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长明

松风悟月

<p class="ql-block">微光长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位退休教师的教育守望</span></p><p class="ql-block">曦微中传来的第一声鸟鸣,就像闹钟一样,准时的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睁开惺忪的双眼,倚靠在床头,不经意的打开手机,轻轻的划动着朋友圈,以了解好友的最新动态。一篇来自大学同学丁成喜的文章映入眼帘。读罢,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不仅被他那清新悦目的文采所折服,更是被他通篇涌动着的教育情怀所感动。我一连点开他的公众号平台数篇链接,有关他初期在宿迁丁嘴中学任教的难忘岁月,以及多年后他远赴苏州藏书中学挂职锻炼的经历,就像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画面,生动而明亮。在他那质朴无华的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他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对学生的赤诚挚爱、对工作的无私执念。他那真诚而丰富的情感,犹如这春日里的泉水,纯净而透澈。</p> <p class="ql-block">他和我,一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我们不仅是同窗,更是挚友。当年我们虽隶属于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但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满足农业方面的缺口人才,我们便被委派到农校学习农学专业。然而,当年的教育现状,决定了我们毕业以后都被分配到条件较为落后的乡镇普通中学任教。于是,他便分配在宿迁丁嘴中学,而我则被分配在本县淮阴新渡中学,也许后来的人生命运各不相同,但起初的所处环境和经历都有相似之处。正如他在文中所说:"当年的学校,被四周成片的农田所包围,唯一一条通向校门的蜿蜒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这段路,成了我日后三年里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文中还说,“校园里仅有两三排低矮的瓦房教室,墙皮脱落,门窗斑驳。操场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阴雨时节便成了一片泥沼。教师宿舍更是简陋不堪,时常有几只老鼠从墙缝里钻进钻出。”然而,这样的恶劣环境和简陋的条件并未浇灭他对教育的热情和渴爱。相反,却让他更加坚定信念,他暗下决心: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要让自己活得精彩,无论是在同事还是学生面前,都要展现出自己积极阳光的一面,他深知,这也许就是给孩子们的最好教育。</p> <p class="ql-block">他虽然仅仅在丁嘴中学工作了三年,但丁嘴中学那三年的短暂时光,却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记。想当初,他初登讲台时的那股青涩与兴奋,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他的内心仿佛如潮水般的汹涌奔流。他许下诺言,一辈子要坚守教育阵营,努力的向求知的学生心田播洒良种。课堂上,他思维缜密,妙语连珠,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课后,他耐心辅导,为学生答疑解惑;夜晚,他在微弱的烛光下埋首于教案与作业之间;课余,他从数十公里外的县城为学校购买实验仪器,并就地取材,亲手研制实验试剂,只为学生上好妙趣横生的化学实验课。他所教化学并非是他的专业课程,但他执着认真,比同行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研究,正因为他的勤奋努力,所教学生的成绩远远超出同轨学科。节假日,他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脚泥的踩着乡村的泥巴土路去上门家访,为的是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而辍学。他回忆起那些与学生共度的美好时光,体育课上,利用自制的器械深受学生喜爱;运动会上,为学生呐喊助威鼓劲;文艺汇演中,亲手排练的迪斯科表演节目,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学生毕业离别时的不舍泪水……桩桩件件,皆是他教育生涯的珍贵宝藏。如今,他即使退休,依然关注着教育动态。就在前不久,他回到了曾经任教过的丁嘴中学,他的足迹踏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他无不感慨如今校园的巨大变化。但在他的心里,他却始终认为教育的真谛在于:用微光照亮微光,用生命影响生命。而丁嘴中学的三年时光,让他懂得了真正的教育,从不在于高楼广厦的多少,而在于心与心之间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他在苏州挂职学习期间,克服了南北的饮食差异,忍耐着离家的思乡煎熬,以及适应了当地的吴侬软语,尽快地就融入了当地的大家庭。由于他为人和善,热情周到,多才多艺,工作勤奋刻苦,教学成绩突出,不久就赢得了校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喜爱,以及广大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并与当地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没有忘记前往苏州挂职学习的初衷,他广泛涉猎当地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深研精专教学技能,写下了一篇篇具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回来的行囊里,盛装的全是苏式教育的精粹。回想当年,江南的软语炊烟里裹着化不开的乡愁;青石巷的晨雾打湿了他的衣衫,却浇不灭他书写教育笔记的热情;六个异乡人挤在灶台前煨煮的何止是改善生活的老鸡汤?那蒸腾的热气里,分明漂浮着天南地北的教育理想。</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征程中,是他用爱与责任谱写着教育的华美乐章。他的坚守,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他的奉献,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如今,他已可谓事业有成,桃李成林。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教育的种子,终在岁月中长成大树,而我们,都是彼此生命里的种树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的这种对教育的执着情怀,就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乐于前行。我相信,总有一种力量,能穿越岁月,让梦想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文字丨松风悟月</p><p class="ql-block">2025-4-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