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理与哲理

甬上话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拳理与哲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甬上话</span></p> <p class="ql-block">  即将六十岁时偶尔迷上了太极拳。经年习练虽说还没真正入门上道,但也已积了十多年的一些“功力”。</p><p class="ql-block"> 跟定了一位极其用心、极其热心、极其认真、极有造诣的“老法师”从零开始学习。他除了一丝不苟地教授或纠正基本动作之外,做的最多的事便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说拳理,教拳理的话比教拳架的话说得多得多得多。</p><p class="ql-block"> 拳界公认,把拳理讲的最透彻的,当属明万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此文精准地阐明了太极拳运行的原理和道理,被奉为太极拳理论的圭臬受各门各派尊崇,他本人也成为当之无愧的顶级太极拳理论家。</p><p class="ql-block"> “老法师”常常指着写得公公正正、挂在显要位置的拳论,用最通俗的语言一句一句解释,要求练习每一个拳架时都要想着“拳理”,符合“拳理”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郝和藏本)</b><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教授一式拳架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解释和领悟这一式的“拳理”,便是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我把这些道理称之为“拳理”或“秘笈”。一般的老拳师是轻易不说透这些的,除非你确实诚心诚意地想学,他也确实真心诚意地想让你学。同时也凭个人的悟性和勤奋,</p><p class="ql-block"> “拳理”是相对于“拳架”而言的。符合拳理的才是真太极拳,反之亦然。如今各种比赛、小视频上貌似很潇洒漂亮的表演,己经是不在拳理的“太极操”和“太极舞”了,沦为了媚人的花架子,只为博人眼球,追求观赏效果,距离真正的太极拳南辕北辙,相去十万八千里。</p><p class="ql-block">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领悟拳理的过程,真正需要学习的其实是拳理而不是拳架,轻易不能说已经学会了,永远没有尽头。真正理解了每一个“拳理”,便是在更深层面更高境界上领悟了太极拳的精髓,拳架自然威武规范。</p><p class="ql-block"> 时间长了,发现这些“拳理”竟然与我们努力践行的做人的事的道理、准则、学问或曰处世哲学高度一致,与中华文明倡导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一脉相承。这倒是学拳前万万没想到的意外收获。举几个例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太极拳论》(温县太极拳传承人联合会制)</b><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b>立身中正。</b>这是太极拳最为基本的拳理。是太极拳在身法上的核心要求,是太极拳所有劲力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这个拳理在身法上的要求,就是从脑袋顶上的百会穴到尾闾旁的会阴穴要与地面保持相对垂直,以身体的垂直松沉,产生与地面的反作用力。最终达到劲力上下传导的最佳效果,正所谓“立如秤准”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与正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精神体现。将这一基本拳理引申到做人上来,就是要求我们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站稳自己的脚跟,不随波逐流,不搞歪门邪道,不要东倒西歪,不偏不倚,要有一根“主心骨”,顶于天立于地,把“正”与“中”做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与中华古训提倡的“中庸之治,不偏不倚”何其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甬上书法名家沈元魁书“意动身随”</b></p> <p class="ql-block">  <b>内外合一。</b>太极拳特别讲究身心兼修,内外兼修。尤其强调在精神层面与身体层面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由内而外地运行。具体到身法上,就是“内外三合”: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气在体内循环运行,行于内而形于外。做到了“内外合一、由内而外”,便能达到神形具妙,绵绵不断,行云流水,松沉自然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把这个“拳理”拿到哲学或修身养性层面,同样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追求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相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尤其注重内在的修养。切不可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成为台上慷慨激昂,台下卑鄙龌龊的“两面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氏太极拳的重要传承人之一董英杰大师的拳架</b><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b>平心静气。</b>习练太极拳,特别讲究心无杂念,调息匀气。通俗地讲,就是什么都不想,把脑子清空。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最忌心不守身、心浮气燥、心不在焉,心猿意马什么都想。不由自主升腾起来的杂念任它来任它去,只关注自已的内心和身体的感受,静观自己的“四梢”。