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足迹85——瞻仰西柏坡 造访白毛女的藏身洞

通达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16日——5月19日,为了这一年国家实施的红色景区建设,我和抚顺红色景区改扩建指挥部的同事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红色景区学习考察。</p><p class="ql-block">5月16日上午去气势宏大的首都博物馆参观。下午为平顶山纪念馆改扩建的设计批复的问题,前往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p><p class="ql-block">晚上到北京南郊长途客运站,坐大巴去石家庄。晚上8点到达。</p> <p class="ql-block">5月17日打出租去西柏坡,沿着水库边弯弯曲曲的公路,路过平山县西岗南村,遇见正在建设中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碑(纪念亭)和曹火星的塑像,这也是当年开展的红色景区建设工程。</p> <p class="ql-block">紫红的碑体刻着金色的曲谱与歌词。下车观看,才知道是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红色歌曲的作者曹火星建设的纪念园。西岗南村是曹火星的家乡,隔着水库对岸,就是西柏坡。</p> <p class="ql-block">1943年,19岁的曹火星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曹火星一生创作了千余首歌曲,被誉为“人民音乐家”。</p><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的白皮书,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对此,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针锋相对地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p><p class="ql-block">读过延安《解放日报》上的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心潮澎湃的曹火星的创作灵感一下子就来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他坚持抗战六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就这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脍炙人口的红歌就诞生了。</p><p class="ql-block">1950年的一天,毛主席在中南海散步时听到小女儿李讷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主席听了,说:“怎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应该加上个“新”字,这样唱才符合历史”。于是,这首歌就定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建成了曹火星纪念园。曹火星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已经传唱了82年。(本张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革命旧址平面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绕大坝过岗南水库到了西柏坡,经过联络,西柏坡景区免费接待我们。西柏坡现址是搬迁过来的,原址已经是水库淹没区。1958年,由于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和东柏坡等20个村庄被搬迁。</p><p class="ql-block">西柏坡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革命遗址前的五大书记立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纪念碑</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景区停车场南侧的纪念馆后山顶上,修建于1993年即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p> <p class="ql-block">前往西柏坡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序厅的大型浮雕上人物众多,他们都是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中共领导骨干,是一批建党建军建国的我党精英。</p> <p class="ql-block">在西柏坡纪念馆有一个独特的景观——电报长廊,上面镌刻着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起草的电报手稿,走到这里,满耳是滴滴答答的电报的声音。指挥全国战场的208万解放军消灭154万国民党军的三大战役,指挥部就在西柏坡滴滴答答的电报声中。西柏坡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不发兵,不发枪,不发粮,只是天天发电报。毛主席用408封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p><p class="ql-block">有人问,西柏坡发这么多电报,敌人怎么会发现不了啊?因为毛主席起草好电文以后,并不在西柏坡发报,而是军委作战室的人拿着电报,到周围几个村庄发报,使敌人监测不到我们的发报位置。并且我们的电报从来没有被敌人破译过;而我们,反而会不断破译敌人的电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密码是周恩来创造的,叫做“豪码”,而“伍豪”就是周恩来的笔名。从毛主席指挥红军长征以来,都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在西柏坡则是说“毛主席用电真如神”,这个“电”,就是电报。毛主席在西柏坡仅仅10个月,用408封电报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蒋介石有专机,飞来飞去亲临前线指挥,还有豪华的作战室。这些毛主席都没有,他只有电报。毛主席的电报只是战略方针,前线的事情都让将领们根据战场的军情尽兴发挥。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毛主席对前线指挥员说过:“军情紧急,不必请示。我们不遥指”。而蒋介石则是飞到各地越级指挥,把自己当成了军、师长,甚至是团长。毛主席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统帅,而蒋介石则是佩戴五星上将肩章、胸前挂着青天白日勋章绶带、言必称自己是统帅是领袖。在毛主席面前,蒋介石啥都不是,只是一个没有格局、心胸狭隘、把中国视为蒋家私产的独裁小丑。</p> <p class="ql-block">这里安静朴素,毛泽东故居前的石碾子曾是讨论军国大事的案桌,各位领袖的家具沙发都是我军夺取的第一个大城市石家庄的战利品。刘少奇的居室最温馨,有双人床。朱德的房子最好,是窑洞建筑,是毛泽东让给朱德的。中央军委总作战室里的3张桌子和两面地图,决定了解放全国的进程。</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p><p class="ql-block">1975年,被特赦后的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黄维要求看看在淮海战役把他打败的共产党在西柏坡的指挥部。这件事请示了毛主席,毛主席笑了,他说:“不要那么小气嘛!他想看就让他看嘛”!黄维到西柏坡军委作战室看过这四间小平房后,这个曾经在抚顺改造战犯管理所不服从改造,对共产党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彻底服气了。他说:“毛主席真是英明伟大,在这四间小平房里就把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给打败了,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啊”!