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书是一场旅行,更是一场修行。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p><p class="ql-block"> 根据名师工作室读书分享方案的安排,本次“读书沙龙”活动分享的书目为郑杰老师的《简明教学设计11讲》中的第七、八讲,以第一小组为主进行交流分享,本次活动由姚西红老师主持,王玲玲、李国霞、姚西红、刘璐璐、田道源、崔艳辉等老师作为主要发言人进行读书分享。</p> 王玲玲老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p class="ql-block">分享摘要: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把认知目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知识层次的问题是低认知水平的,强调对所学材料的记忆;理解和应用问题是中间层次的,强调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分析、综合和评价问题是高级层次的,强调将整体材料分解成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系统知识,对所学材料进行价值判断。</p> 李国霞老师——课堂上的思维生长 <p class="ql-block"> 分享摘要:真正的好问题应该是“一石惊起千层浪”,让思考真实地发生,课堂的问题设计非常关键。提问设计要避免碎片化提问,浅层次提问,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阶梯:问题的提取、分析综合、思维进阶、迁移创造。无效的问题,导致的是学生的机械化回应,比如“对不对”、“是不是”等等。问题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指向明确,不要只为了“问题设计”,只关注问题的句式漂亮而设计的语句较长、铺垫较多,学生读起来费时费劲,但又很难明确问题,这也导致问题无效。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留白策略”,教师可以单独个别指导,但不能面向全班进行问题提示或者追问,这样容易打断学生的持续性思考。同时,要关注课堂语言的打磨,要深度备课,才能设计深度问题,关注学情。</p> 姚西红老师——善问促思,合作赋能:大概念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思考 <p class="ql-block"> 分享摘要:书中提到促进理解的课堂提问,要形成一番问题而非一个问题。在学习小说单元时,围绕大概念 “小说如何通过人物塑造反映社会现实”,可以先问 “小说中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点有哪些?” 再进一步追问 “这些性格特点是如何通过具体情节展现的?” 最后问 “主人公的性格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深入剖析小说文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大概念的认知,提升思维能力。同时,教学生们发问也是关键。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大概念进行自主提问,如在学习散文时,让学生思考 “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独特的生命感悟,与我们之前学过的散文在主题表达上有何异同?”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p> 刘璐璐老师——提问与合作,明亮而优雅的对话 <p class="ql-block">分享摘要:相比于封闭式问题,开放性问题更有效。相比于事实性问题和规范性问题,解释性问题更有效。相比于聚合式问题,发散式问题更有效。相比于内容性问题,加工性问题更有效。比如说,学完《社戏》后老师问学生,这篇文章选自什么?主人公是谁?这是封闭式问题,因为答案已经存在,这是在考记忆力而不是思考力,不利于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精细编码。再比如说,学完《社戏》问学生,你觉得这篇小说让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哪一部分?这类问题是开放的,引发学生思考的,是对学习者有意义的和引导性的问题。</p> 田道源老师——关于问题的问题 <p class="ql-block">分享摘要:要善于提出开放性和思辨性问题。我们的教学中多数科目,多数题目有标准答案,这就往往造成学生们不能有自己的答案,只能去依附权威的已有的答案,我们只是让学生去证明某个答案是对的。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没有成就感,不自觉地就产生对权威的依赖。特别是我们的语文,在阅读和写作时要多要“满分答案”“最佳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阿长与《山海经》”这个题目是强调阿长与《山海经》人与书的整体性还是并列性呢?《社戏》中“好戏”“好豆”之“好”与“不好”有哪些呢?在语言的品味中,在思辨讨论中,逐步理解双喜、阿发等平桥村小伙伴身上闪耀的人性的光辉。《秋天的怀念》当中,是妈妈爱儿子更多还是儿子爱妈妈更多呢?</p><p class="ql-block"> 在思辨中获得新的启示,实现深度学习。</p> 崔艳辉老师——课堂提问——点亮学生精神世界的星火 <p class="ql-block"> 分享摘要:好的课堂提问应如水墨画中的留白,既见章法,又存余韵。</p><p class="ql-block">一、叩击文本的缝隙处</p><p class="ql-block">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首在捕捉文本的"矛盾点"与"未定点"。在《孔乙己》教学研讨中,我们摒弃"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的常规问法,转而设计"酒客们为何既嘲笑孔乙己又替他记账"的思辨性问题。这种叩击文本缝隙的提问,将学生引向社会文化心理深层解读。当学生用"看客心理"与"集体无意识"分析时,鲁迅笔下的世态炎凉便从字缝里渗透出来。</p><p class="ql-block">二、编织语言的经纬线</p><p class="ql-block">语文提问需具备语言建构的自觉意识。在古诗《登高》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关注"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动词张力:"停"字背后藏着哪些生命况味?当学生从杜甫的失意人生谈到古代文人的精神困境,语言符号便化作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这种以语言为锚点的提问设计,使诗意理解始终扎根于文本肌理。</p><p class="ql-block">三、搭建思维的脚手架</p><p class="ql-block">教研中发现,层级递进的问题链最能激活语文课堂的思维能量。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我们构建"观点-论据-逻辑"的三阶提问体系:从"你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到"哪些细节能支撑这个观点",最终指向"如何让论证更具说服力"。这种结构化提问如同思维脚手架,帮助学生从零散感悟走向系统表达。</p> <p class="ql-block"> 春风拂煦来,阅读正当时。读书分享不仅是智慧的传递,更是师者情怀的共鸣。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书为伴、以思为帆,在教育的浩瀚海洋中,追寻那份纯粹的教育理想。</p> <p class="ql-block">编辑:刘璐璐 高景兰</p><p class="ql-block">审核:尹玉芳</p><p class="ql-block">终审:田道源 张如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