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接上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桂兹先生</p> <p class="ql-block">高桂滋(1891-1959)字培五,陕西定边人。曾任国民党政府军第八十四师师长。1949年拒绝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先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农林部副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参事室主任职。1952年高变卖房产捐献1架飞机支持抗美援朝。后任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主任、第一届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9年1月6日,高桂滋因病逝世,享年68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冠杰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冠杰(1892-1951) 广东梅县丙村联和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先后毕业于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四期、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曾任福建省副省长、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纂委员兼总务科长、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总务委员会书记、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他由香港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参与起草新政协组织条例。是年9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委员。1951年随中南土改分团到湖南益阳参加土改。1951年10月12日,郭冠杰因肝癌病发医治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6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铭枢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铭枢(1889~1965年5月15日)字真如,广东合浦曲樟(今属广西)客家人,北伐将领,抗日名将。从军而信佛。任民国政府军事委员、广东省 政府主席、代理行政院院长,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系民国时代国民党上将,铁四军的元老。民革的创始人之一。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1965年5月15日,陈铭枢在民革中央参加座谈会时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潜先生</p> <p class="ql-block">程潜(1882年3月31日-1968年4月9日)字颂云,汉族,生于湖南醴陵官庄,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民革成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时期历任广东大元帅府陆军次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湖南、河南省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8年4月9日,程潜在因病北京病逝,享年86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思远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思远(1908年8月—2005年7月28日)广西宾阳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罗马大学 研究生毕业,政治学博士。青年时代投笔从戎。他捭阖纵横于蒋介石、李宗仁之间,参与筹划了反蒋、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逼蒋下野、与共产党和谈等重大历史事件,在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的10年间,李宗仁先后五次派程思远到北京,晋谒周恩来总理。程思远两赴欧洲牵线搭桥,为李宗仁回归大陆作了充分的准备。最后又与李宗仁一起,从海外归来。2005年7月28日,程思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著有《蒋李关系与中国》《李宗仁先生晚年》《政坛回忆》《政海秘辛》《白崇禧传》《我的回忆》。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董其武先生</p> <p class="ql-block">董其武(1899年11月27日—1989年3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山西河津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军排长、连长、营长、旅部副官长,国民革命军侦察队队长、先遣总队支队长,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部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第73师436团团长、第35军218旅旅长、第65军101师师长,陆军暂编第4军、骑兵第4军、陆军第35军和暂编第3军军长,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绥远和平解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2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第69军军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组织部队完成朝鲜境内机场修建等军事工程任务,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9年3月3日,董其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蓝公武先生</p> <p class="ql-block">蓝公武(1887年1月23日—1957年9月9日),字志先,笔名知非,广东大埔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大学教授,生于苏州。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成为研究系的重要成员,时人称他和张君劢、黄远生为梁启超门下的“三少年”。近代中国的曲折历史和他个人的坎坷经历,使他深深懂得了唯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的真理,从而在两个中国之命运决战的前夕,毅然进入解放区,以党外布尔什维克的姿态为新中国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57年9月9日,蓝公武因病在北京逝世北京,享年7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共中央依据蓝公武生前的强烈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李锡九先生</p> <p class="ql-block">李锡九(1872年1月1日—1952年3月10日)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任庄村人。他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众议院议员、非常国会护法委员,进行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的斗争。1922年经李大钊介绍入党,是衡水市第一名党员。入党后,曾受托参与筹建中共顺直省委。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兼军事裁判所所长。1930年任阎锡山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解放战争时期,李锡九作为傅作义将军的秘密使者,前往西柏坡同党中央商谈北平和平解放事宜。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1952年3月10日,李锡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梁希先生</p> <p class="ql-block">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原名曦,后改名为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林学的开拓者,林业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和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是国家林垦部部长、研究员。1916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专业;1923年赴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现为德累斯顿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1927年任教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33年—1949年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1949年5月任国家林垦部部长、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12月10日,梁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柳亚子先生</p> <p class="ql-block">柳亚子(1887年5月28日—1958年6月21日)江苏吴江黎里镇人,原籍吴江汾湖镇北厍大胜村,本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民主人士、诗人。1903年参加中国教育会,后入同盟会和光复会。1905年创办《复报》,1909年创办南社,1914年—1918年任南社主任,曾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他还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此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58年6月21日,柳亚子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常培先生</p> <p class="ql-block">罗常培(1899年8月9日—1958年12月13日)萨克达氏,名仁禄,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满族,属正黄旗,北京人。 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民国八年(1919年)罗常培于北京大学毕业。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还曾任《中国语文》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和召集人、1954年和1958年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语言研究》常务编委等。1958年12月13日,罗常培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豪才先生</p> <p class="ql-block">罗豪才(1934年3月~2018年2月12日)原名罗豪材,汉族,祖籍福建安溪,出生于新加坡,致公党成员、中共党员,中国现代行政法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曾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2018年2月12日,罗豪才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2月24日,罗豪才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彭泽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彭泽民(1877-1956年10月18日)原名彭泽文,字锦泉,号镰希,广东四会人。但自幼勤奋好学,从小随伯父学习中医,1902年只身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谋生,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和讲堂”。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彭泽民于1906年正式加入了同盟会,是吉隆坡分会负责人之一,由此开启了彭泽民革命的一生。中华民国成立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吉隆坡同盟会支部也改组为国民党吉隆坡支部,彭泽民担任负责人期间,在开展党务活动之余,利用家传中医,为群众治病。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孙中山在1914年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开展“反袁”的二次革命。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忠诚于孙中山的彭泽民依旧坚持在南洋地区开展活动,吸引进步青年、积极培养人才。1955年,彭泽民在中南海参加最高国务会议时心肌梗塞,突然晕倒。