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苏州市代管的昆山奥灶面位列中国十大面食之一,并且在2009年荣获“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这对于苏锡常惯于做面吃面的市区人来讲,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在苏锡常地区脍炙人口享誉江南的面条中,不管是银丝面、阳春面、还是葱油面抑或是老式面,在中国的十大面条中都没有一席位置,这不禁让人觉得奇怪,难道奥灶面真有这么奇妙?能异军突起占据全国十大面条的荣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奥灶面严格来讲不是一种面,是煮面的地方——灶台。而“奥”这个字的意思是:1.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泛指房屋深处。2.含义深,不容易懂。如果与灶连在一起变成“奥灶”,恐怕意思“深奥”得没有人懂了,连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收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笔者在几十年前就品尝过奥灶面,当时应该称为爊灶面。“爊”这个字也是一个难认难懂和字,意思是把食物放在微火上煨熟,但与灶组词成“爊灶”同样不好理解。正是由于这名字的不好懂,才引起不少食客的兴趣,品尝一下“爊灶面”的真谛。笔者曾在不同的店家品尝过“爊灶面”,说实话与我们平时吃的面条并无多少差别,甚至还不如银丝面好吃。那为什么叫这个令人费解的名字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就有一种说法。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之时,有一次饥肠辘辘来到了昆山地界,当时天色已晚,看到有一家面店尚未打烊,便与随从走进了这家又小又旧面店。不一会儿店主奉上了一碗红油爆鱼面,乾隆皇帝觉得味道无比鲜美,忙让太监打听烹制方法。店主也十分老实,据实回答说是“鏖糟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面馆又小又旧,黑咕隆咚,店主年纪大后手脚慢,眼睛不仔细,因此被老吃客戏称为“鏖糟面”。“鏖糟(áo zāo)”是昆山土语,就是不太干净的意思。但由于语言关系,太监似懂非懂,无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红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乾隆一听哈哈笑道:“面灶奥妙,奥妙的面灶”从此这爿小面店就有了“奥灶面”的美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传说应该是可信的,不过是否是“乾隆皇帝”一锤定音,还值得商榷。你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江南县城范围内连一家早饭铺子都难以找到,何况在二三百年前的昆山县域,能吃到“鏖糟面”已经是很不错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话又回到“奥灶面”。其实这还有一个过程,原先的“爊灶面”爊字是个生僻字,既难认,又难懂,于是又有人改成“燠灶面”,不料一查字典,“燠”字的读音为“yù”,虽然是火字旁,但与“奥”的读音相差甚远,于是干脆简写为“奥灶面”,至于是不是讲得通,就不去管它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宗的昆山奥灶面,主要特色是:红油爆鱼面与白汤卤鸭面双绝,汤头浓郁,浇头与面同煮。工艺:讲究“五热一体”(碗、汤、油、面、浇头皆热),现做现吃。跟苏锡常地区有炒浇的面店几乎并无区别,区别仅在有一个“碗热”,实际上碗热不热无伤大雅,当滚烫的汤和面加到碗里,碗不可能不热了。况且吃面讲究的食客,多数要求浇头“过桥”,这对于奥灶面店来说却没有这项服务。还有现在的面条加工,多数加了鸡蛋和素油,面条筋道且不易煮烂。更有让人百吃不厌银丝面,这是奥灶面无法比拟的。“奥灶面”成为中国的十大面条之一,确实名不副实。</b></p>