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淡与凄美之间:清明时节的生存哲学

南天一剑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在平淡与凄美之间:清明时节的生存哲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读作家林建南先生的《今天清明了》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文:苏金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完好兄弟、省作协会员、知名作家林建南先生的《今天清明了》,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沐浴。那文字如清明时节的细雨,无声地浸润心田,又似春分过后的微风,轻柔地拂过思绪。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清明时节的景致,却在字里行间埋下了关于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如何在平淡与凄美之间找到生命的平衡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开篇即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绘清明时节的静谧:"风,没有摇动一树翠绿;鸟,没有惊醒一帘幽梦;水,没有涟漪一池清浅。"这种平淡不是单调乏味,而是一种历经繁华后的沉淀。林建南笔下的清明,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者的启迪。当我们站在先人的墓前,时间仿佛凝固,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喧嚣与浮躁突然变得微不足道。这种祭奠仪式带来的不是悲伤的沉溺,而是一种奇妙的释然——在死亡面前,我们反而更能看清生活的本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引用程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诗句,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哀思与欢愉并置。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融合,恰恰揭示了清明节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更是踏青赏春的时节。死亡与新生、哀伤与欢愉、缅怀与展望,这些对立面在清明这一天达成了和谐的统一。林建南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文化密码,并将其升华为一种生活哲学:"人生绝不会处处风平浪静...我们应该以云淡风轻的心理来面对遇到的一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对"平淡"这一概念的层层剖析。在林建南看来,平淡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生存智慧。"平淡,是生活的态度,是智者生存的一种方式",这句话道破了现代人最需要领悟的真理。在这个鼓吹成功学、贩卖焦虑的时代,我们被各种欲望和比较所裹挟,忘记了生活本真的模样。作者描绘的那幅画面令人神往:"一杯薄茶,朝看东方日出;一壶老酒,暮看夕阳西下。"这不是逃避现实的田园幻想,而是历经沧桑后的心灵归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建南进一步指出:"平淡,是生活的睿智。"这句话直指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总是陷入无谓的争斗,为琐事烦忧,为得失焦虑,却很少思考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作者提醒我们,面对广阔的世界和有限的生命,唯有"淡定坦然、顺其自然"才是明智之举。这种平淡不是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智慧;不是冷漠,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清醒认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后半部分转向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使主题更加深邃。"人生多舛,没有苦难的人生就不算人生",这看似悲观的论断实则包含着积极的力量。林建南并非赞美苦难本身,而是肯定人类在苦难中展现的韧性。他将人生比作四季轮回,有风雨也有阳光,有黑暗也有黎明。这种辩证思维让人想起尼采的名言:"那些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但林建南的表达更具东方韵味,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体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令人回味的是文章的结尾:"春分平平淡淡,清明凄凄美美。平淡让生活安康平和,凄美让日子五彩斑斓!"这两句话堪称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平淡与凄美对立起来,而是看到了二者相互成就的关系。平淡是底色,凄美是点缀;平淡是常态,凄美是瞬间。真正有智慧的生活,不是追求永恒的轰轰烈烈,而是在平淡中品味凄美,在凄美后回归平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太过追求刺激而忽视了平淡的价值?是否太过害怕普通而错过了平凡的幸福?林建南的文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人心灵的浮躁与不安。他告诉我们,生活的艺术不在于躲避风雨,而在于在风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在于否认苦难,而在于将苦难转化为生命的养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清明了》表面上是一篇应景的清明随笔,实则是一部浓缩的生活哲学。它教会我们在缅怀先人时思考生命的意义,在踏青赏春时感受自然的馈赠,在平淡日子里发现深刻的美。这种既入世又超脱的人生态度,或许正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最需要的心灵解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清明的细雨再次落下,我们或许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在平淡与凄美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025年清明节于厦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