</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领导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p><p class="ql-block">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是一座长条形的土坯房,两面党旗挂在深红的幕布之上。会场前排有沙发,是五大书记的座位,这些沙发是解放石家庄的战利品。其他的高官要员们都坐小板凳,只能容纳几十个人的会场,简陋得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撤出延安,延安被胡宗南的国民党军占领。为了应变,中央领导分成了两个部分。1947年5月,由刘少奇和朱德组成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个决策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民参加土改分到了土地,衷心拥护共产党,纷纷参加解放军,他们要保卫自己分到的土地,于是解放军的兵源补充源源不断,终于,人民的力量压垮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p><p class="ql-block">而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了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中枢,率中央前委和解放军总部坚持在陕北。1948年5月,中共中央的这一部分进驻西柏坡,党中央的两个部分在西柏坡团聚,五大书记在西柏坡共同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高光时刻;然后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胜利,从而为建立人民的国家,做了奠基性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北京)筹备建国。毛主席把这次去北平叫做进京赶考!夺取全国胜利,以后的路共产党应该怎样走,这的确是横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次历史大考。历史到了2025年,今天的共产党人可以告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你们所愿,历经共产党人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共产党的进京赶考已经考了个满堂彩!</p><p class="ql-block">顺便说一句,西柏坡的中共统帅部旧址的百余间房屋和家具,都是原物,是整体从原址搬迁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登天桂山,奇峰林立,好像地质公园。下缆车后右行,上山,曲径通庙。白毛女的故事在天桂山一带广为流传,当年白毛女躲藏的山洞,在天桂山的群庙之上。</p> <p class="ql-block">本张老电影《白毛女》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是我们熟悉的《北风吹》。《白毛女》的电影、歌剧、芭蕾舞剧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文艺经典。</p><p class="ql-block">《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省杨各庄。故事的主角是那位名叫喜儿的姑娘和她的父亲杨白劳。勤劳朴实的农民杨白劳,因欠下黄世仁的高利贷,被逼得走投无路。在寒风凛冽的除夕夜,杨白劳含恨喝下了卤水死去了。而喜儿却被恶霸地主黄世仁抢进了家中,遭到凌辱。</p><p class="ql-block">喜儿不甘受辱,从黄世仁家中逃出来,躲进了深山,靠着吃娘娘庙的贡果为生。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煎熬,使她的头发渐渐变白,成了人们言之色变的白发仙姑。</p><p class="ql-block">终于,八路军解放了杨各庄。喜儿的未婚夫大春,也随军归来。斗倒了黄世仁,为喜儿报了仇。喜儿终于重获新生。</p> <p class="ql-block">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照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白毛女》的故事起源于河北省的平山县和阜平县一带的民间传说。当地山区农村的人们习惯于在路边建个小房供奉神灵,并放置贡品。某天,贡品被一个满头白发的女人拿走,人们误以为是神仙显灵,于是“白毛仙姑”的传说逐渐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1940年,记者李满天根据这一传说撰写了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后来,这一故事被改编成歌剧《白毛女》,并在1945年首次演出,成为抗日战争末期解放区的代表性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喜儿”,因为她长期藏匿在山洞,倍受摧残,缺衣少食而成了少白头,于是被称作“白毛女”。</p> <p class="ql-block">白毛女洞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平山县天桂山是岩溶地貌,孕育了众多洞穴,俗称“九泉一井十二洞”。白毛女洞则是众多天然溶洞之一。此洞巧妙地分为三个洞眼,洞口分别位于东、西、南三面,阳光在各个时段都能射进洞里。东、南、西三面的每个洞口和洞里都通透明亮,因此也被称为三眼洞。这同绝大多数山洞一团漆黑完全不一样。白毛女洞三洞连通,且光线明亮。洞门高大,洞内宽敞,钟乳石丛生。洞后又有一洞,内有石床、石枕。石床长约2米,宽1.5米,厚约15厘米,传为仙人所居。 1959年,电影《白毛女》中大春与喜 儿重逢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p><p class="ql-block">著名剧作家贺敬之将这一民间传说编成了歌剧,后来平山籍作家杨润身等将歌剧《白毛女》改编为电影,并在天桂山拍摄了大量的外景,使得天桂山成为了“白毛女”的象征之地。洞口的“仙姑洞”三个字,是贺敬之的亲笔题写。至此,三眼洞就成了白毛女的洞。</p> <p class="ql-block">我们攀上石阶,来到白毛女洞口,由于没有精神准备,冷不丁看见白毛女站在面前,真是吓了一跳。走进洞里,变换角度,才看到白毛女身后还有大春。洞里宽敞,有两个出口,泉水由洞里流出,好像小说《林海雪原》里描写的李鲤宫。吓过一跳之后,我在洞口牵着白毛女的手,咱也当一把大春哥,来此解救一回喜儿。</p><p class="ql-block">由白毛女洞再向上,便见陡壁上的大字“北武当”和庆祝香港回归的一个巨大的“归”字。登上金顶,路过群象阵(天然石头)。</p> <p class="ql-block">杨白劳与黄世仁的故事并非真实历史事件,而是虚构的故事。虽说是故事,但它是基于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现实,反映了高利贷、土地剥削和农民贫困等社会问题。通过艺术加工,这部作品成功唤起了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思和对新社会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四川白毛女罗昌秀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但是,《白毛女》也并不只是故事传说。在四川省宜宾的凤仪乡,有一个真有其人的白毛女罗昌秀,她的遭遇和《白毛女》剧中的喜儿一模一样,她为了躲避地主的迫害在深山生活了11年,直到四川解放,她才被发现并得到解救。罗昌秀藏在深山11年,然而外面的世界已经是换了人间。罗昌秀2002年去世。</p><p class="ql-block">罗昌秀被誉为四川“白毛女”,她的经历见证了“白毛女”的真实瞬间,记录了旧社会地主豪绅的蛮横与凶残。旧社会把她从人变成了白毛女,新中国让她从白毛女变成了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