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名为《寒食》七言绝句为唐代诗人韩翃所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寒食时节长安城美丽的景色,后两句以寒食节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来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此诗以寒食为题,在诗中也提到了寒食,这里的寒食指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年纪小一点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但说起清明节大家绝对不会陌生,其实寒食节就在清明节的前一二天。只是随着时间的沉淀,寒食节逐渐地不被重视了,甚至被遗忘。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p> <p class="ql-block">《黄州寒食帖》宋 苏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驭马踏青图》元 王振鹏</span></p> <p class="ql-block">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起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与重耳被迫逃亡,介子推为重耳随行的贤士中的一人。在逃亡途中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雪上加霜的是有一年他们逃到卫国时,一个随从偷光了重耳的钱财粮食逃入深山。因此重耳饥饿难耐向农夫乞讨却反被羞辱,正当重耳快被饿死的时候,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下来一块与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汤给重耳吃,后来重耳知道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的时候,大为感动,声称如果有一日做了君王,一定好好报答介子推。但是当重耳结束了十几年的逃亡生活成为晋文公之后,正好赶上周室内乱,因此“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后来,重耳封赏忠臣之时忘了介子推,因此众人劝介子推主动请赏,但是介子推认为臣子忠心主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应该得到所谓的嘉奖,如果接受奖赏,那便是一种耻辱。因此介子推没有像叔狐等人一样主动请求赏赐。当晋文公想起介子推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烧而死。晋文公感念他的忠臣之志,于是将他葬在绵山,修祠立庙,并且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荆楚岁时记》注中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这种附会在汉代发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现在人们解释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一种归之于上古以来特定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古人认为春季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寒食内宴》唐 张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月曼清游图册之杨柳荡千》清 陈枚</span></p> <p class="ql-block">另一种来自于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惯制。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当新火未到之时,须要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仲春时节,负责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后来在这一时节禁火成为习俗流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宋太祖蹴鞠图》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门二十四景》之《春瑦纸鸢图》齐白石</span></p> <p class="ql-block">寒食与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地纪念介子推。而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隋唐之前,寒食节在寒冷隆冬季节,清明节是在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的时节,此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界限分明。清明节与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当寒食节增添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寒食节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向清明节转化。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到了隋唐五代时期,人们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此时寒食节仅在清明节的前一两日。而且寒食节的民俗活动也增加了扫墓的内容。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中主要项目之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也慢慢的开始被清明节取代。</p> <p class="ql-block">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以之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势。虽然“寒食”这个名字依然存在,但是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替代,原来会的禁火寒食也被扫墓和祭祀等活动替代。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寒食这个节日了,也几乎没有人会在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吃寒食了。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寒食节这个传统的民族节日在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也许再过许多年人们只能从文献中了解这个曾经存在了上千年的节日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