周恩来立即中止报告,指示全力抢救,彭泽民当即被送往医院。1956年春出院后,他仍坚持参加各种国务活动,10月15日,彭泽民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再次发作,18日,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79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萨空了先生</p> <p class="ql-block">萨空了(1907.03.26—1988.10.16)原名萨音泰,蒙古族,笔名了了、艾秋飙,原籍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1907年3月26日生于四川成都,1988年10月16日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擅长艺术理论。1925年参加“阿波罗画会”,1927年开始在北京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北京晚报》编辑记者,1929年后任《世界日报》画刊编辑,《世界画报》总编辑,天津《大公报》艺术半月刊主编。1931年被聘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教艺术理论课。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曾任多家知名报纸的记者、编辑、主编及经理,新中国成立之后,历任新闻总署副署长、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局长、出版总署副署长、民族出版社社长、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创建民委下属数家单位并主持工作。负责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著有长篇小说《懦夫》,散文集《香港沦陷日记》《由香港到新疆》,美学专著《科学的艺术概论》等,另有新闻学专著《科学的新闻学概论》、译著《窦德大使日记》《宣传心理研究》,还有《萨空了文集》。1988年10月16日,萨空了于清晨去世,享年81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汤用彤先生</p> <p class="ql-block">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2日)字锡予,籍贯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17年,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 之一。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着、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 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1964年5月2日,汤用彤病逝,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墓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吴奇伟先生</p> <p class="ql-block">吴奇伟(1891年1月8日—1953年7月11日) 字晴云,号梧生。广东大埔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北伐名将、抗日名将。吴奇伟生于广东大埔县密坑村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十岁时到其伯父店铺当伙计,后得人资助,先后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学习,再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于第六期,后在广东陈炯明部任见习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后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长江上游江防司令官、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湖南省政府主席等要职。国民革命时期,他参加统一广东诸役和北伐战争。在十年内战中,参加过第四、五次“围剿”。红军长征后,他率部追击红军至四川。在抗日战争中,他参加过“八一三”上海保卫战、南浔线会战及鄂北等战役,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1949年5月,吴奇伟参与和策划了粤东起义,通电与蒋政权决裂,宣布投奔中共。毛泽东、朱德复电,对吴等的投奔表示“极其欣慰”与“欢迎”。1949年10月1日,吴奇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3年7月11日,吴奇伟在北京因病逝世,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萧三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萧子璋(又名萧子暲,原名莼三,别号植藩,笔名埃弥·萧、爱梅、萧三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 湖南湘乡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回国,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代理书记。1925年9月受中共北京区委委派,与江浩到张家口建立地委,领导绥远、察哈尔、热河三个特区工作。1926年任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1927年赴苏联养病。后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驻苏代表,并参加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工作。1939年回国,曾任延安鲁艺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延安文艺家协会常委、华北文艺家协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苏友协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第一届至第三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3年2月4日,萧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徐会之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徐会之(1900年—1951年11月)湖北黄冈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6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伐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一连党代表,参加赣、浙一带进攻孙传芳等北洋军阀的战役。1930年后,历任第六十五师政训处处长、军事委员会政训处科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保定行营、武汉行营政训处少将处长、川鄂湘黔边区绥靖主任公署政治部中将主任 、第五战区政治部副主任、第四战区政治部主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二厅副厅长、第五战区政治部驻老河口中将主任、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鄂北行署主任等职。1937年公开主张大敌当前要遵循先总理孙中山先生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遗训。在任第五战区政治部副主任时,协调中央军和友邻部队的关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汉口市市长。1949年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前往台湾从事情报工作。1951年11月,徐会之在台湾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终年51岁。1985年,徐会之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耕田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耕田(1913年—1952年10月8日) 直隶(今河北)阜平人。原名牛凤林。早身投身革命。高等小学毕业后当店员,后任本地小学教员,参加过农民协会为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担任中共察哈尔省委书记、察哈尔省人民政府主席、察哈尔军区政治委员、察哈尔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 并兼任省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积劳成疾,带病坚持工作。1952年10月8日,杨耕田因病在北京病逝,终年39岁。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许涤新先生</p> <p class="ql-block">许涤新(1906年10月25日—1988年2月8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棉湖镇,原名许声闻。中共党员,民建会员,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汕头大学名誉校长。许涤新于1928年—1932年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和上海劳动大学;1931年历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研究部副部长、宣传部长;1932年任中国文化总同盟秘书,7月转入国立上海商学院;1933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5月任中共上海工委财经委书记,同年任中共香港工委财经委书记;1948年任中共香港工委统战委员会书记;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5月历任上海市军管会财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工商局局长,华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0月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1950年3月历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部长;1951年10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1952年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八办公室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195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7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1年任汕头大学校长;1986年任汕头大学名誉校长;1988年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易秀湘先生</p> <p class="ql-block">易秀湘(1905年—1954年10月8日)江西赣县人,1925年参加农民协会,曾任农民自卫军中队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党总支书记、中央军委附属医院政治委员、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军委供给部部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冀热辽分局委员兼边区政府贸易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华南分会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财政厅厅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职。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10月8日,易秀湘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49岁,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黄显声将军</p> <p class="ql-block">黄显声(1896年—1949年11月27日)汉族(一说满族),字警钟,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石庙子镇人,抗日爱国将领。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补习班,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五四”运动以后,决心投笔从戎,于1921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科。1930年春得张学良重用,升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九一八事变后,黄显声毅然投身抗日,是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黄显声是东北军高级将领中最先接受党的领导者,并于1936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国民政府扣押。1949年11月27日下午,黄显声在离白公馆约半里路的步云桥附近被刽子手枪杀,终年53岁。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