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的清明节落在4月4日,星期五。按照规定,当天放假一天,再加上周六和周日,实际假期为三天。这次能有三天假期回家祭祖扫墓,我内心十分感激目前全国推行的高中学校双休制度。不过,姑且称其为“运动”,我担心有些学校可能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表面上实行双休,实际上却只是“假双休”。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单休制可能会死灰复燃,内卷现象也会再次加剧,甚至变本加厉。</p> <p class="ql-block">疫情防控期间,自己放假的时间和大众扫墓的时间不一致。我的家乡祖先的墓地分布在不同的山头,路途遥远。以往热闹非凡的山村里如今已经几乎无人居住、田地无人耕种、山间的小路也无人行走。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也是野草重生之时,原来的路已经找不到路的痕迹了。好在那些外迁的村民为了方便回乡砍伐竹木,开发了很多简易的拖拉机路。这些路虽然不能直通扫墓之地,需要绕很多路,但总比没有路强,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简易拖拉机路,路况相当复杂。路面并不平整,一到雨季,石头就会突兀地冒出来,坑坑洼洼更加明显,而且路的坡度也相当陡峭。在这种路况下,能用拖拉机载货的人,绝对是驾驶高手中的高手。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没有走过山间小路的人来说,手里抓着一根棍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这些山似乎除了竹子还是竹子,从我记事起,竹子一直是附近十里八乡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利用刚从竹笋长成的竹子制作玉扣纸。他们通过销售玉扣纸获得收入,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在当地代代相传,也成为了村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十年代之后,镇上开始引入筷子加工厂,竹子逐渐变成了畅销商品。竹子的用途更加广泛,不仅用于造纸,还被加工成各种竹制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这几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多个竹制品厂应运而生。竹子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竹资源的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家里山多的村民因此富裕起来,纷纷到镇上或县城买房,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只是可惜,随着竹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影响。原来美丽的家园,现在只能在废墟中寻找,这让人不禁感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仍需进一步探索。</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时候成长的地方。眼前的荒芜之地,曾经是一排排的泥砖瓦房。这个村子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六七十人居住,如今却已空无一人。远处的那座建筑,是我们村的祠堂。过去,村里的红白二事都在这里举行。如今,它也只剩下残墙断壁。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已随风而逝。而我们的童年趣事,也只能在追忆中去细细回味了。</p> <p class="ql-block">这种房子也许以后很难再找到了,于是我拍了下来,当作纪念。若干年后,这些照片说不定会成为珍贵的影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据了这条路已经完成硬化好几年了,施工时留下的痕迹依然依稀可辨。远远望去,路面仿佛长满了苔藓,显得格外冷清。如此优质的道路,使用率却低得可怜,实在是有些可惜。</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外的一个变电站,看起来挺气派的。不过,现在除了村民们偶尔回来砍伐树木时用到一点电,整个村子一个月也用不了十度电。想起当年村里人口众多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电,大家只能靠煤油灯来照明,真是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连续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途中一个人也没碰到。没想到即将结束行程时,竟看到一对父女,竟然是亲人偶遇!</p> <p class="ql-block">为了不走回头路,再加上妹妹说正好中午前回娘家,可以顺便在学堂垇村委会接上我们,于是我们选择了沿着小河边的公路顺势而下。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学堂垇村委会的办公地点。一路上走得有些疲惫,我们本想进去休息一下,顺便等妹妹的顺风车。令我们意外的是,尽管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并不认识我们,但他们却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很有特色,经常能在县级电视台看到关于它的先进事迹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