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马心语(二百零二)

老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今天进入中华民国。先了解一下中华民国的骑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中华民国简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4][5]统一之后,民国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6]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中华民国时期结束。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初期颁布临时约法,后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背景,国民政府实施军政期,训政期,宪政期,抗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确定了总统制。[7]民国时期外交呈现了一个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民国骑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速射武器的出现,敲响了骑兵的丧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骑兵战阵受到机枪的无情射杀,大规模使用骑兵的作战方式开始走下坡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来意义的骑兵,在许多西方国家的编制序列中已经消失。但在装备落后的中国,情况却并不完全如此。本文仅就民国时期中国骑兵的编制状况作一概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92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队派系繁杂。从大的方面说,有北洋军阀,西南军阀以及南方反北洋派革命武装。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的骑兵主要集中在北洋军队中,南方军队编制中虽然也有骑兵,但实际数量很少。直皖系骑兵 北洋陆军的编制,是以师为战略单位,每师有一骑兵团。师以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陆军混成旅。是较师小一些的合成单位。混成旅的编制并不统一,多数驻北方的混成旅编有一个骑兵营。除了师属骑兵团和混成旅属骑兵营外,北洋军也曾编有独立骑兵旅,但为数不多。骑兵旅下属2个骑兵团,共有骑兵1344名。从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的直系所辖兵力来看,计有24个师,47个混成旅、3个骑兵旅和若干个独立团。师属骑兵团是北洋军骑兵(奉军除外)的主要建制单位。是属骑兵团的编制,早期完全与清末新军相同,即每团3营,每营4连,每连2排,每排2班,每班士兵14名。全团共有战斗兵672名,另有勤杂兵447名,备补兵81名,战马792匹。后期编制有所变化,每团直辖4连,每连4排,每排3班,所率兵马并大的变化。将骑兵以团为单位编在陆军师,就当时中国的装备技术状况和北洋军阀活动的大部分地区看,是比较合理的。但北洋军阀的统治,北起察绥,南至两湖、闽浙,只此一种类型,不够灵活。正如当时《联军志略》所说:“在江南地方,骑兵无甚活动余地,故每师为传令搜索用,编配一连足可应付。”“在满蒙、新疆方面,骑兵之编制宜多而大,宜设骑兵师(以骑兵十二至十六连,骑炮兵二至三连,机关枪一至二连编成之)”。在北洋军阀统治后期,驻江南的北洋军,其师属骑兵团多数战马缺编严重,有的已名实不符;而在塞北,除察哈尔曾建有2个骑兵旅外,没能出现更多更大的骑兵集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奉系骑兵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奉军采用的是和关内北洋军完全一致的编制。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军整军经武,以旅为基本单位,将全军整编为27个混成旅和5个骑兵旅。骑兵旅辖骑兵二至三团,混成旅的编制差异较大,有的全部由步兵编成,有的辖一个骑兵团。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奉军总计有步兵60个团,骑兵24个团,步骑比例2.5:1,对关内北洋军来说,奉军骑兵所占的比例是较大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的势力膨胀,达到全盛,军队编制又一次改革,并首次在中国出现了骑兵师的建制,按奉军乙种骑兵师的编制,师辖2个骑兵旅,旅辖二团,团辖四连,并机关枪、迫击炮各一连,师直辖骑炮兵一连。陆军师分甲乙两种,不再辖骑兵团,均只辖一个骑兵连,1925年春,奉军编成内共有4个骑兵师,总计10个骑兵旅。再后来,奉军又有了更大一级的编制-骑兵军,但非固定编制,属临时战斗编组。