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伯钧上将</p> <p class="ql-block">陈伯钧(1910年11月26日-1974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四川省达县(今达川)河市坝村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团部副官、新兵训练处主任、排长、教导队副队长、连长、纵队参谋长、军参谋长、师长、军长、军团参谋长、红军大学主任教员、军团长、旅长、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抗大第2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军副参谋长、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上级干部大队大队长、兵团副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秋收起义、五斗江战斗、草市坳战斗、龙源口战斗、黄洋界保卫战、水南战斗、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漳州战役、南雄水口战役、乐安宜黄战役、长征、陈庄战斗、热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参加了湘西剿匪。1955年,陈伯钧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2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奇涵上将</p> <p class="ql-block">陈奇涵(1897年9月23日—1981年6月19日)号圣涯,出生于江西兴国坝南区竹坝村,1925年入黄埔军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军衔。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陈奇涵是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士渠上将</p> <p class="ql-block">陈士榘(1909年4月14日—1995年7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北省荆门市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排长、纵队副大队长、纵队司令部参谋、纵队参谋处处长、师参谋长、科长、营长、军参谋长、代理军长、随营学校校长、八路军旅参谋长、支队司令员、军区司令员、野战军参谋长、兵团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长征、直罗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广阳战斗、山东抗日根据地历次战斗、攻克赣榆县城战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转战鲁西南、挺进中原、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兼军事建筑部部长和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等职。参与领导国防工程和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圆满完成两弹基地工程任务,为中国导弹、原子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5年,陈士榘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陈士榘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7月22日,陈士榘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锡联上将</p> <p class="ql-block">陈锡联(1915年1月4日—1999年6月10日)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陈锡联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在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邓华上将</p> <p class="ql-block">邓华(1910年4月28日—1980年7月3日) 湖南郴县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党代表、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八路军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辽吉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古田会议、长征、湘南起义、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等,组织指挥了海南岛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协助彭德怀指挥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组织指挥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及1953年夏季反击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7月3日,邓华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0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董其武上将</p> <p class="ql-block">董其武(1899年11月27日—1989年3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山西河津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军排长、连长、营长、旅部副官长,国民革命军侦察队队长、先遣总队支队长,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部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第73师436团团长、第35军218旅旅长、第65军101师师长,陆军暂编第4军、骑兵第4军、陆军第35军和暂编第3军军长,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绥远和平解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2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第69军军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组织部队完成朝鲜境内机场修建等军事工程任务,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是第一、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3月3日,董其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一室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傅秋涛上将</p> <p class="ql-block">傅秋涛(1907年8月3日—1981年8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省平江县人。1925年参加雇农工会,1927年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赤卫团政委、平江县工会委员长、湘鄂赣省总工会委员长、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兼第三作战区政委、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湘鄂赣省军区政委、湘鄂赣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主席、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皖南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7师副师长、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南军区政委、中共鲁中南区委第一副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兼华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第一副政委等职,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参加配合红军攻打长沙的战斗,参与领导湘鄂赣苏区反“围剿”,参与领导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参与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参加皖南秋季反“扫荡”,组织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秋涛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代理书记兼山东军区政委、中央复员委员会秘书长、武装部部长、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总参谋部顾问等职,参与领导数百万复员军人的安置工作,为实行义务兵役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8月25日,傅秋涛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傅钟上将</p> <p class="ql-block">傅钟(1900年6月28日—1989年7月28日)四川省叙永县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傅钟历任支部书记、总支部局副书记、师政委、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边区省委书记、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钟担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55年9月,傅钟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傅钟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7月28日,傅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甘泗淇上将李贞少将</p> <p class="ql-block">甘泗淇(1904年12月21日—1964年2月5日)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湖南省宁乡县十都月山楠竹山(今黄材镇八渡水村)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历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零师、晋绥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抗美援朝中,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结合志愿军实际,对政治工作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作认真的探讨。其中关于政治工作要“钻进去,冒出来”等重要论述,对全军政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志愿军回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甘泗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p><p class="ql-block">李贞(1908年—1990年3月11日)湖南浏阳人,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1926年走出婆家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游击队。李贞历任浏东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务。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1955年9月,李贞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女性。1988年7月,李贞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3月11日,李贞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他(她)们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天民上将</p> <p class="ql-block">郭天民(1905年5月7日—1970年5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排长、副连长、大队长、支队长、师参谋长、师长、军区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教育科长、军参谋长、军委局长、军分区司令员、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野战军副参谋长、兵团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广州起义、长征、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云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院校部部长等职。1955年9月,郭天民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5月26日,郭天民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65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洪学智上将</p> <p class="ql-block">洪学智(1913年2月2日-2006年11月20日)生于河南商城汤家汇(今属安徽金寨)。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商(城)南起义,任商南游击队小队长,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独立旅第5团。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副师长、军区副司令、军区司令、纵队司令、军长、兵团副司令等职,参加了长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省农机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石油化工局局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政协副主席等职。参与指挥了解放海南岛战役、万山群岛战役、抗美援朝等。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3年7月底,停战协议刚签订,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隆重授勋仪式,授予洪学智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赖传珠上将</p> <p class="ql-block">赖传珠(1910年4月3日—1965年12月24日)江西省赣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党代表,第三十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三十七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六科科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代部长,新四军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政治委员,第十五兵团政治委员。参加古田会议,参加长征,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解放海南岛、解放万山群岛等战役战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建国后,历任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12月24日,赖传珠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55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李达上将</p> <p class="ql-block">李达(1905年4月19日—1993年7月12日)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早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师参谋长、军参谋处处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湘赣苏区反“围剿”,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抗美援朝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1954年11月,李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197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7月12日,李达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