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清明节,主打一个“反差大逆向”:</p><p class="ql-block"> 1.别人是“郊外踏青寻春色”,我们是“城中探秘走废墟”;</p><p class="ql-block"> 2.墟外是“摊位相连闹市沸,墟内是”破房挨肩人声稀“;</p><p class="ql-block"> 3.拥挤不堪成群成片的老房子中,竟然长出一小片俏然独立的亮晶晶的新房子——外面的喧嚣对比室内的静㴵,妥妥的大隐隐于市的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4.缺乏管理维护的”老式危房“中,竟藏有一处主人精心打理的”情怀空间“,一入眼立马点亮了观者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5.日益被人”忽略无视“的大同路,竟出现了一家众人”排队求售“的沙茶面店,正宗的汤味让老厦门竖指点赞。</p> <p class="ql-block"> 新加坡的牛车水,厦门的八市,其网红程度,大家耳熟能详。可是,最早的、原始的八市,是什么样的,还在不在,估计知道的熟悉的人就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感谢常年携带单反专业扫街扫村的野熊大哥,为我们挖出了这么一个宝藏地。</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厦门岛的码头一带,贩夫走卒们熙熙攘攘混迹其间的”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商业空间“?</p><p class="ql-block"> 请跟随我们的脚步和镜头,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曾谋耀老师:</p><p class="ql-block"> 1931年,路政处原打算在福寿宫、车轱辘、打棕街一带建筑第八市场,后因沿街业主反对,改选河仔墘、十一间,期间这片区的业主立即召开会议讨论应对办法,再次流产,最后选址在石门路上(即现址),1932年将该址土地卖与菲律宾华侨陈琼林,陈先生买下后完全按照市政当局的规划及图纸来建,1933年竣工。这座有着92年历史的“中庭回廊式”大型的商业建筑,目前真的有些破败,但仍为我市少见的经典公共建筑。今年我把它推荐拟列入“不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可以找个时间去走走这营平片区,寻找那远去的繁华,聆听那失去的闽南吆喝声。</p> <p class="ql-block"> 洪裕斌先生:</p><p class="ql-block"> 1983年严打大扫时,半夜来抓八市的“角头大哥”,公安与这些大哥,在这一排的屋顶上展开了一场类似电影场景的跳跃屋顶追逐抓捕……</p> <p class="ql-block"> 廖宁老师:</p><p class="ql-block"> 1933年(待进一步考证)由菲律宾华侨所建的市场综合体建筑,中间天井,内外环廊,设有三部楼梯,两道跨天井天桥,天井加盖高出屋面,通过侧面采光通风,拔气效果更好。总长度达80-100米,宽度近20米,底层为综合市场,二层为旅馆,三层为住家。在那个年代不仅规模较大,设计理念也很超前,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期框架结构。现在房屋产权属房管所,楼内还住有30多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八市,巴士?</p><p class="ql-block"> 50-70后出生的厦门人,应该都还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界的80~90年代,一辆辆引自香港的巴士车辆,日夜不停地承载着鹭岛之上的人们,奔跑穿梭在轮渡码头往返厦大、莲花、火车站、湖里的城市道路上,为贩夫走卒、白领蓝领等各色社会大众,提供着空间的位移流动。</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老八市里面的整体外观,像邮轮,像监狱,像鸟笼,我却不知怎么回事,现场中的脑海里,老是回忆起,当年勉强挤上巴士后,在沙丁鱼罐头般拥挤的人群缝里,往车窗外看到的那一个个飞扫而过的道口、房子、路灯、行人......</p><p class="ql-block"> 大约一百年前,老八市的这些房子,不就是一辆超大型的巴士,夜以继日地承载着一个个为了生存而混迹市场的人们,驶向命运的下一站?</p> <p class="ql-block"> 泰谷酒店严振国董事长:</p><p class="ql-block"> 希望有机会重回八市,我 5 岁到 17 岁就住在那栋楼隔壁,营平路 5 号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八市,乃至现八市所在的这一片区域,历史时空下的南明,当年(1650--1661)可是郑成功率军驻守厦门里的主要军营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洪裕斌先生:</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底层商铺,在1985年之前,分别是国营蔬公司门市,国营肉联门市,国营水产门市及八市工商所办公。</p> <p class="ql-block"> 郑勇先生:@扶正新说法(福阵) 刚刚重温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第2集,澳门重建的菜市场是澳门红街市,又称提督街市,前几年厦门八市地块要重整,有国企领导去了现场之后觉得可以保留的东西不多,后面改造难度太大不了了之,是不是红街市是一个参考样本,八市是不是可以改造?</p><p class="ql-block"> 我的回答是:有时候,“尘封”,远远好于“开封”!</p> <p class="ql-block">【本篇作者:</p><p class="ql-block">陈福阵——</p><p class="ql-block">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p><p class="ql-block">高级律师、中级经济师、二级心理咨询师;</p><p class="ql-block">锦天城律所一级合伙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法学会副秘书长、厦门市公司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大学法学院校外导师、厦门仲裁委仲裁员、汕尾仲裁委仲裁员。</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390605358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