这时,奉军已开始衰落,奉军骑兵也不如以前了。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由于国民革命军是由广东建军逐渐向北发展的,因此,骑兵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北伐开始时,最初的8个军基本上没有骑兵,后来由于冯玉祥、阎西山、张学良等的归附,国民革命军有了大量的骑兵。1928年北伐完成,全国军队计划整编为60师,每师辖一个两排四班的骑兵连。但编遣未完中原大战又起。战后,军队再次整编。按1930年编制,师辖编成四排的骑兵连一个,共骑兵128名。从此一直到1949年国民党结束在大陆统治,除马家军和中央军驻新疆部队外,陆军师建制内的骑兵,未能超出一个连之数。师属骑兵外,这一时期的骑兵还编有独立的师、旅,后又有骑兵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全国骑兵共5个师、27个旅。其中属中央军系统的仅2个旅,属东北军系统的16个旅,属西北军系统的2个师又2个旅。属晋绥军系统的1个师又5个旅,属马家军系统的2个师又2个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骑兵,仍主要掌握在北方计西北的张学良、冯玉祥、阎西山、马步芳鸿逵等所谓杂牌军之手。到全国抗战爆发时,全国骑兵共有6个军的番号,其中属东北军系统的2个,属西北军、晋绥军、马家军、中央军的各1个。1945年初,为对日大反攻的需要,中国军队不断扩编,骑兵的番号也达到民国史上的最高记录,共有5各军的番号,辖22个师。其中中央军、晋绥军、马家军各有5 个师,东北军3个师,其他部队4个师。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骑兵师许多名不符实,有的缺编严重,实力不足1团,有的虽仍是骑兵番号,却早已没有战马而变成步兵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军、西北军已被瓦解和削弱,只有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陶峙岳部各有骑兵2个旅,马家军的马步芳部有骑兵7个旅,马鸿逵部有骑兵1个师,晋绥军的分支傅作义部有骑兵1个师和13个旅,其他骑兵部队均已被撤销和改编。这一时期的独立骑兵编制,由于战争的频繁和派系的庞杂,很难说得十分清楚,大体上除了马家军外,一般师辖骑兵三个团,旅辖两个团。以1935年门炳岳骑兵第七师为例:师辖三个骑兵团另一个炮兵连和一个汽车队,每团辖四个骑兵连和一个重机枪连,全是官兵6000余名,乘马7000余匹。远大于当时国际上骑兵师三四千人的惯例。这是中央军第一个骑兵师,又是何应钦想建成一个样板骑兵师的缘故。实际上,当时国内骑兵师的兵马除马步芳部队以外,多在3000上下。到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消耗和建军的加快,则很少有超过3000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马家军因一直生活在西北草原荒漠地区,骑马又是西北人的特长,所以骑兵从始至终始马家军尤其是青海马步芳军队的主要兵种,在其军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放战争中,马步芳的步兵师均由两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编成。以248师骑兵团为例,团辖四个骑兵连和机枪连、炮兵连、特务连共七个连,兵员1200人乘马1300匹,足见其骑兵所占比例之大也正因为其偏居西北,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其独立骑兵编制更是远远大于内地骑兵,如抗战初期编组的暂编骑兵第一师,师辖三个旅,共8000多兵马,其实力和当时内地三个骑兵师差不多。再如解放战争时期马家军的骑8旅和骑14旅,官兵人数分别为7350和5650人仍相当于内地二至三个骑兵旅的实力。合水战役中,骑8旅的一个连,竟有400多兵马,这在整个民国史上绝无仅有。由此亦可看出马步芳在军队番号受阻时的对策和野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除上述所列以外,民国时期,还有东北抗日义勇军和察绥抗日同盟军中拥有为数不少的骑兵。因其活动在塞北关外,又主要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骑兵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发挥着出色的作用,因而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东北义勇军贾秉彝第十五路军,骑兵占其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邓文所部义勇军在被迫撤到热河时,仍保存着三个师、六、七千人的骑兵;察绥抗日同盟军的编制序列中,亦曾出现过2个骑兵挺进军和9 个骑兵师、5个骑兵旅的番号。但由于义勇军和同盟军均属民众武装,骑兵的编制和实力很难说得清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