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8年7月,儿子学校刚放暑假,星期日,我带着7岁的儿子,到街上去买吃火锅的食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平日工作很忙,今天难得有一天空闲,一有空闲就想自己做点好吃的,当年既简单又好吃的东西就是火锅,长期在机关食堂吃饭,炊事员做的吃食再好,也觉得没有自己做的好吃。所以,我决定今天做一顿火锅。</p> <p class="ql-block">当年做火锅没有现在的火锅那么复杂,那时的火锅虽然不像原始火锅简单到极致,却仍然很简单,蜂窝煤炉灶上放一口平日炒菜用的铁锅,再在蜂窝煤炉边支一张小桌子,桌上摆放各种准备烫煮火锅的食材,锅底汤汁熬好了,将洗净耐煮食材放进铁锅里煮,全家人围着炉灶,边吃边煮而已。</p><p class="ql-block">至于火锅料,没有现成的,都是自己按照口味喜好随意调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虽然吃火锅的方式简单,但与平日更加简单的吃食相比,则是当年最大的生活享受,也是家里人最开心的事。</p> <p class="ql-block">我拉着儿子的手刚走到街上,就遇到很多相熟的人,熟人相见,必定要问候一声,往日问的话是,你吃了吗?但今天的问候语与往日不同,全部变成,你买了吗?</p><p class="ql-block">遇到县农业局一个姓蒋的老干部,我叫他老蒋。老蒋和他妻子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大大的布口袋,老蒋见到我,也是同样问我,你买了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不解的问,买什么?</p> <p class="ql-block">老蒋妻子心直口快,压低嗓门,悄悄告诉我,听说价格要闯关了,闯关时物价肯定还要涨,你也赶紧买点东西放着,不然以后再涨了,不仅不划算,而且很多东西还会买不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价格闯关?这是我知道的,闯关时物价还要涨?这是必定的!因为从1982年开始,物价就以人们能感受到的幅度在涨。</p> <p class="ql-block">当年人们的收入都不高,对涨价都很敏感,哪怕日用商品稍微涨一点点就能察觉到,按照现在的说法,当年的职工,绝大多数都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p><p class="ql-block">物价已经连续涨了好几年了,还在一直涨,现在价格闯关,原本就是闯涨价的关,谁敢说闯关时物价不会再涨?物价涨到什么程度才到关口?人们对这道关改怎么闯?对涨价的坑该怎么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别无他法,除了趁物价涨得不靠谱之前买买买,没有别的路可走。</p> <p class="ql-block">虽然物价在不断上涨,但人们的工资收入却稳如泰山,民间就流传着“工资犹如眉毛短,物价好像头发长”的话。</p><p class="ql-block">查到一份资料,1988年,全国职工平均年工资为1746元,平均月工资145元。而这个年代的合川职工,很多人的月工资不足100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蒋妻子话一说完,夫妻俩就急匆匆走了,看着夫妻俩的背影,再看看街上,今天是星期日,街上的人比往日多,但感觉今天的人比往日的人步履显得更加匆忙,大家在忙什么?</p> <p class="ql-block">边走边注意观察,才发现各家银行门前都排着长队,很多商店外也排着长队,身边路过的人,都是扛着抬着提着背着买到的各种东西,急匆匆往家里搬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看着长龙般的队伍,看着拥挤在店铺门前的人群,看着匆忙往家里搬运东西的人们,我仿佛也嗅到了合阳城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p> <p class="ql-block">走进合阳蔬菜市场,这个市场是合阳镇最大的一个农贸市场,市场设施虽然简陋,但在市场里买卖的人很多,因为要买做火锅的食材,所以我买了一些蔬菜和肉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回家想起老蒋妻子说的话,再认真分析一下今天买的菜价,赫然发现,菜价确实还在涨!</p> <p class="ql-block">(图文无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比如,去年食盐卖一毛五分钱一斤,但今天却买成二毛三分钱一斤,买到的食材每斤售价,黄瓜0.2元,四季豆0.45元,绿豆芽0.25元,木耳菜0.25元,鲫鱼1.08元,番茄0.7元,青椒0.75元,茄子0.7元,这些价格比前段时间普遍上涨了30%左右!</p> <p class="ql-block">想起买猪肉时的场景,肉摊上的猪肉所剩不多,以前三线肉1元钱就可以买一斤,现在却要1.3元,我想买一斤瘦肉,问问价格,一斤瘦肉要1.6元,问题不在价格上涨了,问题是,买一斤瘦肉要搭半斤肉皮!