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平凡却又极具个性真情的长妈妈形象。在最近的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们一同深入学习探讨了这篇文章,通过梳理文中的诸多事件,我们对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不仅是一次文学鉴赏之旅,更是一次关于人性、社会与情感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伊始,我们按照常规学习步骤,通过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体会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先看长妈妈名字的由来。文中提到,长妈妈并非她的本名,甚至连她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本名,这简单却关键的细节,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理解长妈妈社会地位的窗口。学生们通过讨论认识到,名字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身份与尊严的象征,而长妈妈名字的缺失,反映出她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无奈与悲哀。她不过是众多底层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连最基本的身份标识都难以拥有。这一发现,让学生们对长妈妈的同情油然而生,也为后续对她的复杂情感铺垫了基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我们探讨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打小报告的行为。在文中,长妈妈常喜欢对“我”和家中的琐事评头论足,甚至向母亲打小报告。起初,学生们对长妈妈的这些行为颇感反感,认为她是个典型的“长舌妇”,多管闲事。然而,随着深入讨论,我们引导学生从长妈妈的角度去思考。长妈妈生活在那个时代,她的生活圈子狭窄,与家人、主人家的互动是她生活的重要部分。她的切切察察和打小报告,或许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一种对生活的参与感和存在感的体现。她渴望在家庭中被关注、被重视,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融入家庭生活。这种理解,让学生们对长妈妈的行为有了新的认知,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去评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妈妈睡觉摆“大”字的姿势,以及母亲对她的批评,也是我们重点讨论的内容。文中母亲对长妈妈的批评,反映出长妈妈行为的粗俗。学生们在讨论中意识到,长妈妈的这种行为习惯,是她长期生活在底层社会、缺乏良好教育环境的结果。她的行为不符合当时社会所倡导的“淑女”标准,但她自己却浑然不觉。这种无知并非出于故意,而是社会环境对她的塑造。同时,长妈妈在受到批评后的表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与质朴。她虽被批评,但并无怨恨,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我”,这种质朴的情感,让学生们对长妈妈又增添了一份敬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旦吃福橘的习俗,以及长妈妈传授给“我”的一系列烦琐规矩,如对逝者的雅称、特殊场合的禁足、晾衣竹竿的忌讳等,都反映出长妈妈的迷信与愚昧。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迷信行为背后的社会根源。长妈妈生活在封建迷信思想浓厚的时代,她的这些行为是对传统观念的无意识传承。她希望通过这些规矩来祈求平安、幸福,尽管这些行为在现代人看来是荒谬的,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学生们通过讨论,理解了长妈妈的迷信并非出于无知,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渴望。她用这些迷信的方式,试图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寻找一丝安全感,这种理解让学生们对长妈妈的同情进一步加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妈妈讲述的长毛故事,更是将她的迷信与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故事中,长妈妈将长毛描述得如同妖魔鬼怪一般,充满了荒诞与可笑。然而,学生们在讨论中发现,长妈妈的这种讲述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她对动荡世界的恐惧与敬畏。她通过这些故事,试图向“我”传达一种对危险的警惕,尽管这种方式是错误的。这种理解,让学生们认识到长妈妈的善良与质朴,她虽迷信愚昧,但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对“我”的关爱与保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长妈妈并非一无是处。文中提到,长妈妈谋杀了“我”的宠物隐鼠,这一行为让学生们感到愤怒与不解。但随着深入讨论,我们引导学生从长妈妈的角度去思考。长妈妈生活在底层社会,她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她可能并不知道隐鼠对“我”的重要性,而只是在无意间伤害了它。这种理解,让学生们对长妈妈的行为有了新的认知,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去评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人动容的是长妈妈询问“我”的“心心念念”,并买来“三哼经”的情节。这一行为让学生们对长妈妈有了全新的认识。长妈妈虽迷信愚昧,但她对“我”的关爱与尊重却始终如一。她虽不识字,却能敏锐地察觉到“我”对《山海经》的喜爱,并不惜一切代价为“我”买来这本书。这种关爱与尊重,让学生们对长妈妈充满了敬意。长妈妈的这一行为,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平凡而质朴的人生,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顺顺流流”的如此这般教学过程中,有同学也提出了新的思考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文中所述长妈妈的缺点,不是简单的“欲扬先抑”,而是作者通过长妈妈的“缺点”来展现她的“个性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01班赵姝煜说,她的制造了我的家庭矛盾的“切切察察”,母亲批评她睡相后,她的态度,连老板家的闲话是非也敢在公开场合随意评说,跟直接领导(母亲)也敢无声对抗、我行我素!这说明长妈妈不懂人情世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其他方面的“缺点”更是她尽最大可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社会经验对我精心教导和细致关爱!不让我拔草,不让我搬动石块,教我如何节约粮食,新年极尽所能郑重其事为我祈福祝愿等,这些在孩子眼中看起来有点“死板烦琐”的行为中,恰恰是长妈妈对我纯洁干净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学们由此深刻认识到鲁迅先生的高超笔法,用人物身上的“缺点”写出“优点”:长妈妈对“我”的爱,不是出于“溜须拍马”“逢迎讨好”做给“主子”看!因为她根本不懂这方面“人情世故”,她没有王熙凤式的“聪明伶俐”劲儿!长妈妈这个满是“缺点”的保姆身上闪耀着干净纯洁的母爱光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新的蓝布衫”与“三哼经”有重大意义!需通过福尔摩斯式的思维去推理才能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及真情实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10班陶奕霖同学说,“新的蓝布衫”说明长妈妈探家归来后连衣服也没顾得上换,更没有先去向老太太(祖母)或太太(母亲)打个招呼表表功,而是第一时间来看我,这虽然不符合“人情世故规矩”,但表现了对“我”的真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01班巩芮甫同学说,长妈妈直到给“我”买回书来还称之为“三哼经”,可想而知她买书经历了怎样艰难的打听询问过程,花费了多少自己的探家时间,这本来不是她应该做的事,也确实是目不识丁的她“不可能”完成的事!体现了长妈妈对“我”真正的、感动人心的爱!长妈妈竟然“愚昧”到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是纯洁伟大的母爱淹没了“世俗的理智”的结果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学们由此深刻理解了鲁迅先生的情感,尽管长妈妈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不易与痛楚,尽管长妈妈颜值不高目不识丁,尽管长妈妈迷信教条甚至愚昧可笑,但长妈妈保持着人性深处干净纯真美好善良,平凡的“保姆”却闪烁“母亲”的光芒。相比生活中有些专家教授御用文人帮闲帮凶麻木看客,他们虽然表面谦谦君子文质彬彬生活优越高尚文明但内里却是两面三刀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狼狈为奸助纣为虐。于是从内心深处发出对儿时的“终于不知道姓名”的已故“三十年”保姆的真挚的追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先生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探讨,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更学会了如何从多角度去看待人性,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也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素养,让他们在文学的世界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