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乡愁】我在这里长大

绿水青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美篇昵称/绿水青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美篇编号/15192483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这几张照片对我非常珍贵,因为这里把是我养大的地方。特别是上面这张照片是二十年前的夏天弟弟转给我的,绿油油的玉米地中间一条羊肠小道,正通往前方不远处那三间坐北朝南靠山而建的三间瓦房,就是父母的老屋,我就在这个地方长大。天蓝、山陡、峰险,树木,老屋、田园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这张照片我随时都把它调到当天,打开手机就能看见,此时觉得特别温暖,如同到了家,在父母身边,一看这张照片,一件件当年的往事就浮现在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站在这条小路的三分之二处,路的前面过去是生产队一所小学校,左手处连着三间民房,学校前面一个土石铺成的半个篮球场大的学校操场。我的家原来就在学校的后面,直线距离也就一百米,这座用石头干打垒搭建的一间半茅草屋,还是父母下放的那一年,从一户村民手里买的,那时,农村的窗户都是用纸在外面糊的,如谚语所说:“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那里也一样,门都是用树条子编的。别看这样,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考验,茅屋在余震中多次抖动,也牢而结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小时候父母下田劳动,我们兄弟姐妹们就在家看家守园。学生上课自己就在老屋的窗下面玩,一听到下课老师的哨子声,撒腿就往学校的操场跑,与小伙们一起玩。快到上学的年龄时,懂得学习了,小伙伴们在教室里上课,我就天天在学校窗户外面偷听老师讲课,直到有一天被老师发现,到我家进行家访,才把我领进了学习知识的大门,开始了与同龄的小伙们一样上学习了。那时牢记母亲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空伤悲”的教诲,非常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课堂上注意听讲,课外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识字多了就开始阅读课外书籍和小说,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那时,家里七八口人都窝居在一铺土炕上。家家户户就是一盏煤油灯照明,我头前的酸菜缸就是我学习的桌子,一到晚上,一盏煤油灯放在上面,就头顶煤油灯看书,看书累时,一伸胳膊就忘记了灯,多次把灯碰倒煤油流进菜缸,害的母亲多次换水。长大后,家里实在住不下了,就到村里的一个最要好的小伙伴家里借宿,直到高中毕业参军后,才结束了这段难忘的人生成长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现在的三间瓦房是八十年代初期,弟弟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农村结婚房子是必备的基本条件,才为弟弟盖了这三间房子,在当时还是非常大气时尚的。弟弟结婚住了不常时间也就不住了,都是父母居住,也是每年兄弟姐妹们回家过年团聚的家了,父母走后就一直闲置在那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前年冬天回家时,看着屋里的摆设一直没动,从墙上的老相框里拍下了几组老照片,又放回了原处,还是让它与母亲在时一样,陪伴着母亲吧。后两张照片都是前年冬回家时拍照的,这里都记录着我在这里长大的故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