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遗址是明皇宫的遗存,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r> 南京明故宫是明初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京故宫的“建筑蓝本”,在南京的古都文化和明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进宫“即皇帝位”。从明太祖朱元璋登基至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共计53年。<br> 南京的故宫不再作为正式皇宫,但仍有部分功能。现在,明故宫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京的一个旅游景点。目前,明故宫大部分建筑已经损毁,只剩下一些遗址和部分建筑基址。<br> 南京明故宫遗址的规模、轮廓清晰,地面遗存有午门、内五龙桥、外五龙桥、东华门、西安门、玄津桥以及奉天门遗址、<br>西华门遗址等,周围还有一批散落的石柱础、螭首、石刻构件、石碑等。 明故宫,始建于 1366 年,曾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誉为 “世界第一宫殿”。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遵循 “左祖右社”“三朝五门” 的规制,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皇宫坐北向南,中轴对称,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核心,后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核心,两侧为东西六宫。当时的明故宫,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尽显皇家威严,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群体布局走向成熟的代表之作。<br> 站在明故宫的遗址之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风声呼啸而过,诉说着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宫殿建筑群的沧桑过往。<br> 奉天殿作为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更是庄严肃穆,彰显着皇家的无上威严。宫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精美的装饰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朝会之时,文武百官身着朝服,鱼贯而入,<br>在宏大的宫殿中向皇帝行礼如仪,彰显着大明王朝的鼎盛气象。 时光的车轮无情地滚滚向前,明故宫也难以逃脱岁月的侵蚀与历史的变故。 无情的战火一次次灼烧着这片曾经神圣的土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清军的铁骑先后踏过,宫殿在兵燹中遭受重创,<br>许多建筑毁于一旦。随后的岁月里,自然灾害如狂风、暴雨、地震等也接踵而至,进一步加剧了明故宫的衰败。<br> 那些曾经高耸入云的殿宇,有的轰然倒塌,化为一堆堆残垣断壁;有的摇摇欲坠,在风雨中勉强支撑。<br> 到了近现代,城市的发展浪潮又一次冲击着明故宫。 如今,明故宫的遗址上仅存一些遗迹,如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等,以及一些被重新发现的建筑构件。<br> 这些残存的遗迹,犹如历史的碎片,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荣耀。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硝烟和岁月的沧桑,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历史的无情。 明故宫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经历了辉煌的巅峰,也承受了衰败的低谷。它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崛起与衰落,也见证了岁月的无情与历史的沧桑。在时代的洪流中,明故宫虽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愈发珍贵。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着后人对过去的探索之路,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午朝门是明南京故宫的正南门,已有 600 多年历史。古朴的城墙、残存的石础等历史遗迹与清新雅致的木绣球相互映衬,沧桑中演绎着蓬勃生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让绣球花多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感。<br> 木绣球的花朵呈辐射状生长,花朵形态优美:又紧密地聚成花团,形态圆润,像洁白无瑕的绣球。初开时是清新的绿色,<br>随着时间推移变为洁白,不同阶段各有意趣。 时值初春,盛开的木绣球花开在几百年前的遗址上,不禁感叹时代变迁的魅力。 明故宫遗址的规模、轮廓清晰,遗址被从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 然而,这座宏伟的宫殿却未能逃脱衰败的命运。<div> 1402 年靖难之役中,奉天殿等建筑被焚毁。</div><div> 1421 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明故宫的维护逐渐被忽视,开始自然衰败。明朝中后期,多次遭受雷电、火灾和洪水等天灾破坏。</div><div> 清军入关后,八旗驻防城,进一步破坏了原有的建筑。</div><div>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拆用大量建筑材料,之后湘军又对南京城进行了破坏。<br> 民国时期,依旧难逃厄运,如 1937 年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其进行了破坏。</div><div> 孙中山逝世后,为迎送灵柩开辟大道,将明故宫拦腰截断,开皇城墙建中山门。</div> 午门是宫城的正南门,因其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民间又俗称“午朝门”。南京午门的原本形制与北京午门一致,<br>平面呈“凹”字形,现双阙与城上建筑均已拆毁,仅存午门墩台及五个券门。城门基座为青石雕刻而成的须弥座,上有方胜、卷草、如意云纹等纹饰。<div> </div> 数百年前的车辙痕迹依旧可辨,今非昔比,历史的车轮早已飞跃而起。 静静伫立着明故宫的遗址,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寸砖石、每一方土地,都铭刻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无声诉说着跨越数百年的历史变迁。<br><br> 登城而上,可以看到城顶残存的近百个石柱础,据记载原先午门上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大殿结构,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午门遗址已不完整,但它依旧是明故宫遗址上最大的地面建筑遗迹。<br> 午门前,现为御道街大道。 “昔者凤阙无巍峨,<div> 皆成颓垣断残壁;</div><div> 昔者玉河之湾环,</div><div> 亦化为荒沟废岸。”</div> 午朝门、金水桥等已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如今,当人们漫步在明故宫遗址公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br><br> 残留的石柱础、古老的城墙根基,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地面遗存有午门、内五龙桥、外五龙桥、东华门、西安门、玄津桥以及奉天门遗址、西华门遗址等,周围还有一批散落的石柱础、螭首、石刻构件、石碑等。<br><br> 中山东路拦腰穿断明故宫。原本属于明故宫的区域被改建为道路、民居或其他公共设施。尽管如此,明故宫遗址依然顽强地留存了下来,<br> 明故宫怀古<br>残垣寂对晚阳斜,曾拥金銮十万家。<br>凤阙云开迎帝辇,龙池波漾映宫霞。<br>靖难硝烟销画栋,南明烽火碎繁花。<br>而今荒草埋基石,犹忆当年鼓角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