起成立“相声改进小组”,净化舞台语言,改革表演陋俗,关注现实生活,歌颂新事新风。他整理、创作和表演的《关公战秦琼》《改行》《戏剧与方言》《戏剧杂谈》《卖布头》《醉酒》《夜行记》等作品家喻户晓,成为相声艺术的经典之作。1955年1月,侯宝林创作的相声《夜行记》获中国曲艺研究会颁发的“优秀曲艺作品奖”。1960年7月22日,在北京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当选全国文联委员。1974年8月,由毛主席亲自提名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7月,正式宣布退出舞台,专门从事相声艺术研究工作。1987年3月24日,在北京出席全国人大六届五次会议,并任主席团成员。侯宝林是新中国曲艺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引领者,是二十世纪中国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一些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都是他的学生。他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93年2月4日,侯宝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侯德宝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侯德宝(1922年8月11日—2009年4月26日)河北省灵寿县寨头乡牛庄衬人。1937年10月于陈庄镇参加八路军,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3游击司令部文书。1938年5月任第3游击司令部见习参谋,第4军分区9大队司令部见习参谋。1938年11月于晋察冀军区供给部供给训练队学习,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平井定获孟游击支队供给处会计股长,1941年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30团供给处副主任,1942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8区队供给处主任,1943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30团供给处主任,1945年8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供给处副处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等战役战斗。1945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野战第3旅供给处处长,后改为第10旅供给处处长。1949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64军第19O师供给处处长,1949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64军供给部副部长。参加了大同、应县、怀来、保北、清仓、正太、石家庄、新保安、清风店、平津等战役战斗。1951年2月奉命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西线防御、西海岸反登陆防御等战役战斗。1951年11月任志愿军第64军后勤部部长。1953年5月任总后勤部运输部训练处处长回国后,任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学校副校长,总后勤部运输部训练处处长,1964年3月任总后勤部镇江汽车学校校长,1968年1月任北京卫戊区后勤部部长(副军职)。1979年10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83年3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86年10月离职休养,是北京军区联勤部正军职离休干部。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抗美援朝二级勋章和二级功勋荣誉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09年4月26日,侯德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候维煜先生</p> <p class="ql-block">侯维煜(1913-1979年3月30日)山西省交城县柰林村人。号光烈,曾化名王字礼、刘崇信、侯少青,1934年5月,侯维煜考入北平朝阳大学经济系。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苑驻军兵运工作。1935年任朝阳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队区队长,组织抗日书报社。参与组织“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5年(1936),调任中共北平市委东区干事。当年秋,调山西旅平同学会,负责党团工作。1937年春,任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队组织干事,代表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队参加华北救亡运动。同年8月,回山西任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队省队长。10月,奉北方局指示,回交城以牺盟会为掩护,组建中国共产党交城县第一个党支部。随后,调任中国共产党太谷县委书记、太谷人民武装部自卫军政委、八路军晋冀豫军区独立支队政委、二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十旅政委。1939年,任晋冀豫独立游击支队三大队政治委员,在晋冀豫军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年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央党校一部学习。1944年春,任中央党校六部组教科长、副主任,校部教务处副主任。1947年初,侯维煜率领中央党校土地改革工作团,参加陕西葭县和山西崞县、代县的“土改”运动,随后,任中国共产党晋绥分局六地委书记兼六分区政委。“土改”期间,侯维煜所作的“土改”工作报告,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和赞扬。北京解放后,侯维煜担任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教务处副主任、主任、教育长。1952年初,侯维煜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秘书长。1953年3月,调任马列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党委第二书记,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1956年,侯维煜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侯维煜继续受到迫害。但他坚信自己的主张和工作方向是正确的。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侯维煜得到平反昭雪,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3月30日,侯维煜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滑田友先生</p> <p class="ql-block">滑田友(1901—1986年2月19日)原名庭友,字舜卿,中国现代雕塑家,江苏淮阴人。1918年,滑田友考入江苏省第六师范。1924年毕业,并先后在宿迁县第一小学和高邮县第一小学任教。1933年,滑田友赴法学习美术。1936年,其创作的雕塑作品《沉思》获得巴黎春季艺术沙龙美展铜奖,同年,受徐悲鸿之邀回国。1948年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建国后,滑田友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9月23日,雕塑家、后任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的滑田友写信给北京市建设局领导,建议在天安门广场建一个雕塑建筑合组的纪念碑。滑田友提出,这个纪念碑的上部,由雕刻家做一个工、农、兵或工农的巨大群像,下部的台座四周嵌入革命事迹的浮雕。“建筑和雕刻皆要尽可能应用中国民族性的特色”,“上部巨大的群像以铸铜为优,上面可以贴金,下部全用白石(白玉石或白色大理石),而其形式最好和华表及桥栏以及宫内各部调和”。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86年2月19日,滑田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黄永均先生,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焦乃积先生</p> <p class="ql-block">焦乃积(1931—2005年12月9日)黑龙江省肇东市人,1947年入伍,后参加抗美援朝,历任俱乐部主任、师文工队队长,原铁道兵政治部宣传部创作员、原铁道兵政治部文工团歌舞团团长及总团副团长。因军委撤销铁道兵编制于1982年离休,1986年被聘为中央电视台文艺部艺术指导,连续7年春节晚会的总体策划和艺术指导。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作者之一。写有90多个小品。作为一名军旅作家,曾多次立功和受奖,1988年获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老有所为精英"奖。他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所热爱的艺术事业,同时也得到了业内同仁及广大艺术爱好者的认同,被公认为小品艺术的开拓者。2005年12月9日,焦乃积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靳云汉先生(1906年1月16日-1986年9月16日)靳云汉在1980年4月至1983年4月期间担任吉林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6年9月16日逝世,享年8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叔平先生</p> <p class="ql-block">经叔平(1918年7月—2009年9月14日)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优秀代表,全国工商联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中国民生银行名誉董事长。1998年9月当选为台湾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经叔平是第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六届、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中国民生银行名誉董事长,兼任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副会长、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顾问。2009年9月14日,经叔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9月22日,经叔平同志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凯丰先生(原名何克全)</p> <p class="ql-block">凯丰(1906年2月2日—1955年3月23日)原名何克全,江西萍乡人,是一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一生先后主要从事共青团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是党杰出的理论宣传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党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前后,凯丰同志于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50年9月至1953年1月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1951年2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9月,凯丰同志调北京工作,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3年3月至1954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院长。1955年3月23日,凯丰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49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蓝公武先生</p> <p class="ql-block">蓝公武(1887年1月23日—1957年9月9日)字志先,笔名知非,广东大埔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大学教授,生于苏州。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成为研究系的重要成员,时人称他和张君劢、黄远生为梁启超门下的“三少年”。近代中国的曲折历史和他个人的坎坷经历,使他深深懂得了唯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的真理,从而在两个中国之命运决战的前夕,毅然进入解放区,以党外布尔什维克的姿态为新中国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57年9月9日,蓝公武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中共中央依据蓝公武生前的强烈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