肉皮价格还不单算,与瘦肉价格一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涨幅如此之高的菜价鱼价肉价,我有点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突然想起,昨天我和一起到重庆出差的6个人,在重庆市政府机关旁边的一个小饭店吃午饭,我们买了一盘藤藤菜,8毛钱,一份红烧鳝鱼,2块钱,以前几个人吃一餐饭,花几块钱就觉得很不错了,但现在6个人简简单单吃一顿午饭,却花了十几块钱,这个价格感觉比以前贵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见菜市场有人在卖红薯,问了问价,一斤红薯要一毛八分钱,看见红薯,我又想起赤水乡出产的红薯。</p><p class="ql-block">赤水乡田少坡地多,而且坡地都是红土壤,红土壤太瘦,保不住水肥,种庄稼长势不好,但长出的红薯却又甜又面,很好吃。</p><p class="ql-block">赤水乡有个雅号,叫“苕儿国”,当地人称红薯为红苕,所以叫“苕儿国”。</p><p class="ql-block">因为红薯太多,又不值钱,所以赤水乡挖红薯的季节,山坡上有很多被丢弃的红薯,时间长了,红薯就烂在地里,或重新长出新芽。</p><p class="ql-block">我前年到赤水乡,临走的时候买了100斤红薯,每斤5分钱,去年也买了100斤,每斤8分钱,没想到现在农贸市场的红薯每斤要卖0.18元,虽然红薯价格仍然很低,但连不值钱的红薯都涨了如此高的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后来我看相关资料,说1988年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关键一年,为何是关键一年?</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一年国务院决定实行“价格闯关”!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确定了5年理顺价格的方案,前3年走大步,后2年微调,计划5年物价总计上升70%至90%!</p><p class="ql-block">当然,方案里对职工工资也做了微调,这5年职工工资相应上升90%至100%。</p><p class="ql-block">物价调节,原本属于市场看不见的那只手,现在却属于看得见的手,只见大手一挥,人们就跟着手的指挥“闯关”!</p><p class="ql-block">价格要闯关?怎么闯?问题出在“闯”字上,闯得好,就能杀出一条血路,赚到第一桶金,闯得不好,就会闯得头破血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所以,闯关的人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金钱保障,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市场发展秩序。</p> <p class="ql-block">看过《价格闯关》这本书。</p><p class="ql-block">然而,消息灵通,有权有势的必定是少数人,大多数人消息闭塞,也不富裕,却对涨价又特别敏感,更重要的,“价格闯关”使原本就混乱的市场秩序更是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市场秩序为何会混乱?</p> <p class="ql-block">以前人们的日常用品都是要凭票购买的,这两年取消了布票、棉絮票,对棉布棉花敞开供应,又取消了肉票,对猪肉实行市场供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前几年就开始实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双轨制”,不仅仅很多日常用品开始实行市场定价,很多原材料的购买和销售也采取双轨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既然体制内和体制外有两个价格,就必定存在价格差,有价格差就有倒卖获利空间,于是一部分人利用价格双轨制进行投机,通过低价囤积国家计划控制内的产品,再以高价在市场出售,牟取暴利,赚得盆满钵满。</p> <p class="ql-block">不仅有门路的人低买高卖牟取暴利,国内还出现了“官倒”,当时有一句流行语,“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思考”,指的就是社会上出现了计划内计划外“串轨”,批一个条子就可以在市场上赚很多钱的不正常现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面对“双轨”价格产生的市场混乱,有人就抱着“长痛不如短痛”的决心,决定放开和全面取消价格管制,不是什么事都需要闯一闯吗?不闯怎么过物价关?