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萧克上将</p> <p class="ql-block">萧克(1907年7月14日—2008年10月24日)原名萧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湖南嘉禾泮头小街田村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1925年萧克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等职。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晋察冀军区副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等职。全国解放后,任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2008年10月24日,萧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宗逊上将</p> <p class="ql-block">张宗逊(1908年2月7日—1998年9月14日)出生于陕西渭南,上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高级将领,军队训练、院校教育和后勤工作主要领导人,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1926年2月,张宗逊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连长;9月9日,参加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2营6连连长。1929年1月,先后任红四军第3纵队第9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参加创建中央苏区的斗争。1930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第36师师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1935年1月,任红10团团长。1937年8月,任120师358旅旅长。1946年11月,任晋绥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奉命开赴延安,保卫党中央。1947年2月10日,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1955年10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得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73年6月至1978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爱萍上将</p> <p class="ql-block">张爱萍(1910年1月9日-2003年7月5日) 出生于四川达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原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爱萍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成武上将</p> <p class="ql-block">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长汀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 杨成武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1950年,杨成武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入朝后的第一轮作战是反击“联合国军”试探性进攻和“特种混合支队作战试验”,率部参加了朝鲜东线的夏、秋季防御战役。荣获两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2月14日,杨成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平上将</p> <p class="ql-block">王平(1907年10月12日-1998年2月8日)湖北省阳新县三溪口镇大湖地村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名王惟允,曾用名王明,后改名王平。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九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兼察哈尔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和公安厅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炮兵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2月8日,王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萧华上将</p> <p class="ql-block">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原名萧以僔 ,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萧华军旅生涯中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辽东省委书记,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甘肃省委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还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萧华所著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1955年9月,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8月12日,萧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周纯全上将</p> <p class="ql-block">周纯全(1905年10月8日-1985年7月28日)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3年参加工人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第4方面军10师政委,红4军、红31军政委,红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校长,滨海行署副主任兼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东线战勤部司令员,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7月28日,周纯全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至成上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1967年2月3日)贵州三穗人,侗族。1928年,在反“会剿”的下,负责伤病员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1949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3日,杨至成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韦国清上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韦国清与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韦国清(1913年9月2日—1989年6月14日)广西东兰县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著名军事家。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参加著名的百色起义,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皖东北和巩固发展津浦路东地区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海战役中参加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1977年起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6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至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至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6月14日,韦国清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宋时轮上将</p> <p class="ql-block">宋时轮(1907年9月10日—1991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醴陵北乡黄村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萍醴边游击队队长、湘东南第2纵队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4分校校长、红35军参谋长、独立第3师师长、红21军参谋长、中央苏区西方军参谋长、江西军区作战科科长、红军大学第二大队大队长、军委干部团教员、红15军团作战科科长、红30军军长、红28军军长、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团长、雁北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津浦前线指挥部参谋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执行处处长、山东野战军参谋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东征、西征、山城堡战役、冀东抗日武装暴动、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梁山阻击战、宛西战役、宛东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9兵团司令员和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军事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参与恢复军队院校和教育训练工作。1955年9月,宋时轮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9月17日,宋时轮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朱良才上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朱良才(1900年9月27日—1989年2月22日)湖南 汝城县 人,开国上将,出生在湖南省汝城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25年,当小学教师的他,抱着救国救民的朴素思想,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革命的低潮中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时,他任资兴县委组织部长。1928年4月,他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和谭政(开国大将)一起,当上了红4军军部(朱德、毛泽东)的第一任秘书,在朱德、毛泽东的言传身教下,他由一个朴素的革命者,逐步地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整整奋斗了一生。曾先后担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北京军区政委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2月22日,朱良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唐亮上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唐亮(1910年6月13日—1986年11月20日)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参加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共,参加了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政治学院院长、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1月20日,唐亮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得志上将</p> <p class="ql-block">杨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杨敬堂,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和南京军事学院。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旅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一、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等职。1955年9月,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0月25日,杨得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