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天津卫十四~仓门口边儿有教堂

汉汉

<p class="ql-block">  天津卫有意思吗?常年生活在此,觉得习以为常了。天津卫有看头儿吗?冷不丁被问起,一时也茫然。大街小巷都有啥?还真说不清。外地人来此,时间有限,也就知道狗不理,大麻花,大炸糕,海河,意大利风情区,摩天轮,古文化街,其他的肯定不知道。作为本地人,知道的也不多,就是比外地人有时间,那就随便闲逛了。不是吗?应该是。</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一个天津人,闲逛到天津卫老城旧址,听说那里有一座基督教堂,过来逛逛。</p><p class="ql-block"> 这教堂叫什么名字?叫做仓门口基督教堂。这地界儿为啥叫仓门口? </p><p class="ql-block"> 原来呀,天津南开区老城厢的仓门口在大明朝时期在此有户部设立的一个机构。明朝时期,户部是掌管土地、户籍、财政等权利的中央机构。</p> <p class="ql-block">  为了管理南方运来的粮赋,户部在天津设立了分司,负责监督和管理粮仓。这些粮仓位于天津老城厢北门里大街东侧,因此这条街被称为户部街。因此形成了户部街和仓门口地名‌。</p> <p class="ql-block">  明朝户部在天津设立分司‌,永乐十三年后,明朝彻底停罢海运,恢复运河运输,南方的粮赋经运河运至天津中转。</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户部街西口的运粮口被称为“仓门口”,这就是仓门口地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说完了地名,再说说基督教。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基督宗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p><p class="ql-block"> 据说基督宗教有如下几个分支,一个是天主教,一个是东正教,还有一个叫做新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基督教。我没啥学问,就不多说了。</p> <p class="ql-block">  基督宗教各派都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主,都以《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为经典。</p> <p class="ql-block">  这几个分支在教会建制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天主教是教皇制,东正教是牧首制;基督教的体制较复杂多样,有长老制、公理制、主教制等。这仓门口教堂最早就是来自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鼓捣的。</p> <p class="ql-block">  这基督教是咋来的? 好像基督宗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团体。1至5世纪是基督宗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是基督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一般认为,其基本教义都是出自于《圣经》。历史上的教会以信经、信条、认信文等多种形式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作出了很多精要的概括,也被今天研究教义学的学者视为教义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  此外,历代神学家企图结合其时代的观念阐释和辨明基督教的信仰要理。很多神学家的著作也是阐发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宝贵资源。基督教各派教会最广泛接受的一本信经系《使徒信经》。</p> <p class="ql-block">  随着教会的发展与神学探讨的演进,一些与《使徒信经》中基本教义相关的论点被不断提出。早期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发挥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依托当时流行的哲学载体,构造出更加复杂的教义体系。</p> <p class="ql-block">   由此看出,这基督教是地地道道的洋玩意儿,可是又怎么和天津扯上关系了呢? </p><p class="ql-block"> 原来呀,基督教传入天津的主要途径是早先年通过不平等条约和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早先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西方传教士大举进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p> <p class="ql-block">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放了广州等五个口岸供外商贸易,传教士随之获得在五个口岸自由进出和居留的权利‌。1844年,《黄埔条约》进一步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标志着基督教在天津传播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  天津在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此设立租界。法国在天津设立租界后,开始在租界地外建造教堂进行传教‌。英美等国的传教士也随之而来。</p> <p class="ql-block">  听说在1860年,美国传教士柏亨利和殷森德随着给英法联军运粮食的美国船抵达天津,英法联军野蛮大兵们忙着跑到北京火烧圆明园干坏事儿去了,这两个家伙却忙着在天津传教了。他们在老城厢仓门口建立了天津的第一座基督教堂,这是中国基督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不过么,这座教堂也是命运多舛,1900年被义和团烧毁,事后重建。1908年以前,天津的基督教工作完全依赖外国人。后来中国教友们在老城厢罗家胡同建立了第一个自立会祈祷所,天津基督教自立会初具雏形。</p> <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一些教会成员开始反对“洋教会”的标签,倡导中国人自主建立教会,中华基督教会仓门口教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反映了当时全国范围内的独立办教思潮。</p> <p class="ql-block">  1908年,张芝庭,一位伦敦会教徒,呼吁创建本国教会,以减少对外部力量的依赖。他的儿子张英芳和好友张葛孙等继续推动自立运动,他们在罗家胡同建立了第一个自立会祈祷所,随后在太平庄购置草房作为福音堂,天津基督教自立会的雏形由此形成。</p><p class="ql-block"> 1910年,爱国教牧和信徒在经司胡同开会,商定成立天津基督教自立会。美国传教士山嘉立同意将仓门口的会堂转让给自立会。自此,天津五大公会的华人牧师和信徒脱离外国差会,成立了天津第一个自立教会,董事包括张伯苓、张葛孙等人,对华北自立教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自立会成立后,信徒人数不断增长,1920年达到600多人。张伯苓和宋则久等教育界和工商界的知名人士,通过“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理念影响了民众。1932年,自立会购置原外国人教会的房产,并扩建为今天的仓门口教堂,设有主堂和副堂,总建筑面积达1126.94平米。</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这一带比较突出的建筑就是是仓门口教堂,它在鳞次栉比的商铺之间矗立着。建筑样貌还基本保留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仓门口堂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有大门、侧房和圣堂等建筑。圣堂为二层楼高近代宗教建筑,青砖尖顶,瓦楞铁屋顶,造型别致,可容纳四百余人听经。</p><p class="ql-block"> 教会院内配房多为二层楼房,外院有楼房两层共18间,两间为办公和接待用,其他十六间供教牧及信徒居住,临街建有副堂一间,可坐五、六十人,用作对外布道用。另圣堂东侧有跨院二层住房小楼一所,有房五间。教堂房屋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门窗高大。</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天津基督教合并于四处聚会也就是滨江道堂(现在搬到了哈密道)、仓门口堂、浙江路堂及冈纬路教堂。旧城厢一带的九处堂会并入仓门口堂的联合礼拜。1976年,该仓门口堂经过强烈地震,并未毁损。1987年,仓门口堂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在天津老城厢鼓楼东大街,从东马路向鼓楼方向走,看到一个人力车的铜像,右手边就是仓门口教堂了。远远可以辨识出教堂门口。</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眼前的这座仓门口教堂的建筑完工于1934年,之后几度修缮。但仓门口地区建立教堂的历史还要追溯到1860年,可谓整个天津开埠之后的“第一”。</p><p class="ql-block"> 如今,仓门口老教堂在周围的现代建筑以及崭新的仿古建筑的衬托下显得特别触目。</p> <p class="ql-block">  教堂建筑成为天津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那个时期西方殖民统治对天津城市规划和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这教堂庭院里很有年头的老槐树,仿佛在拂面的和煦春风之中向我诉说着往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仔细想想作为一个天津人挺好的,有大把的时间在天津卫闲逛,逛来逛去挺有滋味儿。希望美友们有机会有时间也来逛一逛。 说句实在的,外地人来天津卫待两天就走,那可是白瞎了!那可是白来了! 要我说呀,至少待上个十天半拉月,要不真是白来了。</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日天津卫随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