不闯怎么训练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p> <p class="ql-block">为了稳定人心,新华社发了一篇名为《我国物价基本稳定》的文章,但人心没来得及稳定,国家就决定对13种名烟名酒放开市场价格,得到消息最快的几个直辖市,各大商店开门几个小时内,库存烟酒就被抢购一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很快,国务院决定以物价上涨一定水平为代价,有计划地全面调整价格。但中央刚刚通过价格改革方案,国内新闻媒体便开始大张旗鼓进行宣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价格闯关”消息,消息一经播出,立刻引起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恐慌,当天各地就出现抢购狂潮。</p> <p class="ql-block">因为过去几年物价上涨很快,老百姓已经形成很强的物价还要继续上涨预期,听见价格要闯关的消息之后,各种民间小道消息更加疯传。</p><p class="ql-block">一时间,茅台酒从每瓶20块蹿升到300多块,中华烟从每包1.8元涨至18元....。抢购风进一步带来了囤积居奇和倒买倒卖,国内经济市场秩序更加恶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恶化到什么程度?</p> <p class="ql-block">首先,抢购迫使储户争相到银行提取现金。</p><p class="ql-block">人们担心存在银行的钱,会像“金圆券”一样贬值。再说,抢购必得有钱才能抢,没钱只能“硬抢”,而“硬抢”是要犯法的。所以,为了“抢”,哪怕存了多年的钱也要忍痛全部取出来买东西。</p><p class="ql-block">银行还没开门,人们就拥挤在门外焦急等着取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统计数据显示,到1988年8月份,国内银行存款一个月就被提取300多亿,银行被储户“洗劫一空”,不得已,为了吸纳资金,从1988年第四季开始,银行就大幅提高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高达10.08%。1989年,8年定期存款利率高达17.64%,5年贷款利率则达到了19.26%。1988年和1989年银行存款贷款利率就成为最高的一年。</p> <p class="ql-block">其次,抢购使物价进一步上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据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1988年8月,当月物价上涨了130%,与1987年相比,物价翻了一倍多,其中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肉禽蛋和蔬菜价格增长最快,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也在猛力增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敲黑板划重点,这样的涨幅不是在低水平下突然发生的数据,而是连续涨了几年,原本涨幅已经很高的水平上再涨的数据!</p> <p class="ql-block">其三,双轨制和抢购,对普通老百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使少数人赚到发财的第一桶金。</p><p class="ql-block">人们原本就不富裕,平日买东西都是斤斤计较勤俭过日子,现在将多年存款取出来,买了很多一时用不上的东西,不仅浪费钱,还为储存这些东西头痛。</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家里买的食盐用麻袋装,酱油醋用木桶盛,毛线一买就是十几公斤,火柴一买就是一大箱,各种被面一买就是十几套,有人在夏季买了几十件冬天才穿的棉衣棉裤,有人用小推车拉洗衣粉,县农业局的老蒋买了300斤食盐和50瓶酱油.....。</p><p class="ql-block">被居民们列入抢购清单的商品,既包括柴米油盐、肥皂、毛巾、牙膏、牙刷、卫生纸等日用品,也包括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大件高档商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了买这些商品,许多人半夜三更就去排队,很多店当天的东西,开门营业不到两小时就售罄,有的东西,还没上架就断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人们抢购抢得红了眼,见什么“抢”什么,不管需要不需要,也不在乎商品质量好坏, 冰箱有冷气就要, 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抢,缺零件的洗衣机先买再修.....。