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画册-肝胆相照(3)

军哥嘹亮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接上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聿明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聿明与女婿杨振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国民政府高级将领。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二师营长、团长、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1937年5月,成为国民党军建立的第一个装甲兵团的第一任团长,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第二百师师长。翌年11月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获得昆仑关大捷,击毙日本旅团长中村正雄。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率部参加滇缅路作战。1943年1月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2月晋升为陆军中将,10月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指挥所部进攻东北解放区。1948年8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职。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所部被歼。1959年获特赦,被安排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从事文史资料研究工作。后相继被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等职。1981年5月7日,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耀武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耀武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抗日革命家、抗日名将,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主席、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1924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1934年冬奉命率部参加围追方志敏部北上抗日的红军部队。1936年秋任西北“剿匪” 总司令部第十一纵队第五十一师师长,率部参加围攻会师的红军三大主力部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率部创建第七十四军,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师长、副军长;1939年,因功升任第七十四军军长;1945年1月,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任受降主官。1946年1月下旬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3月兼任国民党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10月23日,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并兼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等职。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59年特赦获释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1968年,王耀武因病逝世于北京人民医院,享年64岁。1980年5月29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为他与溥仪、廖耀湘3人补开了追悼会,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郑洞国先生</p> <p class="ql-block">郑洞国(1903年1月13日—1991年1月27日)字桂庭,汉族,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之后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郑洞国自幼受父亲启蒙教育,年仅16岁便投身于五四运动的洪流中。20岁时,他毅然报考黄埔军校,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21岁,他积极参与东征运动,为国家统一贡献力量。23岁时,他因才华出众被举荐为营长,次年又参与北伐战争,凭借卓越表现荣升为团长。此后,他历经军阀混战、长城抗战、两次“剿共”、保定之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之战、长沙二次会战以及印缅之战等诸多战役的洗礼。最终在解放战争中,郑洞国率领部队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迎来了新生。1952年5月末,郑洞国被委任为水利部参事。而在1954年9月,经由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推荐,他进一步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的委员。1979年10月起,郑洞国连续三届出任民革中央副主席。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去世后受到两岸共同追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范汉杰先生</p> <p class="ql-block">范汉杰(1896年10月29日—1976年1月16日)名其迭,字汉杰(一说字韶宾),以字行,广东大埔人。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抗日名将。范汉杰早年毕业于广东陆军测量学堂。曾任广东陆军测量局三角课课长、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军事委员、桂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第六路军司令等职。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后在粤军第一师邓仲元部历任参谋、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26年任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第十师师长。北伐战争期间,参加过汀泗桥战役、马回岭战役等作战。其后出国留学,曾到日本、德国考察学习。回国后升至第一军副军长兼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主任。全面抗战期间,历任第二十七军军长兼郑州警备司令、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历任东北行营副主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徐州“剿总”副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兼郑州指挥所主任、山东第一兵团司令官、冀热辽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政府主席、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等职。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60年获特赦,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6年1月16日,范汉杰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范汉杰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参与淞沪抗战、淞沪会战、中条山战役等作战,所部被朱德称赞为“太行屏障” 。战后获授首批抗战胜利勋章。曾译有《德国步兵小动作》。著有《抗战回忆记》《锦州战役经过》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宋希濂先生</p> <p class="ql-block">宋希濂(1907年4月9日—1993年2月13日)字荫国,湖南湘乡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名将。宋希濂于1923年进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学习,后被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后脱党。1926年参与北伐战争,同年被送往日本陆军步兵学校深造。中原大战爆发后被召回国,曾在“一·二八事变”后与日军在上海激战。1933年参与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及镇压“福建事变”。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他挥师南下,与日军血战两个多月。历任第七十八军军长、第七十一军军长兼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等职,曾参加武汉会战、徐州会战、强渡怒江战役等作战。1944年到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1946年任新疆省警备总司令。1948年被派为华中“剿总”副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随后任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他在解放军的攻势下一路溃退,于川康边境沙坪被俘。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9年得到特赦。1961年任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此后曾当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82年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首席顾问。1984年参与发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任副会长。