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池记》信阳卫校,我的心路历程(八)(美篇推荐)

布衣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消息见诸报端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开展游泳活动的热潮,青年学生的热情尤为高涨。在这种情势下,由金鲁峰校长发起,学校领导决定,将中教楼南面的两个池塘改造为游泳池。此事谈何容易,须知多年积成的泥塘,把水抽干后一试探,下面最深处的烂泥能有半米多深,那时又没有挖泥机械可用,全靠人力,池塘面积不够大,还要向四周开挖,可以想见工程的难度。申请不到经费那就师生自已干。于是全校总动员,轮番停课施工。所用的工具也就是铁锹、镐头、抬筐再加上师生自己的脸盆。大家从四周跳入塘内,分成小组,有人用锹将挖起的烂泥倒在脸盆和抬筐里,其他人便端或抬出来倒在塘外。开始时处理边沿的烂泥还省些力气,越往中间越困难。乌黑的臭泥水没在脚踝以上,泥水下是砖头瓦块玻璃茬,同学们双手端着满盆的烂泥,一路上用脚试探着向塘边移动。不几天,全校师生的搪瓷脸盆都已伤痕累累,腿脚也多有划伤。</p> <p class="ql-block">  为了鼓动大家的情绪,学校组织了宣传鼓动组,架起了高音喇叭,不断播放热情奔放的进行曲和表扬稿件。我还按陕北民歌“夫妻识字”格式套编了一段歌词:石头个头大来,石呀么石头多,抬起那石头一呀么一路歌,抬石头做什么,抬来石头砌墙角,砌墙修建游泳池,练好本领保祖国,哎咳嘿哎咳呀------。彭守兰、王智兰、全启桂、姚光美几位同学演唱,有问有答,活跃了气氛,多了点谐趣。</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多月的劳动清理了池底的污泥,再由师生配合工人将池底挖平为东面1.5米,西部3米的斜坡,把砖铺在底面,用水泥钩缝,以防漏水。最后把四周砌上片石,加以修整美化,一个28╳50米的标准游泳池便奇迹般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游泳池竣工后,在卫校马上出现了游泳热。每到课外活动甚至直到傍晚,游泳池内都人满为患,体育课也破天荒地安排了游泳的内容。可惜我这个“旱鸭子”虽然随大流下过几次水,但终究还是只能来几下“自由式”。</p><p class="ql-block"> 热潮过去,游泳逐渐地被冷落下来。游泳池也慢慢地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又沦为了普通的池塘。不过有这么一大片水域,四周又补种了不少垂柳,毕竟给学校增加了一些风韵,同时也成了学生课余饭后的一方休闲去处。人说一个学校如果多了点水面便多了些灵秀,诚如斯言。</p> <p class="ql-block">  2003年,学校填平了游泳池,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六层的教学楼。从此这一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见证再也不复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