</p> <p class="ql-block">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我有事到合阳镇一个远亲姑婆家去串门,看见姑婆抢购了许多床单、枕巾、搪瓷盆、肥皂之类的东西,她将这些东西堆在床上,堆得像一座小山。</p><p class="ql-block">姑婆说,现在买这些东西存着,等你表弟结婚时可以用,不然到时候价格更高还可能买不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表弟当时还在读小学六年级,待他到结婚年龄至少要等10年。后来姑婆是怎么消化这些东西的,没再问。</p> <p class="ql-block">人们手里的钱原本就不多,现在银行没有存款了,兜里也没有现金了,钱都买成了物品,家里的缸缸钵钵,脚盆木桶,全都装满了各种东西,床底下也塞满了大包小箱布料衣裤肥皂洗衣粉之类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有的东西买得太多,比如酱油醋,存放在大桶里,满屋都是酱油味或醋的酸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到这里,想起我也曾经买过的一大盒火柴。</p> <p class="ql-block">当年合川火柴厂年生产能力达50万件,生产条件和规模均居西南榜首,“合川火柴,全国驰名商标”,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原本合川火柴价格两分钱一盒,八九十年代,却涨价到一毛钱一盒,哪怕就是一毛钱一盒,还得凭关系才能拿到火柴,没关系,一盒难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抢购风一过,合川火柴厂库存火柴就出现滞销,加上打火机迅速发展,火柴厂辉煌不再,没过几年就破产了。</p> <p class="ql-block">人们为何会像发疯一样的抢购?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这反映出中国老百姓对于涨价的惊恐程度,害怕物价上涨威胁到自己的基本生活”。是的,人们对涨价消息已经如惊弓之鸟,对涨价结局的害怕达到惊恐程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至于极少数人趁乱发财赚到第一桶金的事,在此不作评论。</p> <p class="ql-block">其四,抢购风波及生产资料,成为很多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抢购风不仅引起城乡居民对商品涨价的恐慌,也引起对生产资料疯狂抢购的连锁反应。</p> <p class="ql-block">反应最激烈的当属每年三季的蚕茧抢购。</p><p class="ql-block">合川栽桑养蚕有4000年历史,鲜茧产量多年来都位于四川省第一位,全国第三位。</p><p class="ql-block">6月份是农村卖春茧季节,合川周边几个县的春茧收购价格是每公斤7元,合川各茧站为了保证本地蚕茧不外流,同时也为了在蚕茧收购季节买到足够的缫丝原料,就将收购价定到了每公斤10元。</p><p class="ql-block">周边县的农民认为有利可图,都将春茧送到合川茧站来卖,合川在春季蚕茧收购中大获全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到了8月份,是收购夏茧的季节,一些单位和个人亲自下乡抢购,他们走乡串户,直接到农民家里去收,蚕茧收购站不得不再次提高收购价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是分管经济的副县长,每年蚕茧收购季节,我都要到各茧站了解收购情况,协调相关问题。</p> <p class="ql-block">一次,我到合川县太和区的蚕茧收购站了解收购情况。</p><p class="ql-block">太和区地处铜梁、潼南、合川三县交界处,是合川传统蚕桑重镇,当年的缫丝能力占重庆市近20%,每年收购蚕茧季节,太和区就成为与周边县争夺蚕茧的主战场,能够抢到价低质优的蚕茧,对各丝厂的利润起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今年太和茧站虽然也抬高收购价收到一些春茧,但夏茧则比春茧收购更加困难,不仅每公斤收购价提高到12.8元,比四川省规定的最高收购价提高了将近一倍,而且蚕茧质量比任何一年都差,毛脚茧多,上车率,茧层率都达不到标准。</p> <p class="ql-block">太和茧站站长从簸箕里抓一把刚收到的夏茧给我看,说花这么多钱收来的蚕茧,有的被人用针头注射了水,有的被掺了面粉,甚至有人将蚕茧割开小缝塞了河沙....。</p><p class="ql-block">站长越说越有气,说你们政府再不管,我们的企业就只有死路一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政府对市场这样的状况并不是不管,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并没有更好的手段。