静到在闹市落一根针的声音能听得见,身体上落一个苍蝇也能感到它的重量。所谓“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p><p class="ql-block"> 平心静气同样是最为智慧的生活态度,强调以平常心面对世事纷扰,用冷静应对人生起伏,任何时候都管理好自已的情绪,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意发脾气。古人说的“制怒”也是这个意思。这不仅是修养,更是处世的境界。《菜根谭》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学会了平心静气,克制了各种杂念,内心自然从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规范丝毫不能差</b><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b>无过不及。</b>太极拳是一种极有分寸感的运动,拳理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伸一屈,一开一合,一张一驰之间,既不能不到位,又不能过了头,一丝一毫也不能马虎。这与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把这个理论引伸开来。就是告诉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适度,过度或不足都不足取。所谓度者,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容纳的范围,它确定了事物所能达到的极限。在一定尺度内事物可以自由生长,超越了限度就可能走向反面。“既要又要还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要不到。”人生处处皆有度,任何事情都应追求刚刚好,避免极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蔡天彪老师演示杨氏田架98式中的“捊势”</b></p> <p class="ql-block">  <b>舍已从人。</b>拳理要求“舍已从人”“随曲就伸”“因势利导”。体现在身法和战术思想上,便是要根据对手的情况确定是屈是伸、是进是退、是攻是防,不可主观不可盲动,先让一招便不会吃大亏。</p><p class="ql-block"> 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老想高人一头、先人一步,在单位非要论个高低,在家里非要论个对错,对邻里非要论个短长,遇到事就要论个是非,干什么都想抢先是不行的。有时候,退让也是一种胜利。身段放下一点,调门压低一点,遇事让着一点是最好的智慧。金庸说过:“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这是一种超然物外、淡然处事的境界,也是内心强大的外在表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与中国“委屈求全”的俗语有点相同的意思,但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委屈求全”不带反击,“曲己从人”却是有点“防守反攻”的意思。“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些格言便是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最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手抄版的《杨氏田架98式太极拳》拳谱</b></p> <p class="ql-block">  <b>后发制人。</b>从根上讲,太极拳还是一种攻防兼备的防身术,它有博击的功能。打得赢、防得住是基本要求。在博击方面,拳理要求讲策略讲战术。这个策略和战术,便是强调“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人刚我柔,我顺人背”“四两拨千斤”,在打破对手的平衡和化解其攻势中制胜,用对手的力量打败对手。</p><p class="ql-block"> 这个拳理告诉我们,高手对决,不打第一枪,先动手者必败。与毛主席说过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战争原则是同一个道理。我们老百姓,要本着“没事不惹事,出了事不怕事”的原则处理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纠纷、冲突,便能始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不太标准的田架98式太极拳第67式:斜身下势</b></p> <p class="ql-block">  <b>以柔克刚。</b>太极拳与拳击截然不同,从不用蛮力。拳理讲究“用意不用力”,用意忌力。老师说,松沉,松了还能松。想干什么,须意念先动,意到力到,身随心动,力随意动。看似软绵绵的动作,实则暗藏杀机。柔中不失刚,刚时形似柔。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借力打人。全身五张弓,不直来直去。从A点到B点,一定走的是弧线而不走直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甬上书法家曹厚德为“老法师”题写“三养堂”匾</b></p> <p class="ql-block">  当然,深奧的拳理远远不止上述几条,虽然讲的是身法,其实孕含着一些安身立命做人做事的辩证法,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我越来越感觉它好像是附着在太极拳中的一套比较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三观”延伸出来的整体观、系统观、自然观和方法论原理的集合。</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的功夫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除了强健体魄外,最大的功能便是修身养性。也难怪“老法师”按照“养眼、养心、养身”的意境,给他练习太极拳的场所起了一个名号,唤作“三养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2025年4月4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