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角,永不褪色的军旅

杜甫平

<p class="ql-block">  在南海舰队水兵的心中,沙角,是一个熠熠生辉、饱含深情的名字。但凡曾在此服役的人,一提及它,眼中便会燃起炽热的光芒,陌生的水兵瞬间就能熟络起来,只因这里承载着他们青春的热血与梦想,是梦启航的原点。 </p> <p class="ql-block">  沙角,兼具地理名称与特殊代名词双重身份。从地理上看,它因炮台所处位置得名,沙角炮台雄踞虎门要塞第一线,是核心要害,与大角、威远、靖远等炮台隔江呼应,扼守珠江口,为零丁洋进入珠江的首道防线,自清朝嘉庆 5 年(1800 年)始建,作为鸦片战争的古战场,古迹至今仍坚毅矗立,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时,自 1950 年起,沙角古炮台区域被海军接管,久而久之,“沙角”成了南海舰队训练基地代名词。1987 年,部分代表性景点移交东莞市政府,那江边遗留的克虏伯大炮,曾是清政府重金购置的“利器”,却也未能在 180 年前阻挡列强的侵略步伐,徒留历史的长叹。 </p> <p class="ql-block">  沙角之美,美在自然风光。依山傍海之处,古木参天,两三个人才能合抱的榕树与木棉树遮天蔽日。春日里,木棉花盛放如炬,灼灼其华,不愧“英雄花”之名,引得诗意流淌:“红棉丹炼满身痂,热血一腔化赤霞。突兀巍峨插铁塔,千年绝唱英雄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基地电影场旁的古榕树堪称王者,树干需四人合抱,树冠直径近三十米,树高二十多米,根须似帘,垂落可及,或扎根入土,或供人嬉戏,尽显“谁言独木不成林,一望巨冠天半阴”的神奇,宛如饱经风雨却坚毅不倒的长者,静静凝视着岁月变迁。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登上沙角山,北望,大虎山气势雄浑,虎门大桥横跨天堑;南眺,零丁洋浩渺无垠,商船穿梭。每年特定时段,江水由浊转蓝,夜晚的江面被商船灯火点亮,宛如梦幻星河。营区内,营房与道路隐匿于绿荫之下,野生芭蕉、木瓜、荔枝、龙眼树随处可见,玉兰花芬芳四溢,奇花异草缤纷争艳,好一座“绿色军营”。 </p> <p class="ql-block">  沙角的军旅生涯,满是热血与厚重。新兵初至,第一课便是参观古炮台与“爱民抢险七勇士”纪念碑,踏入鸦片战争古战场,陈连升父子率部抗击英军的英勇身姿、600 余名官兵“人在炮台在”的豪迈呐喊、弹尽援绝后的壮烈牺牲,如在眼前。百姓自发安葬烈士的“节兵义坟”、为陈连升将军坐骑所立的“节马碑”,无不诉说着那段不屈历史,新兵们心怀敬畏凭吊先烈,爱国主义情怀自此生根。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沙角这方“水兵摇篮”“沙角大学”,70 余年来,30 多万水兵由此奔赴海疆,麦贤得、杨志亮、刁海东、张战胜、“爱民抢险七勇士”等英雄辈出。</p><p class="ql-block"> 犹记 1983 年 9 月 9 日,强台风与大潮肆虐,江水决堤,沙角官兵挺身而出,7 名战友英勇献身,百姓立碑铭记,新战友年年祭奠,传承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精神。 </p> <p class="ql-block">  训练场上,水兵们头顶烈日,挥洒汗水,用脚步踏出令行禁止;教室里,攻克专业难题,分秒必争;会操阅兵,锤炼钢铁意志;业务考核,锻造过硬本领。军号与哨声,奏响军旅乐章,助他们闯过“想家关”“苦累关”“自律关”,完成从民到兵的蜕变,如浴火凤凰,似淬火精钢。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个月磨砺,青涩褪去,合格水兵带着爱国志、报国心,奔赴战舰战位,驰骋南海。他们以古榕树为榜样,扎根蓝色国土,守护海疆,续写沙角辉煌。 时光飞逝,当年的年轻水兵如今多已两鬓染霜,儿孙绕膝。可无论相隔多远、时光多久,沙角始终是心中圣地,每年都有老水兵不辞辛劳,从四方赶来,只为再看营房古树,重闻军号军歌,回望古炮台与珠江,沙角——那梦开始的地方,早已镌刻在灵魂深处,人生的航船,永远铭记从这里扬帆的豪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