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从节气到节日 <p class="ql-block">清明,这个只听名字就让人感到神清气爽的日子,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传承至今。仅仅凭借它与春节、端午、中秋一同列入法定节假日,就可以窥见清明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清明节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富有诗意的传统祭祀节日,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二十四个节气,各有各的文化传承,为何唯独清明能以节气身兼节日?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 张择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杏花春雨江南》清·王翚</span></p> <p class="ql-block">所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是根据农业生产的节律所设置的时日单位。农业生产依赖于“天时”“地利”,古农书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所谓“清明”,就是寒凝大地的冬天已经过去,气候已经回暖,春光明媚,草木萌绿,万物清新之意。据《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张萱</span></p> <p class="ql-block">所谓“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是社会文化所设置的时日单位。节日是以历法为循环基础,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但不同于一般的历日,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时日节期,特定的起源传说,特定的主题追求、节庆方式等社会文化意义,且具有仪式性、社交性、礼仪性、循环性等活动特征。清明作为传统节日,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节气是反映气候变化、物候特点、时令顺序与农事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径春行图》宋·马远</span></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气和清明节是属于衍生关系,清明节是清明节气所衍生出来的产物,在古时候清明节气有着祭祀、扫墓的传统习俗,所以慢慢的开始就衍生出了清明节这个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会专门用来祭祀和扫墓。但是现在我们不常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从本质上来看,两者是不一样的东西,清明节是一种传统节假日,而清明节气是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一般人们都会选择在清明节那一天选择祭祀扫墓,而清明节气则还是属于节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春游晚归图》明·戴进</span></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二月踏青》 清·郎世宁</span></p> <p class="ql-block">因风得名。自立春算起,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五,时间在每年4月4日到6日之间。这段时间,在我国很多地区,春天的脚步早已走来,而夏日的酷暑尚未逼近,气候特征正当得起“气清景明”这四个字。人们因而常常认为,清明之名,得自此时怡人的气候条件。其实,如果从古籍中寻找答案,会发现“清明”一词有着更深层次的来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风”时称:“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八风各有不同名称,代表不同方向吹来的风,也代表了古人对季风变化的认知。其中提及的清明风,正是清明节气的得名来源。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何谓八风?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需要注意的是,西汉的二十四节气与当今通行的版本不同,以冬至为首节,而且启蛰(惊蛰)排在雨水之前,谷雨排在清明之前,这样算下来,冬至之后135天,清明风来的日子,就是清明节气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达游春图》五代</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位达官贵族玩得正开心,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欢乐</span></p> <p class="ql-block">兼并“寒食”。到此为止,清明还是一个指示气候、帮助农业生产的节气。但随着时代变迁,清明的意涵也在渐渐扩大,与其日期相近的节日,被它“兼并”“吸收”,曾经是一个重大节日的寒食节,就被吸收进了清明之中,给清明带来了禁烟火、吃冷食、祭扫祖先的习俗。说起寒食节的来源,许多人都唏嘘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割股让流亡的公子重耳充饥,待重耳掌握晋国后却携母隐居。重耳放火烧山,也没能逼出介子推,反而将他烧死。人们相信,是伤心的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才设立了寒食节。这个故事虽然感人,但很难成为一个全国性节日的真正起源。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可追溯至古代钻木取火。季节变化,取火需用不同树木,称为改火。换季改火之时禁止生火,所以才有了寒食节。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此后逐渐并入清明习俗。这是由于寒食节的日期距离清明很近,通常在清明前一到两天。也许为了休假便利,也许只是习惯成自然,这两个节日逐渐合二为一。我们很难考证寒食节是在什么时候彻底被清明取代,至少到唐朝,人们仍保有寒食的习惯,而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许多地区,如韩国,仍保留着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在《唐会要》中,记载着朝廷在清明、寒食设有假期,本意可能是方便人们祭扫祖先,但很可能这个假期的设立,让清明又多了一次“兼并”的机会——上巳节也被纳入了清明的“势力范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早春图》 北宋 郭熙</span></p> <p class="ql-block">吸收“上巳”。如果说寒食节给清明注入了怀的气息,那么上巳节则给清明带来了更符合这个时节天气气候的欢快。上巳,正是一个欢乐的节日。《论语》中那段有名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载的就是上巳节的习俗。自古以来,这个节日就是“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在上巳节,人们要清洁身体,去除晦气。文人雅士喜欢在这一时节临水宴饮、吟诗作赋,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最著名的一次,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会。在民间,人们也会春游踏青,野餐、采花,饱览美好春光。和寒食相似,上巳并入清明的时间也约略在唐宋之间。证据就是唐时诗文中常常见到关于上巳节的记载。在唐代,上巳节上升为官民同乐的盛大节日。节日的内容除了祓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游春图》隋 展子虔</span></p> <p class="ql-block">而到了宋代,上巳节记载忽然寥寥。即使是喜欢打着“与民同乐”旗号的宋徽宗,也不见其在这一天“与民同乐”过。在欧阳修的《渔家傲》里,提及“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祓禊归来晚。况是踏青来处远”。可见原本属于上巳节的祓禊、踏青,已成清明习俗。与清明、寒食定在冬至后相对固定的天数不同,上巳节的日期依据阴历而定,在阴历三月初三,日期与清明时近时远,却也融入了清明之中。究其原因,与上文提及的清明放假政策或许不无联系。人们难得获得假期,且又正值春光明媚的好时节,外出祭扫之余,踏青游玩一番十分自然。在唐高宗李治年间,“扫墓+踏青”的模式十分盛行,以至于认为此举对死者不够尊重的李治还专门下诏禁止:“……亦有送葬之时,共为欢饮,递相酬劝,酣醉始归。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檟,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这条诏令试图杜绝很多人借着春游,顺便扫墓的行为。客观上,它也成为了这种情况十分普遍的证据。但后来的历史发展说明,李治这样发自官方的禁止并无效力,到了宋代,原本属于三月三上巳节的习俗,已经慢慢成为了清明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春山泛舟图》 元 胡廷晖</span></p> <p class="ql-block">经过宋元两代的传承与演变,当薪火不再珍贵的时候,寒食已变的徒有虚名,寒食、上巳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明清时代,清明节俗已普及到全国,但风俗有异有同。总的来看,清明节南北冷热不一,形成了两种色调。北方人不像以前那么重视清明节,但节日娱乐保留古风,相比而言,南方过清明节就热闹许多,清明节在南方各地发展兴盛开来,这也是宋代以后文化中心南移对节日风俗的巨大影响有关。这也造成了现在南方对清明节的传统保留继承的比较好,习俗风貌呈现的多种多样的原因。此后,清明节从近代沿袭到当代。清明节和许多传统节日一样,在这段动荡巨变的岁月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是灭绝之灾,几经沉浮,最终才从几千年的传统血脉中绵延下来 ,得以重见天日,古老的清明节,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晴春蝶戏图》宋 佚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