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但愿长闲有诗酒,一溪风月共清明。”走在清明的“气清景明”里,我就会想起唐人许坚的这份期许。不知道诗人当时经历过什么,但隐约中,我还是读出了些“采菊东篱下”的人生况味。在我的眼里,清明时节,是跟所谓的隐逸扯不上边的。即便有“风吹旷野纸钱飞”的告慰,更是有“半篙春水一蓑烟”的追寻,都是清明的群芳竞艳里不可忽略的底气,在“万物皆显”中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当斗指乙时,则清明风至。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巽是八卦中的方位之一,一般指东南方。东南风一来,万物的生长就不可阻遏了,这也是巽在八卦中的意指。《岁时百问》的解释就通俗明了得多:“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p> <p class="ql-block">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白桐花开,清明就到了,桐花就成了清明的节气之花。宋人柳永在《木兰花慢》里是这么吟唱的:“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鴽是鹌鹑类的小鸟。田鼠躲起来了,而鴽鸟则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古人以为是田鼠化作了鴽鸟,实则是阴阳交替的象征。这个时候,花期不长的麦花绽开了。唐人杜少陵眼里的蜀地江村,此时此刻,已是“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了。三候虹始见。清明多雨,日穿雨影,但见彩虹。彩虹之下,则有柳花清扬。唐人李太白在金陵酒肆里的留别,有着依依不舍的眷恋,怕是叫人遐思万千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p> <p class="ql-block">清明前后,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早在春秋时期,男女结伴出游,便是春天里的一道美丽风景。《诗经·郑风》有《溱洧》篇,是这么描述士与女“且往观乎”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意思是说,溱水和洧水奔向远方,男人和女人出城游玩。女的说,一起去看看?男的说,我已经去过一趟了,不过,再去一趟又何妨。至唐时,清明踏青开始盛行了。唐人李淖《秦中岁时记》载曰:“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孟浩然在《相和歌辞·大堤行》中有如下诗咏:“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南宋以降,清明踏青更是盛况空前。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称,西湖的春游,可用“特盛焉”来形容:“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时人吴惟信有诗为证:“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p> <p class="ql-block">除了出城寻春,扫墓祭祖以求慎终追远,终于把清明节气变成了一个充满缅怀情绪的盛大节日。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西周时期的著作《周礼·春官》中就记载了祭墓的习俗。《论语》亦有云:“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朱熹注曰:“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通过祭祀之礼,让民德归厚,天下归心。或许正是基于此,唐玄宗开元年间,“寒食上墓”就成为一项法令,《旧唐书》载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宋元时期,寒食节融入清明节,扫墓祭祖就成为清明节里的不二“常式”,更是激起了人们对于生与死的叩问,千年不辍。宋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中的描述,就是清明祭扫的典型场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出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而把这种追念写得字字带泪的,要数苏东坡在明月夜、短松冈上的断肠一叹,是直击人心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p> <p class="ql-block">宋人程颢说,“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是的,清明的万紫千红,固然在召唤着我们,不妨游衍一回,但终须还是不能忘归的 ,就像放翁的相劝,“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的归程,就是“思时之敬”的行程。有空的时候,总是要回去一趟的,不要似元人乔吉一样,五十岁时,客居他乡,只剩下”三千丈清愁”的落寞:“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