1993年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宋希濂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重要将领,自东征陈炯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被俘,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被誉为“黄埔之光”。 晚年自称“鹰犬将军”。著有《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廖耀湘先生</p> <p class="ql-block">廖耀湘(1906年5月16日—1968年12月2日)汉族,字建楚,号冠三,湖南邵阳(今湖南新邵) 人,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爱国民主人士。于1926年进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学习,1929年考入留法学生预备班,次年正式赴法国圣西尔军校留学,学习机械化骑兵专业。1936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连连长。全面抗战爆发后,他随部参加淞沪会战及南京保卫战。后任军官训练总队上校大队长。1938年任机械化部队第二百师的参谋长,同年任新编第十一军(后改为第五军)第二十二师副师长。1939年参加昆仑关战役。1942年参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野人山到印度的撤退,翌年率军反攻缅北,在胡康河谷、百贼河及孟拱河谷诸战中连获胜绩。1944年升任新六军军长。1945年奉命率新六军进驻芷江,担任陆军总部及芷江飞机场的警卫任务。1946年赴东北进犯解放区,此后任第九兵团司令、辽西兵团(西进兵团)司令官,但在辽沈战役中战败被俘。此后一度在南京军事学院为教员。1961年被人民政府特赦释放。后任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冲击。1968年12月2日,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廖耀湘在缅甸作战期间,收复失地8万多平方公里,歼灭、俘获日军10万余人,有“中国的巴顿”之称。著有军事著作《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法》《城镇村落战斗》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黄维先生</p> <p class="ql-block">黄维(1904年2月28日—1989年3月20日)号悟我(后被蒋介石改为“培我” ),江西贵溪人。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黄维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一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早年曾参加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曾任第十八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旅旅长、第11师副师长。1934年任第十一师师长。1935年授陆军少将。期间曾参加对红军的第四、第五次“围剿”。1936年赴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任第十八军军长。1939年升陆军中将。1940年任第五十四军军长。1943年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军委会督训处副处长。1945年任青年军第三十一军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监。1946年任联勤部副总司令,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兼陆军第三训练处处长,在江西横峰县莲荷村培训学员达五、六千人。1948年9月任第十二兵团(时称“黄维兵团” )司令官,同年12月在淮海战役的双堆集战役中被俘。1975年3月作为最后一批战犯得到特赦。4月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后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五、第六、第七届常务委员,黄埔同学会理事,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委员。1989年3月20日,黄维因病在北京病逝,终年85岁,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著有《关于青年军的回忆》《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淞沪战争》《纪念万家岭大捷五十周年》等文章。 黄维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作战,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晚年得到特赦后致力于沟通两岸联系,经常通过书信、交流、撰写文章等各种形式来表达希望两岸和平统一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沈醉先生</p> <p class="ql-block">沈醉(1914年6月3日—1996年3月18日)字叔逸,湖南湘潭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沈醉在民国期间,先后任少校行动组长、稽查处上校处长、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中华民国国防部少将专员、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游击司令。1949年12月9日被卢汉扣押,参加云南起义,后协助卢汉逮捕了在昆明的大多数国民党人员。196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特赦,任中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1980年被认定为起义将领。1981年11月起,历任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3月18日,沈醉因病在北京去世,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晚年勤于著述,沈醉长期服务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深得军统长官戴笠的信任,与陈恭澍、赵理君、王天木并称四大金刚,与周养浩、徐远举并称军统三剑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董其武先生</p> <p class="ql-block">董其武(1899年11月27日—1989年3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山西河津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军排长、连长、营长、旅部副官长,国民革命军侦察队队长、先遣总队支队长,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部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第73师436团团长、第35军218旅旅长、第65军101师师长,陆军暂编第4军、骑兵第4军、陆军第35军和暂编第3军军长,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绥远和平解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2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第69军军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组织部队完成朝鲜境内机场修建等军事工程任务,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3月3日,董其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费彝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费彝民(1908年12月22日—1988年5月18日)笔名。策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1925年毕业于北京高等法文学堂。1930年进天津《大公报》工作,翌年九一八事变时,担任《大公报》驻沈阳通讯员,对日本侵占沈阳的经过作了及时报道。1932年春任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法文翻译。抗日战争期间,为保管大公报馆的资财留沪,先后为“孤岛”时期抗日报纸《文汇报》《译报》《中美日报》撰写社评。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上海版《大公报》副经理兼社评委员,兼任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广州岭南大学董事。1948年香港《大公报》复刊后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1988年5月18日,因病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80岁。2002年7月7日,费夫人苏务滋病逝。10月15日费彝民夫妇的骨灰合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冯仲云先生</p> <p class="ql-block">冯仲云(1908年—1968年3月17日)江苏武进人,东北抗日联军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共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南满巡视员、省委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政委。建国后,历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曾当选为“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9月,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八一勋章”。由于长期为革命奔波,积劳成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受到迫害,冯仲云于1968年3月17日逝世,终年6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