</p> <p class="ql-block">蚕茧收购之前,合川每年都以蚕桑大哥的身份主动邀请周边县开“蚕茧收购边界协调会”,收购价格,质量标准,开秤时间等等事宜,都在协调会上商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每次会议表面和谐,只要一开秤,各县都不顾及协调中的约定,纷纷拿出自己的杀手锏进行抢购,导致收购秩序非常混乱。</p> <p class="ql-block">比如,潼南县在合川县边界增设收购站,凡是在潼南县收购站卖茧的茧农,凭卖茧发票可以免费吃一碗茧站提供的稀饭;合川县茧站针锋相对,不仅给在合川县收购站卖茧的茧农提供免费稀饭,还免费送给卖茧的农民一根毛巾或一盒火柴或一块肥皂.....。</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县与县之间类似的竞争愈演愈烈,但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收购政策,周边几个县多年都不是合川的对手,不过,这种无序状态下抢到的蚕茧,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非常差,这样的状况对缫丝行业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然,很多时候连这种价高质差的蚕茧也不是每季抢购都能如愿,比如,1989年的合川县晚秋茧计划收购60万公斤,结果只收到10万公斤。</p> <p class="ql-block">县丝厂在收购油桥乡春茧的时候,因价格问题与茧农发生冲突,几百人哄闹蚕茧收购站,我及时带领丝厂厂警和县公安局干警赶到油桥乡,才将事态控制住。</p><p class="ql-block">蚕茧抢购如此激烈,最终并没有使任何一家成为赢家,抢购的结果,不仅使农民遭受损失,更使全县多家丝绸企业出现迅速倒闭的结局。</p><p class="ql-block">比如,合川丝厂的倒闭就与多年蚕茧抢购有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合川丝厂建于1966年,当年不仅是合川利税大户,还是荣获中国纺织部部优产品等奖项,也是四川省树立的丝绸行业“十面红旗”之一。</p> <p class="ql-block">合川丝厂工人缫丝。</p><p class="ql-block">这么辉煌的企业,既然因为多年的蚕茧抢购,导致丝厂生产成本增加;抢购到的蚕茧质量下降,又直接影响到缫丝和丝绸初期产品质量下降,丝绸市场原本竞争就很激烈,蚕茧价格问题,丝厂产品质量问题,削弱了合川丝厂市场竞争力,再因市场变化,造成丝绸滞销,仓库货物堆积如山,企业后期因技改增加巨额贷款,更使丝厂雪上加霜,最终资不抵债宣告破产。</p><p class="ql-block">后来的几经折腾,合川丝厂终成历史,现在丝厂原址被房地产开发商建造成了一个大型商住小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国家物价局的《中国物价年鉴》记载,“1988年是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通货膨胀明显加剧的一年。在国家计算零售物价指数的383种商品中,动价面达95%以上,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18.5%,这个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续3年物价累计上涨23.7%的基础之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注意最后一句话,“这个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续3年物价累计上涨23.7%的基础之上”。</p> <p class="ql-block">面对持续上涨的物价,中央国务院接连发出四十个条例、决定、通知,治理整顿经济秩序,人称“四十道金牌”,却也很难控制局面。 </p><p class="ql-block">自此,“价格闯关”被认为是1978年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失控。终于“价格闯关”被紧急叫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段时间,合川县政府为了平抑物价进行过多次讨论,最开始实行每人发一斤肉票,凭肉票可以买到平价猪肉,但每人一斤肉票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后来改为每人每月补贴3块钱,3块钱与飞涨的物价相比,仍然杯水车薪无济于事。</p> <p class="ql-block">我后来经历过多次抢购风潮,但都没有像80年代的抢购那样疯狂,每每想起,仍感心酸不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怎么才能避免不再发生抢购?怎么完善市场机制?怎么提高政府和民众应对风险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虽然前景任重而道远,但愿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